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心血铸一剑

2018-08-20 09:34王晓秋
神州学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国史料留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活跃和发展的时期,关于中国留学生史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其中,江苏师范大学周棉教授入选国家文库的80多万字的著作《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就是作者在近30年来研究留学生历史和整理近代中国留学生档案、史料,以及编纂《中国留学生大辞典》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留学生与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关系的代表作,也是他主持的教育部重大项目的结题成果。

从选题来看,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百余年的留学史就是 ‘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的论述为指导,以“留学生与中国的民族复兴与现代化”为中心,选题意义重大。民国时期是从晚清开始的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而留学生作为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学贯中西,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对民国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特殊作用。从留学生的新视角论述民国的社会发展、中华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意义,还可以为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从结构体例看,该书结构较全面合理。全书由导论、上编和下编三部分构成,导论概述了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形成发展和留学生群体的主流和本质。上编以民国时期政治和社会变迁进程为主要线索,按照民国的阶段性进程建构纵向框架,探讨留学生群体在民国社会各阶段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下编以专题为线索,考察留学生群体在民国的文教、工农业、财政等领域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并与上编形成结构和内容的互补,有利于深化对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的研究。

从内容看,本书创新之处颇多,如第二章提出,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同盟会成立,不仅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知识分子群体——留学生群体即将登上20世纪中国历史的大舞台。第三章认为,以往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忽略了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重要当事人的学历背景,缺少一种方法上的归类和评判,对贯穿五四运动始终,又是重要引导者和参加者的归国留学生,缺少一种整体分析和评论。作者指出,是以留学生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首先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导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直接有关的主要是林长民、蔡元培、叶景莘等留学生精英,在巴黎和会上舌战群儒的则是顾维钧及施肇基等留学生外交官。这些观点,立足史料,颇有新意。

从史料和方法来看,该书运用了很多史料,包括新发现的民国档案、晚清档案、报刊史料,多种史料集和专著,还有一些外文资料,但又不简单罗列堆砌史料,而常与统计学的方法结合,进行史料数据分析,或者以图表的形式体现,如对南京临时政府阁员、北洋政府阁员教育背景的分析,对国民党中常会成员和南京政府组成人员构成的分析等。有的史料一般人可能不大会注意,但是,作者却能从中洞察幽微,独抒新见。如他根据新发现的抗战时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致信教育部长陈立夫,为著名戏剧家曹禺留学说项而被拒绝的档案,对曹禺的留学家世、留学动机及由此联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留学政策的调整和当时的官场作风,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富有说服力。

从论证和学风看,此书逻辑比较严密,学风严谨。如第一章对参加新政的归国留学生的考辩,颇见功夫。而对留日大潮的评述,不仅分析了中日各阶层重视留日的原因,还进一步考证了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的留日人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又如對于民国时期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首先从晚清学制改革追溯,然后论述教育行政体系的改革,分析民国教育体制变化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由于蔡元培为代表的教育界留学生群体的努力,中国教育体制在民初短短的十几年内基本上实现了现代转变,并走上了本土化道路。” 又如本书的“余论”,不仅总结性地概述留学生群体介入民国社会的动机和方式,还概述了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社会的互动关系,指出留学生群体与非留学生群体作用于民国社会活动的区别及优势。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此书的课题从2006年教育部立项,用6年时间完成初稿。在获得教育部结项等级“优秀”的基础上,作者又经过4年七八次增删、修改。特别是在接到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的通知后,竟“拒绝”按照规定时间把书稿交到出版社,又日夜兼程,每天十几个小时,继续加工修改了8个多月。这种十年铸一剑、甘坐冷板凳、追求高质量的学风是值得提倡的。

当然,该书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个别章节的论述与全书的总体水平不太平衡,有些典型人物的思想变化、心路历程尚可作进一步解剖。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本书选题意义重大,论述角度新颖,运用了不少新史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立论有据,结构合理,学风严谨,是中国留学生史研究、民国史研究和中华民族复兴史及现代化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周棉

江苏师大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最高人才工程“333学术技术带头人工程”首批入选专家,江苏省孙中山研究学会副会长,珠海中国留学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聘高级研究员等。主持重大项目3个:2006年教育部重大项目“留学生与中华民国的社会发展”;2011年、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留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留学档案的整理与研究”。 作为中国留学生研究的代表性专家,曾应邀赴境外参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校250周年、美国圣约翰大学“华族留美史:160年的学习和成就”、日本神奈川大学“中国留学生与中日战争”、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中国学术周”等国际学术活动并作演讲。

王晓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日本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教育部中国近现代史纲委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顾问,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中方委员。曾任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中央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巴黎高师客座教授,以及日本庆应大学、东京大学等校访问研究员。第九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猜你喜欢
民国史料留学生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史料二则
留学生的“捡”生活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