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山三百士开荒记
——看新时期“村长”如何做群众思想工作

2018-08-31 02:05赵正波
山东绿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杏树村长村民

赵 峰 赵正波

张英伟向记者谈村庄发展规划

出山——“不解出山的问题,致富就是一句空话”

“我就不信这个邪,靠山吃山,我不仅要让这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还要让乡亲们在这方水土上脱贫致富。”新当选的山东省宁阳县杏山村村主任张英伟坚定地对台下村民做出了这句承诺,深邃的双眸里充满战天斗地的精神。

张英伟说的“一方水土”指的就是葛石镇杏山村,距镇政府直线距离不过七八公里,但开车得绕半个钟头。村子在杏山山窝,交通不便,岭多地少,地无三分平,村民总共千把人,村里瓦房多依山而建,以穷山僻壤来形容不为过。

“汽车跳,杏山到”。杏山村内全是土路,高低不平,全是坎,劲是沟,外面的化肥运不进,村里的麦子运不出,姑娘个个往外嫁,40岁以上的单身一大把。转机发生在2017年,一条绵延120公里的环山路畅通了沿线143个村庄发展血脉,这条宽10米的“发展大道”在村北蜿蜒通过。自建村以来,村民出山的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可出山的大道“悬”在村民头上足有三十多米,水平距离也得近一里路。

以前,头脑灵活的张英伟就开办了存栏百头奶牛场,可县城送饲料的都不情愿开车来送饲料。一座杏山像一道屏障阻隔着张英伟的牛场生意,也阻隔着杏山人祖祖辈辈的出山梦。

2017年8月,刚开始主持村里工作的张英伟第一次召集村民开会,喊出了上面的话,发表了他的治村方略,“我们的任务是致富,要解决的就是出山,不解决出山的问题,致富就是一句空话。”46岁的张英伟话糙理不糙,学历虽不高,但20多年村干部生涯,让他很擅长做村民思想工作,爱读《毛泽东选集》的张英伟经常活学活用主席的语录。以前出山只能往南走,是条多年前建的砂石路,在这次会上,村民定下了:从村里平整出四条路连接上村北的环山路,誓将天堑变通途,让出山的路更宽更好走。“柴米油盐问题,交通收入问题。总之,一切村民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心齐——“人心怎么聚,靠的就是干部服务”

第二天鸡叫头遍,张英伟扛上铁镐,坐在村头柏树下,等着集合村民一起去修出村路。眼瞅到七点,看着村头稀稀拉拉的聚着二十几个人,他急上头,跑到村里,拨开广播,冲着大喇叭喊,“咱大家的事大家办,我只是给大家带个头,憋在这山窝窝里这么多年,穷了这么多年,现在只要咱再出把子力,出山路就会更宽,大家伙都干,你猫在被窝里就那么得劲吗?”

这通喇叭喊完,村头聚起的人越来越多,张英伟开始带着大家伙一头扎进这项出山工程,沉寂数十年的大山再次沸腾了。打那开始,张英伟天天广播,还印发一千多份《咱给后人留下啥?》的公开信散发给村民,号召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出工修路。那段时间,没上山出过工的村民看见张英伟带着队伍上山便绕着走,只觉脸上无光。渐渐地,为集体出工出力成了一股新风尚,耍小牌侃大山的人少了,来修路的人越来越多,足有了三百人,他们顶着八月火辣的日头,冒着近四十度的高温,张英伟带领他们一连干了十天,打通平整出四条连接环山路的出村路。每天张英伟都会记下出工村民姓名及各人出工时长,“我们的队伍里,不管谁,不管党员,还是普通村民,只要他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记住他。用这样的方法,使整个村子团结起来。”

“路易修,沟好平,难聚的是人心。”紧接着,趁着这股热乎劲,18天出义务工300多个人修了长近3里的环村柏油路,工程款不够,张英伟瞒着媳妇垫资二十多万……通路那天,大人领着小孩在路上跑来跑去,蹦跶着不想停下来。

“现在农村不再收提留,村干部威信怎么树,人心怎么聚,靠的就是干部服务。”张英伟这一年,不仅带领村民打井修路,调解村民矛盾,拆违改厕,整修生产路,还搞起了土地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还在村里推行互助养老……张英伟付出的是辛劳,收获的是人心。村委会换届时,他高票当选村主任,村民拥簇着张英伟上台讲话,他欲言又止,沉默良久,双手抱拳向村民表示感谢,台下掌声一片,可他眼泪顺着黝黑、皱褶的脸庞哗哗往下流。是这份沉甸甸的重托让他热泪盈眶,盯着乡亲们质朴的眼神,他下了军令状——“要不带领乡亲们致富,我就下台当平头百姓,我拿党籍来作保证!”

