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汉阳陵遗址的传播策略研究

2018-08-10 01:37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考古遗址文物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同的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独特的遗址和文化,孕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汉代文化影响深远,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文化形成的中心。当前,学界对汉代遗址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遗址展示与阐释传播的方法及理论的角度。刘克成、肖莉[1](2006)在《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中,探索了以空间线索沟通文化遗产和参观者的诠释与展示方式。陆建松、朱峤[2]在《浅议遗址博物馆的功能及其展示传播学术支撑体系建设》中,提出加强展示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宋素红、裴亚婷[3]在《器物遗址类文化遗址的传播策略——以安阳殷墟为例》中,提出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媒体传播渠道,提升器物类文化遗产的传播能力。大量的研究围绕遗址本身的展示传播,对遗址与公众的信息及传播效果方面关注较少。本文主要研究汉阳陵遗址的对内及对外传播,关注遗址与受众的关系处理及其信息传播效果,为汉代遗址的传播设计合理有效的媒介传播策略。

1 西安汉代遗址及其传播

西安汉代遗址包括:①汉代帝王陵墓类遗址,包括茂陵、汉阳陵、长陵、杜陵等;②城址类建筑遗迹,即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包括汉长安城长乐宫四、五号建筑遗址陈列馆,以及汉长安遗址陈列馆。遗址的信息传播可以分为对实地参观者的传播和对其他公众的传播。前者包括遗址的展示、遗址本体与公众形成的互动;后者主要通过各类媒介,有目的、有意识地传递遗址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包括知识性、历史性、旅游性等的信息,让公众主动搜寻,有参观意愿,完成对文化遗址的认知、记忆过程。这对推广汉代遗址,扩大其影响力,让当代人认识、发现和感受其价值有重要意义。

2 汉阳陵遗址的传播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也是中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阳陵遗址博物馆是中国首座地下遗址博物馆和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由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考古陈列馆、陵庙遗址和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4个主要部分组成。

2.1 汉阳陵遗址的对内传播

遗址的保护与阐释的目的是为了向公众展示遗址的价值和信息,因此,文化遗址要尽可能为公众更好地了解遗址和遗址文化创造条件。利用各种传播媒介结合遗址本体的特点,将文化遗址的价值传播与受众体验相结合,使受众在参观过程中更好地感知历史,实现文化遗址的价值传播。汉阳陵遗址主要通过文字图像、实体模型或虚拟模型、多媒体和数字媒体等展示遗址的历史文化。

2.2 考古陈列馆展示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展示了30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1 700余件文物精品,是对汉阳陵遗址进行说明和阐释的场所,主要通过出土文物、橱窗、图片等传统媒介,围绕文物或历史背景讲述当时人们的生产及生活习俗,帮助游客更好理解遗址内涵和认识遗址的价值[4]。汉阳陵外葬坑中出土的茶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图1),实物在考古陈列馆展出,同时,其出土位置也有指示牌。

图1 “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在外藏坑的展示(来源:作者自摄)

2.3 考古体验:汉学小舍儿童考古体验中心、模拟考古、制陶

为了让公众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接近历史,汉阳陵创建了考古体验中心。在汉学小舍儿童考古体验中心,设置了体验电子换衣、电子拼图、拓片体验区和模拟考古体验区等体验设施。模拟考古是“汉阳陵博物馆模拟考古基地”对公众开放的项目,通过对汉阳陵的建筑遗址、葬坑、墓葬3种典型文物遗存和埋葬文物进行模拟再现的方式,让公众可以在专业考古人员的指导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方法亲手发掘方内的“文物”[5]。通过专家对考古发掘过程的现场讲解演示和考古发掘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让参与者亲身体验考古发掘的神秘和成就感。这样,公众可以近距离了解历史文物和考古知识。制陶则是让公众参与到手工制作活动中,通过公众参与再现当时的生产生活情景,体验古代先民的生活。

2.4 文物修复

文物修复参观是以现场演示的形式,为文物古玩收藏家和爱好者提供近距离观摩文物修复的机会。在修复室内,由文物专家讲解文物修复的基本知识,专业修复技师现场演示文物修复过程。

汉阳陵外葬坑、考古陈列馆展示、考古体验及文物修复为参观者提供了了解汉阳陵、接近汉代历史文化的空间。这些对遗址的阐释和展示设计是向参观者展示汉阳陵遗址,并使遗址本体与公众形成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考古遗址区别于一般博物馆的重要信息传播的设计。

3 汉阳陵遗址的对外传播

3.1 第二课堂:汉代文化及礼仪的传播

汉阳陵遗址博物馆定期开展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汉代文化及礼仪的传播,活动形式多样,如 “汉风飘荡 薪火相传”“千年遗藏 科技探秘”“汉代成人礼仪式”“文化遗产小串烧”“文化遗产校园行”“模拟考古”等。汉阳陵博物馆作为传播汉文化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汉代文化和礼仪,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

