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因家庭教育而闪光

2018-09-10 06:40杨海文
家庭服务 2018年3期
关键词:孟母教子圣人

杨海文

孟子为什么能成为思想家、圣贤?如果让母亲们来回答,一定会说孟子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孟母断机祠赞》说:“有母若孟,厥子乃贤。有子若孟,母德著焉。”“孟母教子”有哪些故事?这些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如何形成一种传统的?在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的当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孟母教子”包括五个故事,涉及两个时期的孟子:一是幼年时期,二是成年时期。幼年时期包括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杀豚”,第二个是“三迁”,第三个是“断机”(又称“断织”)。成年人时期包括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休妻”,讲离婚的事;第二个是“忧齐”,讲孟子在齐国的时候,齐王不用他,因而脸上有忧色,母亲开导他。在某种程度上,“杀豚”“三迁”“断机”“休妻”“忧齐”具有先后发生的次序。

西汉已经确立五个“孟母教子”故事的基本形态,但有意味的是,这五个故事从来没有在某种特别有影响的历史文献当中(甚至包括《三迁志》)集体出过场。唯一把它们全部讲上一遍的,可能是明代陈士元写的《孟子杂记》。《孟子杂记》卷一“孟母”条以及紧接的“孟妻”条,算是把这五个故事完整地放在了一块。这一现象让我们更加觉得:“孟母教子”故事的传承,在本质意义上,不是依靠文字记载,而是依靠实实在在的言传身教。从文字记载的角度考察“孟母教子”故事,只是做学问的方式。“孟母教子”真实的内涵在于言传身教,真正的精神在于不言之教。

“孟母教子”的五个故事,流传较少的是“忧齐”,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三迁”“断机”,最有噱头的是“杀豚”“休妻”。

“三迁”涉及环境,属于外因;“断机”涉及勤奋、努力,属于内因。这两个故事,一个牵涉外因,一个牵涉内因,合外内之道,把外因与内因结合在一块,构成了母亲教育小孩的一種最好的方式。这个道理人人都能把握,并没有太深奥的玄机。它很简朴,只要你有一颗慈爱之心,就能做到。具体到环境对于小孩的意义和小孩一定要好好学习、勤奋学习这两个方面,每一位母亲都可以成为孟母,都可以像孟母那样教育好小孩。

从“孟母教子”由故事形成传统的角度看,“三迁”“断机”所起的作用最大。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开篇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隔了四句,又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童蒙读物。把“孟母教子”故事由“五”的结构变成“二”的结构,亦即浓缩于“三迁”“断机”两个故事.是《三字经》独具匠心、洞若观火结出的硕果。

话还得说回来,“孟母教子”之所以能由几个简单的故事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根本原因是它所表达的道理虽然“卑之,毋甚高论”,但却“放诸四海而皆准”。言外之意,它与文字记载是否多、是否深刻的关系不是很大,更不是必然的。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判词、戏曲,还是历代文人写的墓志铭、神道碑,诸如此类的文字记载都只是表象的。真正能让孟母深人人心的东西,不是文字记载,而是心心相印的人心本身。唯其如此,人们相信“孟母教子”不只是几个故事,而是跟自身生命密切相关的传统。只有生活在这种传统当中,人们才能把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那种血脉关联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孟母教子”由故事形成传统,实质是“平常心是道”使然。有见于此,统治者对于孟母做过很多表彰,元、清两代尤甚。1316年,元代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此前的1308年,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此的1330年,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元代对孔子、孟子的尊奉,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仔细辨识1316年、1330年这两个时间,可知对孟母的最高表彰先于对孟子的最高表彰,其间仿佛有统治者因敬重孟母而更为尊崇孟子之意。1738年,清代改封孟母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

孟子被称作圣人,孟母是否也可以称作圣人呢?这里讲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1923年『日历二月二日,时值孟子诞辰日。邹城开了一个盛况空前的妇女大会,据说参加者有上万人。她们倡议把孟母当做整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而且用了一个词——亦是笔者在孟子学文献中第一次所见——把孟母称作“女圣人”。原文是这样说的:“孟母为肇启亚圣之女圣人,三迁教子,七篇传家,尤足为万世女范。”

不管能否被称作女圣人,孟母永远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认可的最优秀、最伟大的母亲。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孩子步人社会后,见贤而不思齐,见不贤而不内自省,何尝不是母亲的担忧?对于母亲,人们一生一世在感恩,生生不息在回望。以孟母为代表、以孟子诞辰日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文化自信,即是植根于“孟母教子”这个源远流长、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之中!

猜你喜欢
孟母教子圣人
铁匠教子
孟母戒子
非暴力
孟母断机
孟母断机子虚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孟母教子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教子/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