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平台的使命与担当
——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服务发展纪实

2018-09-12 10:45李坤韦倩
当代贵州 2018年29期
关键词:医学科危重症科室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李坤 韦倩

从2012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到正式通过评估,这一过程标志着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完全达到国家标准,进入“国字号”平台第一梯队,实现了质的提升和飞跃。

5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十二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结果,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顺利通过评估。

从2012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到正式通过评估,这一过程标志着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完全达到国家标准,进入“国字号”平台第一梯队,实现了质的提升和飞跃。

这支领衔全省呼吸健康事业的医疗团队,秉持“业精技深、医者仁心”的理念,团结拼搏,勇攀高峰,在建设健康贵州、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勇攀高峰

5月8日,贵州省人民医院首例肺移植病人康复出院。“这位有着10年病史的尘肺病人,刚送进医院来时情况十分危急,呼吸困难,双肺感染导致昏迷,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叶贤伟介绍。

科室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组织多学科会诊,经过商讨,换肺是最佳治疗方案。然而,患者属于四期尘肺患者,肺部感染非常严重,手术成功率只有20%,难度极大。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没有气馁,经过10个小时的手术,患者成功换肺,获得新生,开创了贵州省人民医院肺移植的先河。

除了成功完成高难度肺移植手术,一路走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医学成果:

2004年非典期间,科室团队不断研究和学习,成功救治一名非典患者;

2009年春节期间,一名被确诊为贵州首例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的重症患者转入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经过全力抢救,患者最终康复出院;

2010年,团队临危受命抢救贵州首例危重甲型H1N1流感患者……

一场场硬仗,一次次突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开展呼吸介入、睡眠监测、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技术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接收疑难与危重症患者住院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边是临床医学持续发力,一边是学术研究跻身国际前沿。

数据显示,十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持的科研项目有40余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的有20余篇,在权威、核心或国外杂志发表的学术论文有50余篇。

其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与王辰院士合作,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题为《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现状及危险因素》的文章,揭示了我国慢阻肺的流行状况,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给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提供了一份数据翔实的参考资料;与钟南山院士合作,在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共同发表《噻托溴铵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应用的观察》一文,影响因子高达72.49,引起业界关注。

这个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呼吸内镜培训基地、贵州省首批临床重点学科、贵州省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省呼吸疾病专业人才基地等为一身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省“五一巾帼奖”、省“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

开放借力

实际上,能取得如此多的医学成果,与团队的开放建设分不开。

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秉持“业精技深、医者仁心”的理念,团结拼搏,勇攀高峰。图为学科医生进行临床讨论。(贵州省人民医院供图)

一方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贵阳医学院与钟南山院士成立贵州院士工作站,与王辰院士成立院士工作室,并成为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协作单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培养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科室不断选配业务骨干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

例如,在感染与呼吸危重症方面,选派一人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呼吸感染方向博士后,另派两人赴美国密歇根医学中心交流学习;在慢性呼吸气道疾病方面,先后派两名学员分别赴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院交流学习。截至目前,科室出国参会、研修的人员达17人次。

“对外交流合作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学习到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2017年在意大利萨萨里大学访学的饶珊珊博士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还主动走出去,同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近20家医院开展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实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目前,学科有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省管专家1人,博导3人、硕导12人、二级教授1人、主任医师14人,硕士、博士及副高以上人员占医师医护人员总数的92.5%,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

补齐短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贵州一种常见的地方病,大部分患者生活在贫困山区,因为不够重视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为补齐贵州医疗发展短板,提升基层卫生与健康水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贵州大学、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等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不断为本土输送专业人才。

截至目前,各培养单位共招收硕士研究生93人,已有61名学生顺利毕业取得硕士学位,毕业研究生中有国家二级教授1名,博士研究生10名,在读博士3名,大部分都留在了贵州,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各自医院的业务骨干。

同时,科室发起成立的贵州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携手基层医生推动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呼吸科医师的诊疗水平,使得科室与省内基层医疗机构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开通了绿色通道,助力贵州脱贫攻坚。

今年开始,科室计划在全省88个县区推广呼吸疾病适应性技术,从各地选派基层医生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参加跟班学习培训,计划一年多时间实现全省全覆盖。

“上午一般开展一对一的临床教学,下午安排理论学习。”作为第二期培训班班主任的姚红梅博士介绍,“举办培训班的目的是希望把科室的研究成果辐射到基层,让老百姓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让群众共享优质的医疗技术。”

不仅如此,科室还组织骨干医生在全省范围实施结对帮扶,推动贵州分级诊疗制度的开展,为患者转诊提供便利,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帮扶铜仁市人民医院近5年来,铜仁市人民医院增加编制床位45张,重症监护病床10张,并且被确定为第一批铜仁市级重点专科医院,在2016年牵头成立铜仁市呼吸疾病分会。

为让更多人知晓呼吸疾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每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会不定期地组织医生深入全省各地,给基层群众进行健康巡讲、义诊等。

贵州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贵州省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张湘燕表示,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脚踏实地扎根贵州,从学科建设的框架做起,从医生的人文情怀做起,从团队奉献精神做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辱使命,在“国字号”平台为贵州呼吸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医学科危重症科室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I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效果观察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ICU危重症患者压疮的预防效果观察
人文关怀在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最难办事科室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