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2018-09-12 10:45吴文仙
当代贵州 2018年29期
关键词:三变贵州农民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吴文仙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农村延伸拓展,贵州农村创业创新风生水起,创业潜力和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广大农村正逐步成为新时代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谋求美好生活的新天地。

以往许多贵州人靠“往外走”摆脱贫困。随着贵州农村的改革发展,农业产业革命进一步的推进,贵州各地正引导农民回乡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农村延伸拓展,贵州农村创业创新风生水起,创业潜力和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广大农村正逐步成为新时代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谋求美好生活的新天地。

搭平台:补齐政策短板

去年以来,铜仁市万山区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通过推荐就业岗位、发展产业、金融扶持、岗前培训等政策,激励返乡人员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在万山区茶店街道塘边村,杨永胜回乡发展林下养殖业已有一年。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帮助,建厂之初,杨永胜顺利地流转到土地,还拿到产业扶贫资金。今年,杨永胜又养了300头香猪和万羽土鸡,他还准备继续扩大规模。

“产业落地后,政府已解决15万的扶贫资金,现在正在帮助我们贷400万元的子基金,把产业扩大,带动更多群众创业致富。”杨永胜说。

近年来,万山区以“雁归兴贵”和“就业扶贫”为重点,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平台,通过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兜底,激励返乡人员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从全省来看,2015年,贵州启动“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加速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进程。2017年9月,为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就进一步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实施意见,重点在金融扶持方式、简化市场准入、财税政策支持、用地用电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五个方面出台优厚政策支持返乡创业创新。

意见指出,农村创业创新要与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要突出重点地域和发展方向,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强化创业创新主体培育、创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创业创新等方面着力。

贵州和全国很多县(市、区)一样,在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工作中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形成了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在政策落实、产业引领、工作推动和管理服务等方面都有典范。5月2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名单》,贵州安顺市平坝区、遵义市汇川区和铜仁市思南县3地上榜。

抓改革:激发双创活力

盛夏时节,顺着弯曲的山路在水城县百里产业带穿行采访,沿途果蔬遍地,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经济活、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作为“三变”改革的发源地,水城县处处涌现出改革带来乡村变化的气息,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到乡村旅游、脱贫攻坚,无不体现出改革创新的独特魅力。

从2014年六盘水创新性地提出“三变”改革以来,通过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让村集体、农民、经营主体“三位一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促进了农业产业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

近年来,湄潭县坚持生态为先,特色为要,着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村庄美”。图为湄潭七彩部落景区一角。(瞿欣含/摄)

近年来,六盘水以“三变”为基础,陆续提出“三变”+特色农业、“三变”+乡村旅游、“三变”+城市资源等“三变+”模式,推动农业农村创业创新,让农民在家乡有了创业就业的平台,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同样,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变的还有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短短几年间,这个曾经的国家二类贫困村,通过土地流转、合股联营,实现了从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跨越式转变。如今,“塘约经验”正引领平坝农村悄然变化,全面推动平坝区农村经济发展。

而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湄潭县,承担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11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如今探索出了“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等经验,既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又激发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活力。

此外,今年5月入选全国100个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的遵义汇川区、安顺平坝区和铜仁思南县,突出表现在创业创新业态的多样性,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特色鲜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创业创新工作的引领性,政府重视、工作机制健全、有一批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帮扶措施有力,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

建示范:增强农民信心

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熟悉和了解农村的“乡村工匠。”

在农村各类人才中,返乡创业人才十分重要,是“乡村工匠”的主力军。这些长期在外打拼的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回到家乡,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带动家乡的亲戚、朋友一起创业,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三穗县台烈镇颇洞联合党总支书记、颇洞村党支部书记吴富才就是这样的典型,吴富才在外务工多年后返乡创业,成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2014年当选村支部书记后,吴富才带领村支“两委”狠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当年便创办以养殖、蔬菜、苗木花卉为主的颇洞村党社联建合作社。

颇洞村创新“党社联建”模式,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广泛参与,推动“融合发展,抱团脱贫”,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到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再到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蜕变,村集体企业发展成为一家拥有8家企业12家合作社的集团公司,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抱团脱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赢。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6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60元,实现分红366万元。

此外,贵州还涌现出带领库区移民走上致富路的思南县常青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白彩文、潜心打造黔西南地区食用菌王国的安龙县农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黎富平、创新农业合作社吸引万名村民的丹寨县朵往颂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光智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

作为全国劳务输出大省的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贵州以脱贫攻坚统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推动创业创新、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策落实、产业引领、工作推动和管理服务等范例。仅2017年,贵州省返乡就业创业75.43万人。

猜你喜欢
三变贵州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农民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