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两题

2018-08-27 01:06郭华悦
群文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郊游扫墓慈禧

郭华悦

扫墓要花多少钱

清明节作为缅怀先人的重要日子,历来都受到重视。

到了清明,已告别寒冬,春暖花开。窝了一冬的百姓们,到了这个时候,也樂得踏出家门,欣赏一番美景。所以,古人在清明扫墓后,还会利用这个节日,踏青郊游,领略春日风光。

既然要踏青郊游,当然少不了野炊。自己带着炊具,麻烦不说,难免影响了游兴。于是,很多人便会邀上卖馄饨或者其他美食的贩子,一起同行。共同领略美景的同时,也能免去自带炊具的麻烦。

对于那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贩子来说,也乐得接受这样的邀请。一来,能顺便郊游一番;二来,清明这天,本来就是城内人少,郊外人多。若要做生意,也得到郊外去,才能有客源。一路跟着游人走,也能卖给沿途的其他人家,何乐而不为?

百姓是如此,而皇家又是如何过清明的?

有个例子可供参考。南宋时,有一年,皇太后想去扫墓,高宗让人做了预算,结果一切从简的情况下,花费需要两万贯。这两万贯,是个啥概念?一贯钱,就是一两银子。宋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如今三百元的购买力。也就是说,当时皇室扫趟墓,就得花上相当于如今六百万元的费用!

这个数字,让皇太后吓了一大跳。而且,当时南宋立朝没多久,有金兵压境,奢华享受这一类的事儿,都暂时被抛诸脑后。可哪怕一切从简,这数字也够惊人了!幸亏皇太后仁慈,而高宗也还没搞排场的闲心,这场天价扫墓之行,并未成真,而是派个太监当代表,率领几个人简单扫个墓,就算了事。

不奢侈的都得花上几百万,那么,如果是奢侈享受的主儿呢?慈禧太后“西狩”回京后,体会到了火车的好处,于是一改之前极力排斥的态度,对铁路大为赞赏。有一次,慈禧突发奇想,觉得每次到清西陵扫墓,挺麻烦的。既然铁路这么方便,就建一条铁路直达清西陵,以后扫墓不就方便了?袁世凯把这事儿揽了下来,最终落实到了詹天佑的头上。这条铁路,总共花了六十万两银子。而唯一的用途,就是供慈禧扫墓之用。可建成了,慈禧其实也就用过一次,堪称是“一次性”的扫墓专线。

照清末的物价,一两银子相当于如今两百元的购买力。六十万两银子,也就是如今的一亿两千万元了!花一个多亿,这还只是交通上的。至于慈禧扫墓的排场,以这主儿极尽奢侈的风格,相信费用也不会省到哪里去!扫一趟墓,光是交通就花了一亿多元,慈禧可为空前绝后了。

这也说明,皇室过清明,靡费繁多。所以,奢侈是正常,若是碰到了节俭的主儿,或者特殊的时期,开销自然小了,这反倒是非常态。若是王朝初期,子孙尚少,费用就少一点;越往后头,树繁枝茂,人一多,哪怕当家的再省,这费用也少不到哪里去!

一直到了民国,各种陋习才渐渐有所改善。当时,为方便人们扫墓,南京政府出台了很多规定。

首先,如何安排放假?民国时期,清明还不是法定节假日。可尽管不是法定节假日,但毕竟是个重要的传统日子。为了方便人们扫墓,南京政府每年都会发布公告,对当年的清明如何放假,做具体安排。

不过,由于并非法定节假日,因而当时的清明节,每年的放假天数并不一定。多数情况下,是从清明前几天开始,每年的放假时间大多在两至三天。而且,为了方便家长们带着儿女回乡扫墓,南京政府将儿童节设定在4月4日这一天。儿童节,16岁以下的孩子都可以有一天的假期,且刚好在清明前一天。这么一来,就方便家长带着孩子去扫墓。

