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岁月从容

2018-08-20 09:34韦荣荣
神州学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琴孔子深度

韦荣荣

时间是理性的,永远保持着自己的步调,无论你是虚度,抑或是终于懂得珍惜。

小时候背诵朱自清的著名散文《匆匆》时,对那种“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的描述是没有体悟的。现在我竟开始像朱自清先生一样,在每天的光阴流转中,不甘心地自问:“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

早起晚睡,按时就餐,保持紧张的学习工作状态,甚至临睡前仍是紧迫感与困意的较量,现在的我似乎是个奋发青年的模样。但实际上,我和广大在压力下生存的普通年轻人一样,一方面任务排着队等待解决,一方面是日复一日重复的步调、重复的懊恼,任务在积压,压力在膨胀。

这个世界也是有趣,有些人活得争分夺秒,时常叹息时光的飞逝;有些人却无所事事,大把无聊的时间不知该怎么打发。但是我相信,我们的价值最终是通过对时间的有效利用来实现的。

说到时间管理,人们有各种方案和技巧,比如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掌握时间的主动权,等等。但很多时候我们懊恼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严格执行。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处在这三种状态中:第一种是为无用的琐事所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迟迟难以展开工作;第二种是终于开始做事时,已经困倦劳累无法深入,或者总是被打断,总是没进展;第三种是为了完成任务,无奈之下蒙混过关不求深度,人生永远马马虎虎,及格就好。

高效利用時间的理想状态,是全身心投入。哪些事是必然要全身心投入的呢?比如战场上的将士、考场上的学子,再比如面对自己全身心热爱的事业,想必是酣畅淋漓,每一个毛孔都投入其中。

想像一下自己全身心投入去完成一个任务,想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忘记周围一切的存在,忘记疲惫、饥渴等身体的感受,忘记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甚至忘记去体会这个过程,当完成的那一刻,仿佛回到现实世界,才突然涌起那种兴奋、快乐和满足感。这该是怎样的满足感!

如果我们可以随时切换到这种状态,将自己的才华能力全面深入地发挥出来,对普通人而言非但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生活的烦恼也能减轻不少,不再有拖延带来的压力和负罪感、无法投入带来的肤浅、太随意带来的进度缓慢,我们也能有更多时间享受普通人的快乐生活;对于那些各行各业的天才们,又可以诞生多少牛顿、爱因斯坦、莎士比亚、孔子这样让我们景仰的巨人。

常常想,如果我们能够以这种高效的状态去完成那些我们一生中值得骄傲的事情,大概花不了太久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生命中所有做事和承受压力的时间,减去这个时间,竟就是我们因为无法拥有这种高效的能力而浪费的时间!

蓦然惶恐起来,我该怎么办?

想来这大概并不是一项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所以至少我们应该心存向往,孔子废寝忘食,车胤囊萤夜读,司马光警枕励志,宋濂冒雪访师,毕竟能够做到的,早已成为圣贤,而我们大多数还是普通人,圣贤尚且需要学习修为,我们自然更要严肃以待。所以,能做到的先贤值得敬仰,还没能做到的我们,也不能自暴自弃,只要我们不想一生一事无成,都应当努力。再小的事,都不应当被辜负。

究竟是哪些事在阻碍我们?为什么还没有克服?该怎么克服?很多时候,时间流逝带给我们的空虚感大于充实感,因为潜意识里我们总希望能够从岁月中得到什么,比如知识、智慧、人生感悟、成长,毕竟我们还有理性。可是大千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选择和诱惑,人稍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如今被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俘虏的人不计其数,以至于无暇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便已经拥有人生目标的人也难以挣脱习惯的束缚,被器物绑架乖乖交出自己的时间,其实质无异于出卖自己的灵魂,自弃我们生而为人所应有的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和权利。环境越是嘈杂,我们越需要定力维持内心的宁静,拔除那些阻碍我们着手的“杂草”,给自己的天赋一个发挥的可能性。

然后,当我们拨开迷雾,扫除障碍,终于开始做事时,还是会发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好高骛远,想要一次性完成所有的任务,反而全部不得要领;比如无法集中,总是被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再比如没有耐心,或者事情本来就不易,找不到解决方法,总之没有人能保证绝对的成功。这又该怎么办?

《史记》中记载了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父屡次三番告诉他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依旧对自己不满意,“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也”,从熟练技巧到理解其意境,再到最终体悟到曲中作者的为人,最终达到精深的境界。这个故事主要讲的还是深度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从学琴这件小事上看出孔子学习及做事的态度,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而一个人能够投入的深度,代表了这个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现在读这个故事,不由心生太史公对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赞美,同时也明白沉淀的重要性。投入钻研,用心学习,有追求,有自己的标准,懂得循序渐进,不可好高骛远,不为外物纷扰,不断追求更深层次的境界。

每次彷徨的时候,我都会从这个故事中反省自己。质的重要性总是大于量,能够静下心投入去做好每一件小事,往往也能够成就大事。反之,如果连一件小事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做大事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豪情壮志往往只能徒添压力和气馁。

比如读书,我们每天从社交软件上进行的碎片式阅读能否称得上阅读?为什么我们通过这种途径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却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知识,甚至被批判为浪费时间,毫无用处?因为肤浅。

事实证明,肤浅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读得很浅很快,会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些是你已经知道的内容,没有任何新意和深度;二是内容有深度,但你只了解到表面。无论哪种情况,你都无法从中得到任何东西。你幻想读书可以像张无忌练太极一样,将口诀忘得干净却可以理解其精神内涵,融会贯通,练就神功,江湖救急。你要考虑到张无忌深厚的内功和悟性。真正脑袋空空,身体是不可能如有神助的。所以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深入,因为不深刻,往往转身就忘。有人会争辩,我们都会有对曾经不懂的事情恍然大悟的体验,我想这个前提也是你还记得自己之前的疑惑,以及新知识的不断注入和积累。

以前我也曾感慨命运掌握在幸运女神手中。但当我们成长到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开始为梦想而奋斗时才明白,人生永远不是电影,没有神转折和神助攻,但人生远比电影丰富精彩。成功和梦想的实现,都不是轻易的事,可是人的命运却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足够坚定,哪怕失败,你也知道自己一定会卷土重来,永不放弃。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激励现在的我,现在这个有梦想的召唤、现实的压力,却仍然努力挣扎的我。而最大的障碍也仍然是我,所以才以此督促自己理性做事,走好每一步,做有用的人。

时间是理性的,永远保持自己的步调。当你终于在时间的磨砺中找到自我,便会感谢时间的从容和教诲。 (作者系韩国高丽大学国际法专业硕士生)

猜你喜欢
学琴孔子深度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孔子学琴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欧阳修学琴治忧郁症
孩子学琴家长一定要知道的事—— 了解与沟通篇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