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2018-09-10 23:24孙鸿鹤张云峰
北方论丛 2018年2期
关键词:典故发展

孙鸿鹤 张云峰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与时俱进”“依法治国”“修身养德”“廉洁奉公”“大同世界”等精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政治建设思想、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思想、社会建设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党的建设思想和外交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使其展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使其展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一、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习近平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出自管子《管子·牧民·四顺》。习近平引用管子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其一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其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该来自人民,都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2.“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出自曾子《大学》。习近平引用曾子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习近平指出:“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出自王充《论衡·书解篇》。习近平引用王充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答疑解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

4.“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习近平指出:“着力实现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中国古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秘鲁谚语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刘安《淮南子·汜论训》。习近平引用《淮南子》这句典故,并借用秘鲁的谚语,着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与时俱进——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习近平指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否则很难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它道出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任何事物在其发展到衰落阶段时,就要寻求变化以谋出路。如果一味因循守旧不思变化,就只能僵化致死;反之,如果能因应环境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就可以绝处逢生,立于不败之地。成语“穷则思变”即由此而来。

习近平引用《周易》这一典故,着重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戴圣《礼记·大学》。习近平多次引用《大学》这句典故,着重强调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是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

习近平指出:“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

“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出自程颐《周易程氏传·贲》。习近平引用程颐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4.“子钧而不纲,弋不射宿。”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豈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出自孔子《论语·述而》。“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出自荀子《荀子·王制》。这句话的意思是“植物正在发育的时候,不能进山砍树。鼋鼍鱼鳖鳅鳢繁殖的时期,不能用网捕捞,不能用药捕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出自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这句话的意思是“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孔子、荀子、《吕氏春秋》的这些典故,着重强调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愈加愈强烈。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5.“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出自范晔《后汉书·西域传》。“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出自《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习近平引用这两句典故,着重强调历史上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追求的是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6.“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习近平强调:“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出自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公》。习近平引用《吕氏春秋》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共享是共建共享。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习近平指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要高举社会主义法制旗帜,高举宪法和法律旗帜,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使他们懂得法律底线,也是高压线,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出自韩非《韩非子·有度》。卢梭认为:“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习近平引用韩非子这句典故,着重强调要在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做到知行合一、铁面无私。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就是建立在这种“守法者得利,违法者受罰”的司法、执法过程中,建立在这种管用有效、已定必行的法制体系上。

2.“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习近平指出:“‘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要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及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乡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出自王安石《周公》。在《周公》一文中,王安石借评价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周公提出自己的政见:不但要立法,而且必须立“善法”;要使法“善”,就是要朝廷实行改革。其中,变法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习近平引用王安石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制体系作为依法治国的“纲”,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全面依法治国,首先就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3.“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习近平指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出自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在张居正看来,当时明朝的法令条例已经足够多了,国家之所以内政不修,不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而是没有依照所立之法办事。为此,张居正上疏神宗皇帝提出著名的考成法,主张“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

习近平引用张居正这句典故,着重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4.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习近平指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司法人员要刚正不阿,勇于担当,敢于依法排除来自司法机关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坚守公正司法的底线。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杜绝暗箱操作,坚决遏制司法腐败。”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第二》。习近平引用孔子这句典故,着重强调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司法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修身养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习近平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戴圣《礼记·大学》。习近平引用《礼记》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2.“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习近平指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出自戴圣《礼记·大学》。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礼记》这句典故,着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

3.“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出自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习近平引用王安石的这句诗,鼓励广大青年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程。着重强调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緩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指出:“《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戴圣《礼记·中庸》。“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引用子思和老子这两句典故,着重强调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五、廉洁奉公——全面从严治党

1.“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习近平指出:“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认为,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出自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习近平引用《吕氏春秋》这句典故,突出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之策,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强化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和规矩意识。

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习近平指出:“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出自孔子《论语·季氏》。习近平引用孔子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道德修养水准,增强底线思维红线意识,自警自省自励自律,抓早抓小抓常抓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革命,始终做到不越雷池一步,不踏红线一分,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真正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3.“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习近平指出:“严惩腐败分子,加强追逃追赃工作。‘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我们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同时,我们着力解决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_15_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出自桓宽《盐铁论·后刑第三十四》。习近平引用桓宽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我们党重拳反腐的零容忍态度,猛药去疴、刮骨疗毒,高悬反腐利剑,形成强大威慑,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旨在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彰显了我们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

4.“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习近平指出:“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出自荀悦《申鉴·政体》。习近平引用荀悦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育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在反对“四风”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央要带好头,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率先垂范、以上率下、身体力行,用党风的好转带动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六、大同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习近平指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古今贤文》。习近平引用这句典故,着重强调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是为了说明“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因而绚烂;世界有多种文化,因而精彩。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2.“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國人民的基因里”

“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出自《周礼·春宫宗伯·大司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孔子《论语·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出自孔子《论语·学而》。习近平引用这些典故,是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这个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这是我们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强不执弱,富不侮贫。”

习近平指出:“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一些人渲染‘中国威胁论,这或者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政策不了解,或者是出于一种误解和偏见,或者是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出自墨子《墨子·兼爱》。习近平引用墨子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论证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驳斥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堪称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4.“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出自魏源《默觚下·治篇五》。习近平引用魏源的这句典故,着重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各国都应该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5.“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习近平指出:“秉持开放包容,鼓励文明交流。中国人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波斯谚语说:‘人心之间,有路相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坚持交流互鉴、和谐共存。”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在相知,贵在知心。”出自孟子《孟子·万章下》。习近平首先引用中国古语“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强调“知心”的重要性。接着,又借鉴波斯谚语“人心之间,有路相通”,指出“知心”的可能性,从而构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友好交往的最佳路径。

6.“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习近平指出:“中国古代圣贤孟子说:‘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出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下》。习近平引用孟子的这句典故,用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大丈夫”思想,掷地有声地告诉世界,中国的中东外交,立正位、行大道,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谋求填补“真空”,坚定地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进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国家品格和国家信誉。

猜你喜欢
典故发展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红颜薄命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闻鸡起舞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