如今的清明节,依旧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习俗。不过,很多习俗尽管还存在,却并未像往年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折柳和放风筝,如今尽管只是可有可无的小游戏,但在民国,却颇受到重视。可也正因如此,南京政府曾一度为其虽苦。怎么回事呢?原来,一到清明节,各家各户都要折柳条,挂在家门口。很多人家,一折就是一大把,家门口、房门还有灶房等,都挂满了柳条。这么一来,每年的清明,堪称柳树的“受难日”。清明一过,各地的柳树都光秃秃的,一是影响景观,二是破坏环境。后来,南京政府无奈之下,制定了一条颇有趣的法规,就是规定清明节的时候,每家每户只能折一枝柳条。一旦违反这规定,即为违法,是要受到罚款的。果然,重典之下,情况改善了许多。

当然,除了扫墓和折柳,各地在清明节这天,也会举办很多的大型活动。有的地方举行放风筝比赛,有的则举办荡秋千活动。所以,清明节这天,各地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中,踏青、放风筝还有荡秋千,让这个缅怀先人的日子,少了悲伤,多了欢乐。

民国清明本是欢乐日

民国的清明节,和如今相比,还是有所差异的。首先,民国人热衷过清明吗?若是放在其他时代,这似乎不是啥问题。毕竟,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管是古代,还是如今,清明都备受重视。不过,在民国,清明节这个日子,可显得有些尴尬了。这主要源于民国的“西化”。民国处于转型初期,一切向“西”看,这是难免的。而在节日方面,尤其如此。传统的重要节日,如清明节和春节,都备受官方冷遇。而且,清明节也不是法定节假日。当然,尽管官方不提倡,甚至还时不时以“破旧”为名,禁止过传统节日,但民众依旧暗度陈仓,各展神通地偷偷过节。于是,清明节这一天,也就形成了“官冷民热”的奇特现象。

其次,在过节气氛上,民国和如今又有何不同?民国的清明节,多了些欢乐的色彩。说起来,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清明节和儿童节几乎在同一天。而官方对这两大节日的态度,也截然不同。清明节作为“旧”的代表,属于“落后分子”;可儿童节是“外来”的节日,备受热捧。结果,儿童节反倒成了民国年间为数不多的小长假之一。

民国的儿童节,定在了每年的“双四”。而民国的清明节,大概是在4月4日到6日。结果,就和儿童节差不多同时候了。本来清明节不放假,但妙的是,儿童节有放假,每年的4月1日开始,连续放假三天。各中小学的学生和老师们,都乐得享受假期。而商家瞅准了这个机会,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多数促销,也是奔着孩子们去的。百货大楼推出儿童用品八折,也有零食店宣布饼干七折;动物园和植物园等场所,都纷纷贴出告示,表示在清明前后,带着孩子去游玩可以免门票。至于一般的穷人家,若是不想破费,也不要紧,借着清明节扫墓,带着孩子们到野外踏青,也是一种休闲娱乐。

最后,既然全民过节,有个问题也就来了:交通怎么办?平日里冷冷清清的街道和野外,一下子涌来这么多人,怎么维持秩序?车马方面,如何管理?1934年的清明节,民国政府派出了警察,维持秩序。警察们在雨花台的山下,竖立了一块木牌,写明了车马管理的三大点。第一点,车子停路西,车头向北;第二点,马车以及人力车停路东,车头向南;最后一点,不管是车子、马车还是人力车,都不准上山,只能停在山脚下。

来的时候,互不冲突;停的地方,也整整齐齐;离开时,也各走各的方向。这么一来,扫墓顿时少了许多冲突。而且,严禁车马上山,也能保证扫墓人流的安全。结果,民国人的清明扫墓,也就秩序井然、文明有加了。

猜你喜欢
郊游扫墓慈禧
快乐郊游
太后过年
慈禧照相
快乐的郊游
走,一起去郊游
清明小记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