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写大”

2018-08-07 08:06徐汀
科教导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陆文夫美食家民俗

徐汀

摘 要 中篇小说《美食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其对于苏州历史风物、历史变革、人物关系的描写和记录,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意义,更具有民俗学意义。陆文夫以他独到的“宏观着眼,微观落笔”的小说描写笔法,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生动的苏州市民图。读这部小说虽着力于苏州美食的描写,但我们仍能从陆文夫幽默诙谐的语气中,感受到历史余味留下的苦涩和深沉。

关键词 陆文夫 美食家 民俗 故乡食物 历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75

"Portray sth Eventful by Describing Trivial Things"

——The view of Lu Wenfu's writing skills "macro-focusing, micro-writing"

XU Ting

(School of Ar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The novella "Gourmet" occupie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ts depiction and recording of Suzhou's historical scen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not only have literary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ve folklore significance. Lu Wenfu presented his readers a vivid picture of Suzhou citizens with his unique "macro-focusing and micro-writing" novels. Although this novel focuses on the depiction of Suzhou cuisine, we can still feel the bitterness and deepness left by the historical aftertaste of Lu Wenfu's humorous tone.

Keywords Lu Wenfu; gourmet; folk custom; hometown food; history

食物,尤其是故鄉的食物,于文人来说不是寻常的概念。中国文人,大抵对故乡的食物都有着非同常人的眷念。如汪曾祺描写的鳜鱼,梁实秋笔下的豆汁儿,周作人笔下的苋菜梗和冬笋,鲁迅笔下的茭白……这些食物的意象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一副富有生活气息的民俗图画,更是成为了每个人心中对那个“回不去的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陆文夫的《美食家》则更进一层,从“宏观着眼,微观落笔”通过对一位视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绘,概括了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涵。

1 用饮食行业的兴衰变化,告诉世人一段中国的历史①

《美食家》的文风是闲适的,看似游离在革命之外,人物的命运却被历史紧紧抓住。小说主人公之一的高小庭一生都在和朱自冶“斗争”。他看不惯朱自冶好吃懒做的行为,可他又时时无法摆脱他。他忍受着屈辱帮朱自冶买小吃,最后反倒在领导问他兴趣特长时,脱口而出道:“我会替人买小吃!”最深刻的记忆从来都是最屈辱的记忆,屈辱的经历在脑海中发酵,到最后反倒会脱口而出,成为了萦绕一生的噩梦。高小庭与朱自冶的纠葛,实际上是高小庭同苏州传统食物的纠葛,也是历史对理想社会的追寻和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中产生的纠葛。高小庭最后同意去参加朱自冶的酒席,并发自内心地欣赏那些美食。不仅是对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握手言和。因为憎恨朱自冶,把对他的愤恨转移到了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上。高小庭是荒诞可笑、幼稚顽固的。可是他也同千千万万个在当时迷失了方向的普通人一样,无论怎样顽固不化,也在沧桑中磨平了棱角。

陆文夫是可爱的,他并没有让高小庭成为一个被动荡的历史折磨后,逐渐市侩、油滑的人。他仍然‘梗着。小说的最后一幕,高小庭从小孙子手中抢过巧克力,给小孙子塞了一块硬糖,小孙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周围的人大概以为这个老人八成是老糊涂了,可让我们欣喜的是,高小庭的执念并没有化去,他在历史面前并没有麻木、畏缩,而是在经历了磨难之后,在心中仍保存有那份不屈不挠的念头。这正是陆文夫想向我们展示的精神。

在小说中,从头至尾的“劳动者”形象,就是拉黄包车的阿二。阿二是一个充满着干劲,有人性光辉的人物。高小庭劝说他放弃拉黄包车,去以工代赈。即使薪酬微薄,阿二也毫无一句怨言的坚持了下去。他在“文革”期间没有对高小庭和朱自冶落井下石,而是以自己的微小力量,帮助了曾经的恩人。与阿二相对的,就是那个谄媚油滑的包坤年。他原是饭店的跑堂,对高小庭百般奉承,高小庭也就没有提防他,向他诉说心事。可他本质上是想借高小庭上位的,在‘文革期间还打了高小庭。以高小庭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包坤年握着的刀柄,有一半儿是我做成的!”②包坤年的人物形象让人不由自主想到了《芙蓉镇》里的王秋赦。可历史来来去去,总归是你唱罢来我登场,谁也不可能永远得意。包坤年善于奉承,于他来说还算一个优点。因此陆文夫在描写包坤年时,并没有把他描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以幽默的笔法,把这场“闹剧”归结为这个时代。

