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策略探析*

2018-08-15 00:45荣玉巧牛翠萍
关键词:大众马克思主义

荣玉巧, 牛翠萍, 王 红

(1.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2. 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庆 163318)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在新时代,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求“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新时代也是移动互联的时代。在新时代,数字传播的趋势越来越向移动化的网络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有97.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2]。移动互联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捷,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收和发布信息。这加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众多声音中成为主流声音的难度。借助移动媒体打破人民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疏离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重视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内容的大众化生活化

毛泽东曾说,“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3]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众绝大多数是那些随时随地可以上网,主要通过移动媒体接受信息的网民。所以移动媒体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占领的意识形态阵地。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要以人民为中心,契合大众心灵关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大众化、生活化,便于移动媒体时代的人民大众理解和接受。

1. 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内容应适合碎片化阅读

手机的便携性和4G网络的普及使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浏览、阅读和语音视频交流,能够充分利用候车、坐车、排队、吃饭等一切碎片化时间进行社交或学习,这逐步改变了我们的娱乐习惯、交流方式和阅读习惯。随着即将到来的5G网络的商业推广和免费WIFI的大面积覆盖,这种影响和改变将更加难以阻挡。移动中的阅读使阅读日益“内容碎片化”“功能社会化”“形式多媒体化”[4]。为了少占用时间,人民群众偏爱少而精的阅读内容,而且求新求异的心态很强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作出适合碎片化时间阅读的宣传作品。这些宣传作品的内容应契合大众的心灵关切,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人民生活中的问题,并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反映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总结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 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内容应契合大众心灵关切

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需要利用好人民大众的舆论关切,实现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大众化、生活化。首先是寻找舆论焦点,构建舆论中心,掌握舆论趋势[5]。然后把马克思主义与舆论焦点相结合,充分地剖析该舆论中心的争论内容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哪些原理和内涵相一致。最后对其进行宣传,利用舆论的作用,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效果。如2017年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起了人民大众对“人民”这一概念的兴趣和思考,而这一概念近些年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提及,我们就应借此机会宣传好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比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比如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依法治国的相关理念;改革开放和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等。电影《战狼2》激发了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我们就借机宣传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但在为影片欢欣鼓舞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思想上的局限性,借机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新时代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等。当于欢案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时,我们除了宣传依法治国外,更可以借此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资本的相关论述,指出抑制高利贷加强金融管控的理论依据。十九大后大众对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很感兴趣,那就借机宣传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宣传作出新判断的理论依据和伟大意义。大众对十九大报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提法非常认同,那就借机宣传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解决大众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样的话语表达的疏离感。

3. 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内容应优化网络传播语言

毛泽东同志曾说,在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时“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6]现在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上网了,我们就要改变过于理论化、学术化的书斋式话语,学会用大众乐于接受的网络风格,使传播语言生活化。要利用大数据深入分析人民大众的职业、教育程度等因素,针对受众的不同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个性化传播、差异性传播,将马克思主义用简单质朴但绝非庸俗的语言讲清楚,让大众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改变马克思在大众中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尴尬。周小平、徐川能在网络上拥有大批粉丝,说明只要我们宣传方式得当,人民大众对主流舆论是认可的。我们要引导大众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参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或项目,政府应给予经济上或政策上的支持。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

1. 建立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互动平台和对话场域

大众的审美理念已经向数字化转变。借助移动媒体,利用好移动网络公共平台,打破人民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疏离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但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不能局限于仅仅在网络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发声平台。目前有些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上发布的内容仅是传统的文字或是图片,只是单纯地将传统传播路径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搬到移动媒体平台上,技术高度远远赶不上思想深度。

移动互联技术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形成挑战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遇。移动媒体的多维性、交互性、开放性有利于改变传统马克思主义传播居高临下的单向说教方式。我们要发挥移动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其交互性优势,利用各种手机APP和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留言评论功能全面及时地回应人民大众的疑问和关切,并寻求建立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互动平台和对话场域,鼓励大众主动发言,引导其逐步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能满足于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也不能一味自说自话,而要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和大众的利益诉求。大众的留言和评论是了解传播受众真实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一定要引起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高度重视。

除了在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平台宣传以外,也应该鼓励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在各类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上跟帖、留言、回复,在不同平台不断发声,通过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宣传马克思主义,全方位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2. 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大众能感知和理解的个性体验