开荒——“有了树才能让这山窝窝变成‘聚宝盆’”

“再过一百年,大家都不在啦,但青山还在,咱们种的树还在,咱子孙后代能看得见这片杏树林,就能记得住我们。”张英伟对着岭上站得整整齐齐,表情庄重严肃的三百位村民,用手机拍下了这张“全村福”。年前,南方工作的女儿给他买了部华为智能手机,张英伟便每天给上山开荒种树的村民合影留念。

早年间,杏山岭上数万株杏树漫山遍野。早春三月,满山坡杏花竞相盛开,争奇斗艳,灿若丹霞,一望无际,甚是好看,故得名“杏岭丹霏”,是明清时期闻名遐尔的“宁阳古八景”之一。1939年在这里爆发的杏山阻击战,让那片古杏林毁于战火。张英伟也只是小时候听爷爷讲述过。

“杏山没有杏”。 这个 “梗”尴尬了七十年。以往张英伟出差跑业务,外村人一听他是杏山村人,便常这样调侃。人家不经意的戏谑,刺痛了这条血性汉子。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杏山换新天。得种树,不仅治荒还能给村民带一份收入,有了树才能让这山窝窝变成‘聚宝盆’。”多少年,张英伟摩拳擦掌准备恢复“杏岭丹霏”这一盛景。

张英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他知道普通的杏子价格低,不易储存。经过多次外出“取经”,张英伟选择油杏这个品种,好吃还易储,关键是杏仁还能高价出售。现在环山路通了,张英伟还盘算着用“杏岭丹霏”的名头吸引游客搞民俗生态游。

“种杏得有看头,更得有‘甜头’,可不能折腾,可不能辜负乡亲们的重托”。揣着这份“宏图”,他敲开了镇党委书记刘志强办公室的门,书记支持他的发展规划,还帮忙协调了万株的油杏苗。但往山上运苗,整穴,栽树,浇水,看管等都需要人工,这就得靠村民自己了。

正逢2018年倒春寒,杏山岭上寒风怒号,春寒料峭十多天,三百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村民,上到86岁的老党员任元亮,下到学龄孩子,他们放下手上活计,扛上铁锨,走上岭来,整穴,运苗,栽树,浇水,保墒……他们向贫瘠的杏山宣战。

铸魂——“团结起来,为自己和集体利益而奋斗”

“这几张放大的照片是我们‘全村福’,村史馆建成后,要把照片挂上去,让后人永远记住。群众力量是无穷的,历史是群众书写的,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张英伟摩挲着村民义务植树的照片,自豪地指给记者看。每天出工植树的村民,完工下岭时,张英伟总会集合给他们拍个合影。家家都有“全家福”,但像杏山村一样有‘全村福’的村子可不多。张英伟给人最齐的照片起了个《杏山三百士开荒》的名字,他还特意去镇上把这张照片放大打印出来,用镜框精心装裱起来。那一晚,他激动地把 “开荒三百士”的群肖像数了一遍又一遍。“对村民进行精神表彰,继而宣传和弘扬为集体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党创立和运用的一种有效的社会动员方法。”

“只要是张主任带头决定的事情,一呼百应,我们二话不说就跟着干。”村里把300亩油杏林下地划分给村民承包发展林下种植,种植收入全归承包户,但要负责杏树管护,待油杏收益后和村里分成。好政策让村民抢着报名承包,队伍一直都排到了村委大院里。“主席教育我们只有把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团结起来,为自己和集体利益而奋斗。”回忆承包林下地那天情景,张英伟对记者谈起了做群众工作的体会。

青山不负英雄志,杏花笑迎苦心人。现在,崇山峻岭再难阻隔杏山人出山致富梦。今春,较大些的油杏树苗已开出粉嫩的杏花,丹霞点缀山间。碧蓝的苍穹下,青山为证,阳光下的近万株的油杏树苗开始开始书写绿色画卷。

多少年人心涣漓,如今搞好扎根串连谋发展。

多少年岭上荒烟蔓草,如今这里郁郁葱葱一片。

多少年山深人绝音,如今环山路将杏山村与山外紧紧相连。

猜你喜欢
杏树村长村民
杏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童年的杏树
杏树结果期的生长特性及修剪技术
丢羊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村长又有好消息
一叠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