在对阿二爸爸的描写中,作者也给予了很深切的敬意:“千千万万个像阿二爸爸这样的人,所以在困难中没有对新中国失去信心,就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旧社会,经历过五十年代那些康乐的年头。他们知道退是绝路,而进总是有希望的。他们所以能在当时和以后的艰难困苦中忍耐着,等待着,就是相信那样的日子会回头,尽管等待的时间太长了一点。我很后悔,如果当年能为他们多炒几盘虾仁,加深他们对于美好的记忆,那,信心可能会更足点!”历史的发展总是跌跌撞撞,中国尤其如此。正是有这样一群宽厚的人,无论历史如何变幻,都没有失去对祖国的信心。他们毫无权势,也不曾像知识分子那样为国家的政治提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他们只是相信着,等待着。他们相信并等待中国变好的那一天,在此期间,他们勤勤恳恳,毫无怨言。他们的一辈子从未高谈阔论过什么治国方针,但却是隐藏在市井中最具有智慧的人。陆文夫对这一类人投以了敬佩之情,他们不会因一时的热情冲昏了头脑,而是以老者独特的眼光去注视着这个世界。

陆文夫并没有沉痛的诉说历史,也没有叫振臂疾呼历史对人民造成的伤害。而是把食物和吃法慢慢向读者展现,将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美食的依恋同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热情两相对照,他的矛盾也正是中国在历史发展时期,对于破旧立新的矛盾。陆文夫在文中尖锐却又不乏戏谑性的指出:“每次灾难都是首先影响到吃饭,灾难过去之后第一个浪头便是向食品市场冲击,然后才想到打扮,想到电风扇和电视机。”③食物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文化大革命”中可以毁掉许多文化,这吃的文化却是不绝如流。解放后,高小庭本想治治朱自冶的“好吃病”,没想到却为他的‘吃提供了方便。流氓强盗少了,人们自然也吃得放心了。这革命对于朱自冶来说,也同样有解放的意义。朱自冶是一个看似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却又是个彻彻底底坏到透了的人。他是好吃懒做的,可他又是单纯的,除了吃之外,万事不关心。朱自冶那鼓了又瘪,瘪了又圆的小肚子,不正像历史民生的晴雨表吗?将如此浩大的历史背景放在朱自冶的小肚子上来表现,陆老的幽默也颇有芥子纳须弥的意蕴了。

2 用饮食行业的兴衰变化,对文化传承总结反思

在高小庭改革老字号饭店时,出现了两个阵营的人。一个是赞成改革派,一个是反对改革派。高小庭作为改革派的执旗者,下定决心要将一切旧的习惯都破除掉。他首先在形式上拆毁了八仙桌和饭店的隔间,将饭店弄得像一个大食堂,又改变了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再对顾客低声下气。其次他改革了饭店的传统食物,将有名的菜都撤下,改成了谁都会做的“大众菜”。此时反对改革派的代表也站出来说话了,这段对话非常有深意。杨中宝作为一个专业的厨师,认为这样的改革是对他厨师专业性的侮辱,他认为这种家常谁都会做的菜,没有必要放到饭店里来。可是形势如此,谁又能左右呢?一切以形势至上。政治形势与社会民生无孔不入,大到人民群众的艺术文化生活,思想教育领域,小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政治”作为一个“外行人”,引领着各行各业专业性的人士。杨中宝就是一位将厨艺视作艺术的匠人,在他看来,做饭吃饭不只是满足人最基本的欲望,而是作为一种苏州特有的民俗艺术,他擁有着传承的使命。杨中宝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强烈的,可以他个人之力终究抵抗不过历史的选择,因此他选择了沉默地抗争,宁可去食堂工作,也不要留在饭店做“大众菜”。改革之后的饭店焕然一新,许多曾经只敢在门口观望的下层群众也能进来吃饭了。可是好景不长,在社会发展,物质财富逐渐积累后,人民群众又开始不满于这种“大众”的方式。当人有了私人财富后,总会有私人的欲望。“口欲”作为人从出生开始就带有的最基本的欲望,在这一刻也凸显了出来。丁大头在此时的言论颇具智慧,他同高小庭的浑浑噩噩不同,他是一个读过很多书,能站在高处看问题的人,他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个奇怪的生理现象,那资产阶级的味觉和无产阶级的味觉竟然毫无区别!资本家说清炒虾仁比白菜炒肉丝好吃,无产阶级尝了一口之后也跟着点头。他们有了钱以后,也想吃清炒虾仁了,可你却硬要把白菜炒肉丝塞在人家嘴里,没有请你吃榔头总算是客气的!”④这一段充满智慧的评价,正是陆文夫通过丁大头之口说出的,闪耀着人生的哲理。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似乎过于关注阵营和派别,殊不知无论如何斗争,人——作为动物的本质属性,对于吃的欲望其实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共通的。丁大头又接着说:“你是把大众低估了。大众是个无穷大,一百个人中如果有一个来吃炒虾仁,就会挤破你那饭店的大门!你老是叨念着要解放劳苦大众,可又觉得这解放出来的大众不如你的心意。人家偶尔向你要一盘炒虾仁,不白吃,还乐意让你赚点,可你却像沙子丢在眼睛里。”⑤历史的发展总是偶尔偏向某种极端,收获经验教训之后感叹悔之晚矣。“对历史负责”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字眼,高小庭害怕自己毁了文化,无法向历史交待。这同样也暗含了陆文夫对于发展中的社会的告诫:没有一滴水承认自己造成了洪灾,也没有一个人承认以自己的力量能毁灭文化。但是传统文化的消亡,正是在这不自以为恶的自以为是中慢慢走向毁灭的。高小庭反省道:“我当然像个人,而且自以为像个很好的人,不随波逐流,不见异思迁……可我有没有感到时间在流去,生活在变迁?我只知道忘了过去就等于背叛,却不知道忘记了变化也和背叛是差不多的,同样是违反了人民的心意。”陆文夫在此处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历史的改革不应该以少数人的“自以为为了人民群众”而违抗人民群众真实的需求,“人民的改革”不应该将人民当作是改革的试验品和牺牲品,而应该站在民生的实际角度上考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当前、未来的利益。即使背弃了过去所宣扬的原则又如何呢?人况且不是冥顽不化的,何况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社会?找到变革中的平衡点,就是对人民最好的交待。