3.2 节日结合汉代礼仪的主题教育活动

围绕中国传统节日,汉阳陵遗址博物馆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结合节日的特点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如春节、植树节、风筝节、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博物馆日、六一儿童节等。例如,在六一儿童节,汉阳陵博物馆为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举行“开笔礼”。开笔礼是中国传统礼仪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让即将入学的新生领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3 文脉传承系列活动: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进军营

汉阳陵博物馆组织宣讲团定期进校园、进军营,将优秀的汉代历史文化知识送到学校和军队。进校园活动整合了博物馆和学校的文化资源,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积极走进学校,将汉阳陵陵园和出土的主要文物及博物馆的特色活动带到学生身边。另外,还开展穿汉服、学汉礼的活动,带领学生学习汉代基本礼仪。同时,汉阳陵博物馆以宣讲的形式为武警官兵们传递历史文物知识,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汉阳陵优秀文化遗产宣讲小分队为战士们带去汉文化专题讲座、赠书、舞蹈表演和汉代体育游戏体验等文化慰问。文化遗产进军营活动不仅加强了警民关系,促进了博物馆与警卫部队的和谐共建,同时增强了官兵们对汉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4 生态阳陵主体教育活动

汉阳陵博物馆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2 km2,其中绿化面积达到0.8 km2,结合植被特点,汉阳陵博物馆设计开发了“绿色阳陵”主体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迎春花”“植树节”“月季节”“银杏节”等。将馆藏文物、美术课、园艺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公众环保意识的同时普及汉代历史和文物保护知识。汉阳陵月季园建立在南区从葬坑遗址区,是陵园内遗址标志的主要区域之一。整个月季园占地100余亩(1亩=666.67 m2),园内栽植月季20多个品种,20余万株月季。每年秋天,汉阳陵的百亩银杏林变黄,汉阳陵会组织金秋银杏节系列文化体验与展演活动。生态阳陵系列活动是博物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知识、提高汉阳陵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公众走进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传播活动。

汉阳陵遗址通过第二课堂:汉代文化的传播,节日结合汉代礼仪的主题教育活动,文脉传承系列活动,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进军营,生态阳陵主体教育活动等方式,挖掘馆藏文物内涵和考古遗址公园资源,向公众传递汉阳陵遗址各方面的信息,使更多的公众产生主动去参观文化遗址,完成对文化遗址的认知和记忆。

4 汉阳陵遗址传播面临的挑战

4.1 遗址不易展示

目前汉阳陵对外开放展示的是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这是汉阳陵最重要的展示传播区域之一。展示厅是帝陵封土东北10条外葬坑上构建而成的全地下建筑,馆内由中控镀镆电加热玻璃幕墙和通道将文物和游客分开,既使游客能多角度欣赏文物,又不改变文物的保存环境。

但是由于对光照、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整个遗址保护展示厅的光线较暗(图2),各条外葬坑上文字说明和介绍很难得到很充分的展示。在这样的条件下,公众虽然对外葬坑展示的这种跨越时空的神秘感大为惊叹,但也容易形成视觉上的疲劳。建议可以考虑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在外葬坑介绍中增加图片资料或影视资料,公众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浏览与该葬坑有关的图片、影视故事或动画电影。形象化的视觉资料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坑内的展示品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并且不会对遗址本体产生影响。

图2 公众在展示厅内所看到外藏坑中展示的场景(来源:作者自摄)

4.2 公众对遗址文化的理解的局限性

汉阳陵遗址蕴涵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展现汉代典章制度、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汉阳陵遗址博物馆可以将汉景帝刘启所在的时代背景、执政方针,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其子汉武帝刘彻在治理国家,开疆拓土,任用人才,制定典章制度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展示出来。从大量的访问调查中发现,公众在观看遗址博物馆时还常常停留在看博物馆中的“物”,即博物馆中的藏品上。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是沟通不同时代和空间的文化桥梁,对于重现历史和用于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作用。遗址文化的传播应该帮助受众在看“物”的同时,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更深刻地感受在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特征。

5 汉阳陵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

5.1 坚持以汉代文化传播为主旨

汉阳陵博物馆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历史见证。它记载了文化的发展轨迹,凝结了汉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涵盖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汉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实物资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思想、工艺水平、科技发展和审美观念等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汉阳陵博物馆应将汉文化传播作为与公众沟通的主旨。通过博物馆陈列、主题活动、对外宣讲、论坛等各类形式,综合传播汉代文化,成为汉代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基地。

5.2 运用新媒体和增强现实技术完善遗址本体的展示传播

5.2.1 加强对遗址本体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

遗址本体是重要的文物,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价值和影响意义本身就大于一般的出土文物[6]。汉阳陵遗址是西汉第4位皇帝的帝陵陵园,为研究汉代帝王陵寝制度和丧葬文化提供大量的实物资料。同时对汉代帝制、汉代社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生产和生活状态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与公众沟通时,可增加与汉阳陵所处时代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

