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白庄汉代陶仓楼的驱旱祈雨图及蓝紫颜料

2018-07-26 10:10宋艳阳
焦作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行云彩绘女巫

宋艳阳

(焦作市博物馆,河南 焦作 454002)

2009年8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焦作白庄汉墓群M121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四层陶仓楼[1](以下简称“白庄陶仓楼”)。该陶仓楼通高 112厘米、长 66.5厘米,进深 43厘米,由院落、仓体、楼体组成,楼体多施彩绘(图一、图二)。其中第四层和第三层背面的两幅彩绘图颇具特色,图画内涵与汉代的驱旱祈雨等风俗有关(图三)。笔者将这两幅彩绘暂定名为“虎食女魃”图和“应龙行云”图。现就这两幅彩绘图及相关问题探析如下。

图一

图二

图三

1.两幅彩绘图简介

“虎食女魃”图。该图在白庄陶仓楼第四层的背面,图中彩绘一只猛虎,虎的背部生出豆绿色的双翼,虎背及虎尾上施黄黑相间的条纹,虎身为紫色,上施黑色鱼鳞状和白色圆形斑点组合的图案,虎的两只前爪踏住一个女子的双手,虎口大张,露齿,正低头噬咬着这个年轻女子。女子斜倒于地,披发,头大部已入虎口,上身赤裸,胸部突出,下身着紫色长裙,长裙下部饰线纹。在猛虎头部前侧,绘有一棵弯曲的树木。

“应龙行云”图。该图在白庄陶仓楼三层楼体的背面,图中绘一巨龙,龙首为褐色,龙角为豆绿色,龙身为紫色,由连接的S纹和圆点作为龙身图案。在龙的前肢上部两侧,伸展出豆绿色的双翼,龙的两前腿前伸,两后腿后展。在龙的周围以黑色线条勾勒,以紫彩填充,绘出升腾的祥云图案。

2.“虎食女魃”图是汉代驱旱逐疫形式的反映

类似白庄陶仓楼“虎食女魃”图在国内其他汉墓中也有发现。如1957年发掘的洛阳烧沟61号西汉壁画墓,在该墓门额的壁画中,有一株弯曲的高树,灰绿色的树枝上点缀红色的叶子,树梢上绘三只黑色飞燕,树干上搭着红色的衣物。树干下边一人横卧于地,其长发绕树,耳部似有环,右臂上伸,两乳下垂,肤色青紫,身体可视部位皆赤裸,当为女性。女子身上站一只凶猛的翼虎,翼虎口噬女子左肩,右爪抓其头部[2]。1972年在唐河县针织厂汉画像石墓(M1)中,也发现有三幅类似图像。汉画像石墓墓室为纯石结构,平面呈回字形,墓向东,由前室、南北两主室、南北两侧室和后室组成。墓门由中柱分为左右两门,两墓门的门楣上各有一组画像[3],左门楣中心,一翼虎正低头吞食一人。此人横卧于地,身体赤裸,被翼虎踏住,头已入虎口。右门楣中心画像与左门楣相同,人的头顶似有长发。汉画像石墓南主室南壁西端上部的画像石上,一翼虎怒目圆睁,低头张口欲食一人,此人横卧于地。

白庄陶仓楼“虎食女魃”图以及其他汉画中所见的这类女子,应是传说中的女魃。《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女魃原是天上一位具有止雨本领的女神,助黄帝战胜了蚩尤,法术用尽,被迫流落凡尘,逐渐演变成为凡间的旱鬼,传说它所停留的地方干旱不雨。《诗经·大雅》载:“旱既太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炎如焚。”《艺文类聚》引《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在民间,每遇旱季,人们便认为是女魃在作怪,总要采取各种方法驱逐旱魃。

