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津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8-07-28 15:21高树桐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利津利津县旅游

高树桐

近年来,利津县文化旅游产业稳步发展,一大批文化旅游企业相继发展壮大,旅游事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还存在一些文化产业未发掘。

一、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强做大

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形势下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利津县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全县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利津县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先进县区相比,在重视程度、文化旅游资源整理保护利用、产业扶持力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历史古建筑、土坯房、老四合院等利津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还不够,传统民居相对集中的沿黄滩区村庄也基本搬迁,“儿时记忆”、“梦里老家”也都不复存在,文化名人效应不能充分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笔者认为传统民居可与凤凰城滨河休闲旅游区进行一体化规划,吸引外地客人来利津“住土坯房、吃农家宴、游黄河滩”。加大具有黄河口特色的商品研发力度,将海产品、泥塑产品、手工艺品进行包装开发,冠以“利津三宝”“黄河三角洲家纺”“黄河入海口四大美食”等招牌性名称,打造我县黄河口旅游特产名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产业主体实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开发具有投入大、回收期长等特点,因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环境优化和氛围营造。目前,国家和省市层面接连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一些资源禀赋一般的地区凭借优惠的扶持政策,吸引民间资本进行投资。政府要结合利津实际,尽快研究出台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政策,在土地、金融、财政、税收及人才等方面的给予支持,争取吸引一批投资大、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入驻利津。

二、改善融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利津县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大多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元化融资渠道较窄,由于县财政压力较大,导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设施不完善,功能单一,从而不能满足当前的新形势新需求。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存在交通、食宿、购物、娱乐等配套产业发展滞后,缺乏标示性旅游景观建筑,旅游形式不丰富,没有大型娱乐体验项目,现有的凤凰广场、翠园湖、东津生态园等城市设施,仅仅停留在简单游览观光阶段,缺少旅游要素和娱乐项目等问题。针对文化旅游业发展资金投入大、县财力有限这一实际,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互惠互利”的思路,吸引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同时可借外地经验,由企业投资开发基础设施,村民以房屋、土地入股,采取公司化经营管理,这样既减轻了项目的前期资金压力,又实现了企业和村民的合作共赢。

三、开展文化旅游活动,打造文化名人效应品牌

一是开展系列活动,打造“利津名片”。围绕“黄河口、铁门关、东津渡、凤凰城、大湿地”等旅游特色,策划举办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如“黄河母亲节”、“黄河口观澜节”、“黄河口美食文化节”、“凤凰城民俗风情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拉长文化产业链条,打出品牌,做出气势,努力提高节会的品牌效应、产业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二是加大文化名人宣传力度,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利津文化名人效应,发展文化旅游,如利津四贤(张铨 、李佐贤、赵长岭、岳镇南),他们在近代史上都有较高威望,影响力不仅在东津,甚至在全国都有非常高的声誉。修建一处“四贤”主题公园,让利津人民都知道“四贤”人物的功绩。

三是以利津县农村风情、民俗文化、农业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传统家纺、粗布、剪纸等民间文化艺术基础上,发挥文化人才创作优势,不断推动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的丰富创新。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我县深厚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推广出去,打出品牌,扩大影响,努力创作一批主题突出、群众喜爱、反映实际、歌颂生活、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和作品。可充分利用王庄林场以及各乡镇、街道发展林果,“上农下渔”,设施渔业的优势,做深做透田园风光的文章,充分赋予农业以观赏、休闲、消费和文化等新的功能。把农业生态功能的开发与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及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打造农村旅游文化品牌。全面深入开展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乡村历史文化展馆,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集中展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

四、加强文化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奖励力度。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可以通过社会招考选聘、建立文化人才库、制定奖励办法等方式,大力选拔培养专业知识强、业务素质高、年轻有为的文化创作与管理人才。

二是积极扶持发展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通过定期举办培训活动,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为农村培养更多的文化专业人才。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入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队伍,保障基层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通过定期举办乡村文艺活动比赛,为乡村文艺爱好者搭建展示平台,吸引更多的乡村文艺爱好者加入进来,让乡村技艺得以传承,让乡村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适当增加基层文化旅游系统人员编制。本着“专业化、知识化”的原则,把一些懂文化、会管理、善创新的人才充实到旅游管理干部队伍中来。聘请知名学者、专家以及有丰富旅游工作经验的人才,建立“旅游专家人才库”,定期为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及乡镇(街道)、旅游企业负责人的管理培訓,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猜你喜欢
利津利津县旅游
神奇不倒翁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儿童画
蟹壳画
The colour of my life
利津县黄河特大桥围堰水下浇注混凝土封底施工技术
虎斗牛:传统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与历史传承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滞后响应规律分析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