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劳动教育课程价值的重构与实践

2018-09-08 10:45苏飞跃杨昌弋
中小学德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课程

苏飞跃 杨昌弋

摘 要 加强劳动教育,是基于新时代要求的教育使命自觉。从教育自身变革出发,新时期劳动教育应从生活价值、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层面全面重构其课程价值,并具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实践层面,应避免孤立的专门化、单纯的创新性、浅表的体验性,真正呈现劳动教育的课程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新时期;劳动教育;课程价值;重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7-00-04

人的本质是劳动的,是运动的,是活动的,是实践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生命存在的标志。人类因为有目的的劳动成就自身,同时因为有价值的劳动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社会。“为了存活,劳动是自然的,劳动教育也是自然的”[1]。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作为新时期的教育构成,再次进入教育的视野。作为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应基于全球化背景和教育变革的新生态,实现劳动教育自身的使命选择和课程价值的重构,并付诸科学有效的实践。

一、基于新时代要求的教育使命自觉

基于生存与发展,劳动者的素质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劳动教育,也自然成为教育变革中教育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对教育使命与担当做出自身的回应与选择。

正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地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2]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是教育自身的使命自觉,是对大国梦想与时代生态的双重因应。

(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本质就是强调通过劳动进行真实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再创新的业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梦想不会坐享其成。实现中国梦,从根本上来看要靠劳动创造。只有乐于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才能用智慧的双手和勤劳的汗水浇开梦想之花。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汇聚全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磅礴力量,才能铸就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习总书记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面对大国梦想,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谆谆勉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此,基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勤勉劳动,真实创造,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接近民族复兴梦想的历史性选择。

(二)劳动创造幸福是新时代最真实有力的劳动价值选择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根源。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粗放简单式的农业劳动,逐渐被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大规模的工业劳动所超越,更被以创意经济、互联网思维、创客思维、大数据、云计算服务、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定制生产为主要方式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所超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化趨势更加加剧了劳动机会、劳动资源、劳动能力的分配不均,加剧了劳动价值、劳动方式选择上的多元化,甚至造成对劳动基本态度、基本观念、基本情感上的认知误区。尤其是因为劳动缺位,“‘去自然化'的生活、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3]因此,如何澄清新时代人类对劳动的基本认知,成为每一个人在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价值选择。习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把蓝图变为现实,将改革进行到底,无不呼唤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奋斗精神,无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天道酬勤,日新月异。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人类幸福的基本前提必然是勤奋劳动。因此,不耽于幻想、不满足于形式上的创新、不停步于真实的实践、无畏于艰苦艰巨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学会通过劳动真实创造,是适应全球化竞争、适应数字化生存、适应创意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最真实、最有力的选择和判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普通的劳动者。

二、基于教育本质回归的劳动课程价值重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在我国,较长一段时间,劳动教育曾经被窄化为体力劳动式的道德养成活动,甚至还被当做政治思想教育和阶级斗争再教育的工具。劳动教育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倚重,必然造成劳动教育内在价值的忽略,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旨趣的被忽略。作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劳动教育从不应该是只局限于相对知识教育的体力劳动教育,从不应该是只相对于简单劳动的复杂专业的技能技术的教育,而应该是促进每一个人对劳动意识的内在自觉,劳动情感的自主生发,对劳动价值的自主建构。在价值选择渐趋多元的今天,劳动的教育价值,更突出表现为学生劳动价值的自我重建,尤其是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劳动教育更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重塑。