“袒身”是“虎食女魃”图中女子形象特点之一,似与远古求雨时“焚曝女巫”等风俗有关。《周礼·春官》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巫觋,女巫也。主祈祷请雨者。”可见我国古代一些女性常以女巫的身份参与包括祈雨等方面的重要宗教仪式。为显示对神灵的虔诚之心,有时会焚巫或使女巫裸身让太阳曝晒,这是古老求雨仪式中的一种形式。在殷商甲骨卜辞中,有多处 “投女牲于火上焚烧祭神祈雨”[4]的记载。被焚的巫尪有“小母”“旅”“永女”等女性,这些女性多来自各个地方族。卜辞还记载有焚巫的祭祀场所,如“企京”“凡京”“主京”“塾”“郑”等。《明义士旧藏甲骨文字》2475卜骨中记载,五天时间在四个地方举行了祈雨祭礼,至少焚了两个巫尪。可见焚巫祭祀仪式之隆重和酷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旱情的严重程度和人们祈雨的急切愿望[5]。随着社会的发展,残酷的焚烧巫人祈雨方式演变为曝晒女巫。《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这里的“女丑”可能就是女魃或装扮成旱魃的女巫。袁珂释曰:“所谓‘炙杀’,疑乃暴(曝)巫之象,女丑疑即女巫也。古天旱,求雨有暴巫焚巫之举……暴巫焚巫者,非暴巫焚巫也,乃以女巫饰为旱魃而暴之焚之以禳灾也,暴巫即暴魃也。”[6]焚巫曝巫之事在其他文献中亦有记载,如《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尫”;《春秋繁露·求雨》“春旱求雨……暴巫聚尫八日……秋,暴巫尫至九日”等。焚巫曝巫的目的,是用女巫扮成旱魃的形象,使烈火对其焚烧或酷日对其暴晒,希冀解除旱象。

“虎食女魃”图中的虎是正义、勇猛的象征。远古时,虎是许多氏族、部落的崇拜物和保护神。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遗址出土有世人瞩目的新石器时期的蚌塑虎。商周青铜器上虎的纹饰屡屡可见,体现着驱御凶魅,以辟不祥之意。在商代焚巫祈雨仪式中,祷拜的对象很多是各地信奉的地方性动物神,如“兕”,《甲骨文合集》32295记载:“焚凡于兕,雨”。可见在这次焚巫祈雨仪式中,祷拜的土著动物神是“兕”[7],兕在古代也是与虎一样的瑞兽。古文献中经常见到兕与虎并称的记载,如《诗经·小雅》里的“匪兕匪虎”、《论语·季氏》里的“虎兕出于柙”、《战国策·楚策》里的“兕虎嗥之声若雷霆”等。这说明作为许多部落崇拜物的虎,也和兕一样,对旱魔等灾凶同样有着巨大的威慑力。在焚巫祈雨的仪式中,虎有可能同兕一样,是被祷拜的土著要神。

汉代大傩仪式中也可见到虎类神兽驱邪的形式。虎在汉代为四灵之一,是守卫四方、驱逐邪恶的神兽,所以大傩仪式自然也离不开虎。《后汉书·礼仪中》记载了汉代驱疫逐邪的大傩活动仪式:选10至12岁的中黄门子弟120人为侲子(驱鬼的童子),头带红帻,身穿深灰色衣裳,手持鼓。又有人身披熊皮,执戈扬盾,扮作方相氏主舞,跟随方相氏的有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等十二神兽。其中“甲作食凶,巯胃食虚,雄伯食魅,腾简食不详,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十二神兽之一的穷奇,其形态正是翼虎状。《山海经·海内北经》载:“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淮南子·坠形训》云:“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风俗通义·祀典》尊虎为“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张衡《东京赋》中描写宫廷大傩仪式时,有“囚耕父于清泠,溺女魃于神潢”的记载,明确将旱鬼作为邪疫来驱逐。根据阴阳相克的原理,虎可以剪灭旱魃之类的阴性鬼魅,是汉代人除凶驱疫的心愿表达。经过发展演化的双翼猛虎[8],更具宗教性的神秘感和食鬼逐妖的凶猛神性。

