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2018-08-09 03:00郜小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前房角型巩膜

郜小莉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引发患者视力损害,促使患者致盲的主要因素,加强对该项疾病的治疗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多发于老年患者中,致盲率为37.2%~75.23%。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的发生概率呈现出逐年上升发展趋势,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良小梁切除术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治疗方法,有助于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本文将66例在我院接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改良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骰子分组方式,将掷出奇数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掷出偶数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3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为51~69岁,平均年龄为(55.2±2.7)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为50~68岁,平均年龄为(59.2±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将患者眼压降至24 mmHg以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结膜瓣都选择以穹窿部为基底,对结膜下组织进行分离,止血方式采用烧灼巩来完成,巩膜瓣的大小为3 mm×3 mm,并使用9 g/L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清洗[1-2]。前房穿刺工作需在角膜缘的4:00或8:00处进行,将房水缓慢的放出,在巩膜瓣的下处位置切除掉1 mm×2 mm小梁,做好巩膜瓣及结膜切口的缝合,使用加压方法来包扎手术的眼睛[3-4]。观察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上方球结膜的切割位置为角膜边缘1 mm处,结膜瓣应选择穹隆作为基底,在距离角膜缘的2 mm处切开巩膜板层,在隧道状的巩膜切口处做侧切口。用9 g/L的氯化钠溶液对巩膜瓣进行清洗,在巩膜瓣的两侧安装可松懈缝线,从结膜位置处穿出来,对球结膜瓣进行缝合,小梁切除后,巩膜瓣下注射点玻璃酸钠防止浅前房和整复虹膜作用[5-6]。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Ⅰ级浅前房、Ⅱ级浅前房、Ⅲ级浅前房发生概率;观察两组患者的滤道阻塞、脉络膜脱离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天眼压恢复情况(术后7 d眼压指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观察组Ⅰ级浅前房、Ⅲ级浅前房、滤道阻塞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n(%)]

3 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疾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疾病的产生会对患者的视力造成极大的损害,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该项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中,近年来发病概率逐年上升,其治疗方法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改良小梁切除术作为临床医学上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失败率及并发症大大下降,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7-8]。

本文表1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浅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应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有助于优化患者的浅房功能,术后预后效果较好。观察组患者的滤道阻塞、脉络膜脱离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应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术后7天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指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应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眼压指标,提升患者视力效果[9-12]。

综上所述,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应用改良小梁切除术,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及浅房发生率,优化了眼压指标,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助于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猜你喜欢
前房角型巩膜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前房穿刺减压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手术中的联合应用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观察及护理分析
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研究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