5.2.2 用增强现实技术与新媒体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遗址的信息

汉阳陵遗址博物馆具有与普通博物馆不一样的优势,外藏坑遗址有带人走进历史时空的庄严感和神秘感,营造出汉代帝陵的历史氛围,建议可将汉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进一步增强历史穿越感,引发观众的联想。

开发导览类手机应用,通过定位或二维码为用户提供当下位置的讲解信息。增强现实技术可提供不同空间的馆藏内容,并给公众提供图片、音频和动画内容,使展览空间及文物展品的关联更加紧密,让观众有新的交互体验;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将历史故事通过动画或视频等方式还原历史场景,展示文物的背景信息。

考古陈列馆展示的文物精品提供了更近距离欣赏和品鉴文物的空间。在陈列馆中,可以挑选代表性文物,对其制作、使用方式、功能及作用进行解释和说明,观众可以通过触控屏幕参与到其中。

陵庙遗址将遗址局部复原水平上移,体现了西汉宗庙建筑的恢弘气势。在售票处及导览说明中,增加对陵庙遗址功能的介绍,同时,通过大屏幕全方位展示航拍的陵庙遗址,使观众更清晰直观地感受这个规模宏大、形制规整的陵庙建筑遗址。

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中向公众展示了丰富的中国古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它的外观是一座仿汉式阙门建筑,在完整保护现存遗址的基础上,将汉代帝王享用的三出阙高台建筑的风貌展现给公众。作为汉阳陵地面建筑的重要代表,可以将这里作为对外活动和各类主题活动的区域,增加其在各类媒体中的曝光。

在这4个不同的空间里分别用不同的媒介展示其内涵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使公众能全面理解汉阳陵遗址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信息。

5.2.3 增强公众的互动体验,形成完整的遗址文化信息传播过程

对于汉阳陵遗址博物馆来说,传播的目的是指增强公众对汉阳陵及汉代历史文化的感知。汉阳陵在传播汉代历史文化信息时要注重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了解受众的需求,并跟上媒介发展,创新性的使用新媒体。使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信息传播的实时性。网络的实时性能将最新的消息实时传递给受众,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能够起到信息实时传播的作用。

(2)受众参与的互动性。现在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做一名被动的观众,而是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互动体验,既使受众主动参与到汉阳陵信息的传播中,又能及时反馈他们的想法。

(3)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把向公众传递汉代文化信息的思路转换成为满足公众对汉代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而服务的理念。用内涵丰富的历史故事,形式多样的传递方式,形成良性沟通。

5.2.4 逐步建立立体化的媒介传播平台

汉阳陵遗址博物馆目前已经形成了对外主题活动和新媒体传播推广的传播平台。目前,汉阳陵还主要通过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新闻报道为主。在新媒体平台建设方面,汉阳陵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定期推送景区介绍、活动信息、媒体报道等信息。但从传播效果来说,微博的关注度较低,受众互动性较差,推送内容和更新速度慢。微信公众账号虽然建立时间短(2016年2月26日),影响范围有限,但是已经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每周至少一次的推送频率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对汉阳陵来说,可以将汉代故事和传说以微电影大赛等活动方式,发动社会大众参与到媒介信息内容的设计中。同时,也可以拍摄以汉阳陵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将直观易懂的影像和情景带给公众。

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强化汉阳陵遗址博物馆汉代文化传播基地的形象。在传统媒体方面:通过报纸和电视可以展示取材于汉阳陵的主题活动和电视纪录片及微电影等影像资料。在新媒体方面:

(1)建立信息公开的汉阳陵官方网站。重视整体界面、功能结构、美工效果等设计,并且通过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内容。可以利用3D和增强现实等多媒体技术展现汉阳陵各处景观。

(2)利用官方微博公开汉阳陵相关活动信息。与官方网站相比,官方微博更具生动性,平易近人,容易使受众产生好感,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跳出了单一的官方传播模式。

(3)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服务于广大受众。官方微信平台应每天更新汉阳陵的动态新闻,实时推送一些与汉代文化有关的消息,对各类汉代风俗习惯等进行展示。

(4)在馆内开发增强现实技术的手机应用软件,使展示图片或视频内容与文物得到更紧密的关联,为公众提供新的交互可能。

新媒体的组合传播以汉代文化为主题的文字、声音、视频,实现优质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打造以西安汉代文化为主题的立体化媒介传播平台。

6 结束语

通过对汉阳陵遗址传播策略的研究,为更多的汉代遗址提供可参考的传播路径和传播策略。有助于动员更多人一起尊重和保护汉代遗址,逐步建设自己的保护展示体系和历史遗址传播平台,使其能为更多人传递历史记忆,传承汉代文化,为宣传汉文化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考古遗址文物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INDUSTRIAL EVOLUTION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考古”测一测
文物的逝去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