3.“应龙行云”图与汉代人们祭龙祈雨有着密切的关系

龙在古代有吉祥符瑞、驱疫辟邪、禳灾祈雨等寓意,其形态各异。《广雅·释鱼》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白庄陶仓楼“应龙行云”图中的龙,背生双翼,是为应龙,应龙是掌管雨水的水神。雨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人们希望五谷丰登,经常举行祈求雨水的祭祀,这类祭天祈雨的仪式称为雩祭,祭龙祈雨是雩祭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祀龙之风由来已久,传说黄帝时就专门有人豢养龙,逢旱灾,即祀龙请雨。在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其作龙于凡田,有雨”的记载(《甲骨文合集》29990)。人们用泥沙等材料堆成龙形放置在田地中,象征应龙,以祈雨消旱。汉代,祭龙求雨之法更为流行。《后汉书·礼仪中》云:“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闭诸阳,衣皂,兴土龙……”《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作土龙祈雨之事,如 “土龙致雨”“旱则修土龙”“若为土龙以求雨”等。汉代设土龙祈雨,是商代用龙祈雨观念的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白庄陶仓楼“应龙行云”图中的云气纹。在图中,应龙曲颈升腾在云气之中,云气图案几乎占据了画面的一半空间。这似与古人对云神的崇拜有关。云神观念与原始的农牧业生产关系很大。古人认为,云与雨有着必然的联系,云能生雨,雨水可生万物。求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求云,也可以说云是求雨过程中所求对象的实体依托物[9]。商代甲骨卜辞中有祭祀云的记载,如“燎于帝云”“贞燎于四云”“惟岳先,乃酒五云,有雨”[10]等,以后云的这种神灵之性逐步被人格化,成为云神形象。《楚辞·九歌》尊云神为“云中君”,言云神“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论衡·龙虚篇》曰,“云从龙,风从虎”“龙与云相招”“云雨至则雷电击”。应龙在传说中是能影响云雨流布的灵物,云自然与龙有着内在的联系。《论衡·感虚篇》曰:“龙之登玄云,古今有之。方今盛夏,雷雨时至,龙多登云。云龙相应,龙乘云雨而行,物类相致。”这或是对白庄陶仓楼“应龙行云”图的注释。

4.关于两幅彩绘图的蓝紫色颜料

白庄陶仓楼的两幅彩绘图中,除少量的黄黑、黄褐及豆绿色彩外,主要部分多为紫彩。紫彩在汉代是一种很特别的颜料(硅酸铜钡),硅酸铜钡颜料是中国古代人工制备的一类无机颜料,可谓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硅酸铜钡颜料主要有三种,紫色的中国紫、浅蓝色的中国蓝和蓝色的中国深蓝。这类颜料在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大量使用。其中,1983年和1992 年,伊丽莎白·菲兹胡(E.W.Fitz Hugh)等首次在中国出土的彩绘陶器和蓝紫色八棱柱以及彩绘青铜器上鉴定出中国紫和中国蓝,将其命名为“汉紫”(Han purple)和“汉蓝”(Han blue),以后也称“中国紫”和“中国蓝”。近年来,在文物样品中新发现的蓝色 BaCu2Si2O7化合物,瑞士科学家海因茨·贝克(Heinz Berke)教授将其命名为中国深蓝 (Chinese Dark Blue)。研究者在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的文物中发现的这类颜料,主要用于八棱柱、料珠、料管等费昂丝制品以及用作宫殿壁画、墓葬壁画、彩绘陶俑、彩绘陶器的着色等。颜料的使用地区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河北、江苏、内蒙、山东以及吉林等地[11]。

这类颜料在焦作陶仓楼的彩绘中也有发现。如在一些陶仓楼的斗拱和楼体上一些几何形的装饰图案等部位,都绘有这类颜料。而在白庄陶仓楼彩绘的“虎食女魃”和“应龙行云”图中,使用紫彩尤为突出。除“虎食女魃”和“应龙行云”彩绘图以紫色为主外,白庄陶仓楼平座上的几何形图案、大门的铺首衔环、一些人物的衣着以及树木的枝叶等部位,也多以紫色和蓝色描绘。近年来,焦作市博物馆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通过偏光显微镜对多件颜料样品进行观测,“单偏光下,晶体颗粒呈紫色或蓝色,且呈聚集态,正交偏光下消光性较弱”,分析结果正是预想中的“汉紫”和“汉蓝”[12]。由于在焦作陶仓楼的彩绘中同时显现“中国蓝”和“中国紫”两种颜料的使用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进一步关注。2014年 3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张治国博士、瑞士苏黎世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海因茨·贝克教授、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大学马塞尔·博格博士等也对焦作汉代陶仓楼的紫、蓝颜料进行科学考察。这类古代人造颜料的更多未解之谜将进一步得以解析。

陶仓楼是具有焦作地方特色的珍贵文物,陶仓楼彩绘内容丰富,艺术手法独特。白庄陶仓楼上绘制的“虎食女魃”和“应龙行云”图画,反映了中国农业民族的鬼神思想,寄托了人们驱魃祈雨、期盼丰年的美好寓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旱魔的恐惧、无奈及对雨水特殊依求的朴素心理。“虎食女魃”和“应龙行云”图所使用的“中国蓝”和“中国紫”,为中国化学史和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又一重要实证,而彩绘中同时使用这两种颜料的情况,更使焦作陶仓楼彩绘成为研究我国汉代人造颜料工艺及绘画表现手法难得的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行云彩绘女巫
行云曲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女巫来过梦里
女巫的扫把
彩绘“未来之星”
萌女巫与魔法猫
萌女巫与魔法猫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