长篇历史小说的重要收获

2018-07-22 15:01任动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帝小说历史

任动

谈到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郭沫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失事求似”原则。所谓“求似”,指的是作者要尽可能地在作品中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历史的精神;而所谓“失事”,则是允许作者可以发挥历史的想象力,根据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需要,虚构一些“和史事尽可以出入”的情节。正因如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马振方说,“长篇历史小说不是故事的河,而是生活的海,内容必须大量虚构”,同时又必须“特别正视历史,熟悉历史,注重‘似史真实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既像历史又超越历史的优秀作品”。

著名作家巴根先生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忽必烈大帝》(见本刊2017年第1至5期),显而易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为忽必烈大帝立传,但巴根却从大蒙古汗国第一任大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写起,在广阔的空间挪移和数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历经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等四任大汗,而后落笔到智勇双全的大蒙古汗国第五任大汗、元朝帝国的缔造者——忽必烈大帝,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忽必烈纵横捭阖、征伐智取,扫除所有强敌,使中国南北统一,肇启大元百年基业的辉煌历程。小说内容厚重,情节跌宕,具有“生活的海”的特征,堪称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的重要收获,是一部“既像历史又超越历史的优秀作品”。

《忽必烈大帝》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契合了中国读者深层的审美心理,所以符合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的特征。毋庸置疑,章回体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艺术结构形式,是和西方小说相比,中国传统小说最为外显的突出标志。《忽必烈大帝》化用了章回体的结构体式,而又略加改造,首先带给读者中国风的民族化特征。全书分为五十个部分,每部分以“回目”为纲,揭示主要内容。“回目”精练概括,对仗押韵,如“铁木真战场归西 高丽国背信弃义”等等,读来朗朗上口,而又纲举目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忽必烈大帝》采取的是单线发展、纵深式情节结构,主要讲述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帝忽必烈的人生传奇。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忽必烈大帝》纳入“成长小说”的范畴,因为小说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忽必烈展开,意在突出人物的性格成长和发展。这种单线发展、纵深式情节结构,正是中国古典小说最常见的情节结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忽必烈大帝》虽是长篇小说的格局与规模,但巴根并没有因此而啰里啰唆,任意挥霍文字,而是惜墨如金,运笔极为俭省。比如,“没过多久,一场大雪突然降临,鹅毛般漫天飞舞,草原沉浸在一片混沌之中”。寥寥几笔,便把广袤草原万里雪飘的壮观奇景表现出来,深得中国古典小说白描艺术之三味。所有这些,可以看出巴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如何处理好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到长篇历史叙事的成败。小说中的人物之所以和历史人物不同,就在于其是文学形象。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叙事之所以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叙事策略,就是将历史人物塑造为文学形象。《忽必烈大帝》人物众多,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而且各有个性,栩栩如生。尤其是忽必烈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笔力沉雄,力透纸背,血肉丰满,大气磅礴,与其大帝身份深刻契合,具有史诗品格。

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骁勇善战,所向披靡,被欧洲人惧之为“上帝的鞭子”。但在灭国四十的长年征战中,成吉思汗认识到只有“随其俗”“柔其人”,才能“夺其志”“统其心”。忽必烈从小便宅心仁厚,富有悲悯情怀,因而成吉思汗预言:“长生天作证,将来得一统天下者”,必将是忽必烈。《忽必烈大帝》正是艺术地呈现了忽必烈以“柔”一统天下的宏伟历程,展示了他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而又广纳贤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灭金之后,忽必烈欣赏金国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时,曾有感而发:“建了如此巍峨的宫殿,高厚的城墙,如果皇帝昏庸,朝政腐败,离心离德,众叛亲离,骨肉相残,这些石砖之物,犹如一堆羊毛,禁不住风吹呀!”所以,他深知“杀人容易,活人难”的至理,宣讲“佛教的佛祖是释迦牟尼,道教教宗是老子,回回教教主是穆罕默德,基督上帝是耶稣,萨满教信奉长生天。我都尊敬他们,全世界也都应该尊敬他们。这些圣人都以行善救世为本”,主张兼容并包、行善救世,以仁德治天下。为了力避昏庸,兼听则明,忽必烈招贤纳士,“将才用将,相才用相。有驭马驾车之技的也用其力”,唯才是举,人尽其才,而又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宽厚待人,爱护百姓,终成绝代明君。同时也才有了忽必烈大帝“自金莲川幕府开始,总理漠南汉地,使中原大地得到肃清,百姓安居乐业,后又尊帝师,安抚治理吐蕃,率军万里灭大理,尤其是灭南宋,使南北一统”,可谓是功业与日月同辉的文治武功;也才有了“疆域之大前无古人,万族归一前无古人,人口众多前无古人,食货之富前无古人,国力强大前无古人”的大元王朝的盛世图景。

《忽必烈大帝》中的忽必烈,既是历史人物,更是文学形象。文学是人学,只有直抵人心,写出人性的深度,方能使文學形象立得住、传得开。巴根在塑造忽必烈形象时,特别注意通过人性的揭示,使得人物的性格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为此他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写出了忽必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波澜,巨笔如椽而又运斤如风,使忽必烈这一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具有了人性的深度。比如,忽必烈惊闻大臣郝经离世,“大吃一惊,停住舞剑,仰天长叹”;看到姚枢去世的讣告,则“茫然四顾”;赵良弼在江浙行省任上病故,消息传来,忽必烈“停下脚步,愣在那里,仰天长叹”。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忽必烈对于手下能臣故去的震惊悲伤,痛苦异常的情感流露,即可见出忽必烈的至情至性,爱才惜才的道德品格,其人性之美得以纤毫毕现,从而产生了极大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

进入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数量众多,空前繁荣,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和缺陷。有学者指出,“价值失范”“满纸荒唐”“遍体硬伤”等,是长篇历史小说的主要病象。巴根的《忽必烈大帝》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承续中国古典小说的优长,紧贴人物铺展开来,由人物引出故事,在情节发展中揭示人物性格,凸显人物的人性之美,从而避免了长篇历史小说的种种病象,最终打造成为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

猜你喜欢
大帝小说历史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查理曼大帝 意外失去了胡子
倾斜(小说)
新历史
文学小说
大帝
不在小说中陷落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