移动互联技术使信息共享的同时还具有娱乐交友的功能,大众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游戏群组里还有各种直播平台、支付平台里都可以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便于扩大有吸引力的宣传作品的传播范围。为了吸引人民群众阅读和转发,要在有深度的内容中嵌入图片视频,将传统的图文音像与新颖的服务和体验共同融入,适当使用大众偏爱的各种表情符号,将抽象、晦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大众能感知和理解的个性体验,在对照和反思中产生共鸣,达到伽达默尔意义上的视界融合,便于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我们要调动各种力量制作各类适合碎片化时间阅读、观看和体验的微课、微视频和3D场景体验作品,使人民群众更直观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队伍建设

十九大报告要求“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光有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力和公信力。而移动媒体将全民变为传播者的同时,也产生了传播“非专业化”现象。我们在提高传播效率的同时还要保证传播的质量,提高传播的专业化水平。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理论只有彻底,才能真正说服人。有些传播正能量的新媒体从业人员虽然粉丝众多,但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毕竟有限,所以其推送的部分内容经不起推敲,影响了说服力和传播的效度。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帮助周小平这样的新媒体从业人员提高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严谨的学术论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浙江大学日前出台《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探索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这一新规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尽管质疑声音不断,这仍然是次有益的尝试。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认定标准如有不合理之处可以慢慢调整,但这样制度化的措施可以更好地鼓励广大师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可以更好地鼓励专家学者利用移动媒体宣传好马克思主义,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效。因为在舆论焦点出来后,各种评论和声音马上就会涌现出来,如果专家学者就此舆论焦点的观点仅在纸媒上发表看法,受众少,阅读量会非常有限。而且纸媒文章发表出来后,人们的关注焦点有可能已经转移,宣传效果会大大削弱。所以需要鼓励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专业队伍占领新媒体阵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活化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化,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如果理论研究工作没做好,那么网络宣传就有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失误。有些专家学者更擅长理论研究,不擅长大众化传播,不熟悉移动媒体技术,就需要有熟悉移动媒体传播技巧的人员提取他们学术著作中大众感兴趣的信息和观点进行网络传播。比如程恩富发表在《当代经济研究》上的《新形势下土地流转促进“第二次飞跃”的有效路径研究》一文,被察网微信公众号以《以“第二次飞跃”把准土地流转航向,化解私有化风险》为题进行推送后,关注度和影响力就大大提升了。

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还需要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壮大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在基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移动客户端大量推送转发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作品。同时要提高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媒体报道和文艺作品带有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元素。

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还要重视引导网民舆论方向,在新闻评论中,在微博留言中,在百度空间、天涯社区、知乎、豆瓣中发挥网民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积极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自干五”,扩大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里的影响力。

总之,要形成政府、自媒体、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网民的合力,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网络文化传播进行监管和引导

移动互联时代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时代,也是充斥着杂乱零碎信息的时代[8]。移动互联时代传播的自由化,导致很多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内容充斥其中。一些网站APP和微信公众号利用人民大众的猎奇心理,把一些负能量的信息冠以醒目、新奇的标题和图片进行传播。有人鼓吹“放弃理想”“告别革命”,有人在“拒绝崇高”“质疑英雄”,有人打着“为群众利益说话”的旗号,借一些敏感话题胡乱发挥,以诽谤曲解国家为傲,混淆群众视听,以此增加关注度。一些号称政府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和订阅号推送的内容也是良莠不齐,商业性和媚俗性使得权威逐渐被消融,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逐渐失声乃至缺位。但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并不代表着集体的无意识狂欢。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要求监管部门和服务提供商合力控制,使传播规则得到规范,使手机媒体环境得以净化。2017年8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2017年9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十九大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又出台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和《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今后我们要根据相关规定发挥好政府的监管权利。

但即便政府加强监管,移动媒体也很难像传统媒体那样对信息进行层层把关和认真筛选,实现完全去伪存真存在难度。另外,传统传播方式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研究成果的版权保护做得比较好,而在移动媒体上发表的作品更容易被随意复制、甚至“加工改造”,曲解原作者的本意。加上马克思主义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传播门槛比较低,又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每位网民都拥有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很难保证信息的质量和权威性。而大部分移动媒体用户面对移动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时,忽略了辨别和思考,只是习惯性地接受和传播信息。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9]所以我们要调动人民大众的积极性,对他们进行引导,发挥他们舆论监管的作用。鼓励网络平台利用人民大众的力量还原事情真相与细节,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

新时代,我们必须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和影响,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的学习交流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走进移动媒体语境,重视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内容的大众化生活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队伍建设,形成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网民的合力,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时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的质量。新时代我们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网络文化传播的监管和引导。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大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上汽大众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取舍之道 上汽大众Polo Plus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