对于改革的反省,陆文夫借高小庭之口还有着这样的总结:“……可这恢复工作比我当初的改革要困难百倍,从精细到粗放,从严格到马虎,从紧张到懒散,从谦逊到无理都是比较容易的,要它逆转可得费点劲儿哩!”⑥俗话说“下坡容易上坡难”,一旦文化变成了“快餐”,再想要它精雕细琢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了。究其原因就是在改革期间,忽视了对手工艺者和匠人的尊重于培养。以至于后代人都不屑于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工作,重量不重质的想法根植于年轻人的心中。当代社会的建设者大都浮躁,物欲横流,只想着如何做出形式好看的业绩,那份对于专业的执着慢慢淡化了。多年以后高小庭邀请杨中宝去饭店授课,把昔日的厨师当“教授”一样看待,老人讲完课后病了十多天,这一段读起来令人热泪盈眶。改革的过程中(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64页)人们太急,导致了老手艺人的缺失。杨中宝有着老工人的胸怀,也有着老工人的心意,无论历史如何风云变幻,他对他所做的事业至始至终都怀有着深厚且执着的感情。

最荒诞的是,朱自冶辛辛苦苦吃了一世,竟然无人重视,尚且有人反对。其“美食家”的价值还是外国人发现的!陆文夫痛彻心扉地写下了这些看似幽默轻松的文字,在世界格局的变动中,他深感传统之不存已经是无可挽回的局势。先前的五分钱到如今的五元钱,社会变动太快了,快的让这位蹒跚着步伐的老者差点追赶不上前进的列车。可是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人也总是要吃饭吧。“大道至简”——这便是《美食家》的智慧,也是陆文夫的人生智慧。陆文夫的《美食家》是一副精心描绘的苏州民俗画卷,不仅在保留苏州传统美食文化的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总之,在《美食家》这篇看似写人,实则写史的小说中,陆文夫以他的糖醋现实主义的写法,用饮食行业的兴衰变化,告诉世人一段中国的历史,对文化传承作了总结反思,不仅在保留苏州传统美食文化的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注释

① 胡平.陆文夫小说的语言功力[J].当代作家评论,1989(6).

②③④⑤⑥ 陆文夫.美食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次印刷.下文中对文本的引用同样出自此处,故不再复述.

猜你喜欢
陆文夫美食家民俗
江南忆,最忆是此味
陆文夫《故事法》的故事(主持人语)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重读陆文夫兼论80年代文学相关问题
谈陆文夫小说的“糖醋味”
大美食家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我长大了要当美食家
怪味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