(一)生活价值的重构。《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国文化甚至崇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明人生天地间,首先要学会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别人的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就没有资格奢求基本的生存与生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要学会生存和生活的第一前提,就是要学会劳动。[5]劳动教育对于生活价值的建构意义,不仅仅在于单纯的技术与能力,而是在于基本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在于通过劳动教育建构生成对于生活的基本道德价值,比如勤劳、付出、惜福、节制、低碳等等。今天,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重商主义流行,人们超强的物质依赖,极容易带来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严重异位;物质繁盛的时代更容易造就精神上的迷失。人们很容易先学会享受,而不是先学会创造;在合作与竞争面前,人们更容易陷入竞争带来的生存性焦虑和自我怀疑,人们因为劳动机会的紧缺、劳动能力的平庸、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不足更容易陷入生活的自我怀疑。在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感知生活的幸福、体验劳动创造的快乐、增强通过劳动培养基本的生存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通过劳动创造生活幸福的坚定信仰,这对于远离劳动自然属性的当代独生子女学生群体,具有十分迫切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生命价值重构。恩格斯在《劳动从猿到人转变的作用》中提出“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著名论断,说明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劳动。人只有通过劳动本身,才能实现自我力量的确认和确证。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人只有通过对象化劳动,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真正地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获得的不仅仅是物化的成果,还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愉悦的感受[6]。歌德曾说:劳动可以使我们避免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生命的存在感、价值感与获得感。今天,网络信息化、价值多元化,更容易造成青少年生命认知的自我迷失。从小缺少系统科学的劳动培养与锻炼,必然缺乏通过劳动实践所获得的生命价值的自我体认、缺乏因为劳动创造所带来的自我成就感、安全感以及由此生发的必备的生存意志、生命追求和生命价值。因此,劳动教育对于生命价值建构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劳动是维系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更是获得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需要,比如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生命的自由、安宁、健康、幸福和爱等等,这对于引导学生走出虚拟化生存偏执、全球化竞争中的自我怀疑和生存焦虑,具有同等重要的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价值重构。从经济学概念出发,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财富中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服务或贡献。所有劳动,其共同特征就是要付出时间、体力、知识或技能。因此,付出劳动,是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伦理要求。社会之所以产生,首先基于社会分工和劳动交换。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更加促进了劳动资源、劳动机会配置的精细化、市场化。基于社会伦理和社会公平,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建构更在于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劳动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因此,劳动光荣的思想,是对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劳动者尊严、价值的高度肯定、赞扬和推崇。通过劳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提升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平等的劳动创造,则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自觉追求。这对于通过劳动创造,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坚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以及劳动者自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进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和实践内化,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教育价值。

三、新时期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基本要求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构成,是教育者在一定時空中对受教育者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技术、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7]因此,劳动教育要努力走出形式化、边缘化、简单化倾向,真正让劳动教育的价值内生于中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切实按照《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培育学生综合性的劳动素养。

(一)专业化不等于孤立的专门化

劳动教育的价值不只是劳动课程项目本身的价值,尤其是随着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呈现出不同的职业形态和劳动方式,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不能因为劳动方式的个性化、特殊性,忽略了劳动本身的重大意义和內生性价值,尤其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学生学会生活、珍爱生命、适应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建构和品德述求。因此,新时期的劳动教育,要深度挖掘一切劳动形式所呈现的在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社会教育方面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不能囿于课程形态或者劳动方式的限制,忽略了劳动教育本质意义的挖掘和再生。劳动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价值,应该蕴含在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环节之中。只有真正领会劳动教育的课程价值,才能基于国家意志和时代要求,真正做到“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強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8]。

(二)创造性不等于单纯的创新性

劳动创造生活,劳动改变世界。但是,在部分区域和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将创新实践简单等同于劳动教育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离开劳动素养的基础性、综合培养,创新教育的本质内涵就容易简单化、形式化。甚至将创新教育简单等同于形式翻新和投机取巧,这更是对创新教育的误导。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被全面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9]因此,对普通劳动创造性的基本尊重、对不同职业坚守的基本尊重、对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的尊重、对务实求真探索实践精神的尊重比单纯的创新活动更富有意义和价值。

(三)实作性不等于浅表的体验性

劳动具有知行合一、体脑并用性,但实作本身不是全部的劳动属性,而体验性更不能代替劳动教育本身。在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简单制作,甚至简单等同于没有价值指向的体验,简单化、游戏化、趣味化劳动的现象不同性质的存在。这样的现象也是对劳动教育课程价值的歪曲和浅解。劳动教育的课程价值是蕴含在体育、德育、美育、智育等一切活动中,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个人的身体、情感、心理及道德观念和美学价值的平衡发展”[10],因此,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应该尽量避免将劳动教育简单化、趣味化、娱乐化倾向,应通过精细化的课程延伸,深入挖掘实践活动蕴含的深层教育价值。

总之,劳动教育的课程形态和教育方式,可以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只有基于国家战略诉求和时代发展要求,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使命价值,从回归教育本质层面重构劳动教育的课程价值,真正立足提升劳动综合素养,劳动教育才能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的联系起来,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进而真正适应新时代教育自身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7(7):89-94.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7.

[3]吴洪亮,孙小晨.儿童与自然的断裂与联结[J].绥化学院学报,2016(2).105-10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7.

[5]卓晴君.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J].创新人才教育.2017(1).14-16.

[6]韦汉吉.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强化.[J].传承,2015(4).66-67.

[7]王毓珣.对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5(8).27-32.

[8]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15-07-24)[2018-6-2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9]杜作润.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J].现代大学教育,2016(3)29-33.

[10]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34.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粒米的价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