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农”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2018-09-12 10:45覃菲
当代贵州 2018年29期
关键词:余庆好人群众

文_覃菲

余庆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以善文化、美文化、乐文化为载体,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振奋精神,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红色文化、积善文化、群众文化孕育了余庆县“积善之家”的文化命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余庆县以善文化、美文化、乐文化为载体,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振奋精神,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善文化培育新农民

聚合善思想。充分发挥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道德讲堂、河滨“百善走廊”“积善社区”的伦理教化功能,将孔子塑像、雷锋头像悬于堂所走廊,将名句格言刻于堂所走廊,将好人故事书于堂所走廊,让干部群众在旗帜和标杆的引领下感受各个时期道德典范善的思想。利用讲习所、道德讲堂、群众会等平台学习宣传先进人物,用善的思想做善的弘扬。

传播善声音。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强化在“五心教育”、传统“四德”教育中选树典型,利用“我推荐我评议”“群英谱”“中国好人”等载体大力传播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的善声音。通过挖掘、寻找、聘请乡贤开展淳民风进农村、兴家风进农家、重学风进学校的“三风三进”活动,着力探索乡贤传导善声音机制,让善声音传播入脑入心。积极发挥文艺者的特长,编谱《五心谣》《三个倡导记在心》《村里那颗树》《五心魂中国梦》等传“善”文艺作品,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弘扬善能量。围绕做强“积善余庆”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张旗鼓开展对中国好人刘华春、道德模范冯伟、身边好人、余庆好人的宣传,用鲜活生动的善能量引领农村的新风正气。组织开展两年一届全县范围内的道德模范评选,营造模范光荣、好人光荣的善能量。注重对“善”的发现,把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助人为乐、文明守序等身边好人的善行义举从点滴中挖掘、挖掘中弘扬、弘扬中践行,致力扬善全程。以“做好事有奖励,做好事无后顾之忧”为初衷,积极筹划建立“好人基金”,着力体现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道德模范的关心关爱,为“积善”蓄积能量。发挥道德模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积极开展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活动,鼓励大家自觉当好人做好事行善举。

美文化建设新农村

创新美的标准。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落实好以“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白粉墙”为要素的黔北民居建设标准,严格落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西部山区新农村建设国家级标准体系》,用198项美的标准打造出看得见、摸得着、可推广的美丽新农村。强化城镇建设规划,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真正体现“高原水乡·园林之城”大美新余庆的特质。按照全省“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行动的考核指标,落实打造“全域旅游·全景余庆”的总体要求,着力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培育社会文明新风,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打造美的环境。坚持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环境整治模式,把余庆打造成管建并重、内外兼修的精致县城。在“建”上下功夫,将政府投入、农民自筹、帮扶共建、社会参与结合起来,实施好停车场、星级厕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强化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庭院硬化、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管”上动真格,持续推行县领导包片、辖区单位包块的网格化联动包保机制,按照包宣传发动、包素质提升、包卫生秩序、包绿化、包设施的“五包”措施切实做到包干到位、责任到人、管理有序,推动对包保区域的环境卫生、野广告、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行为的巡查整治。在“治”上花力气,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和谐在余庆”活动为契机,严格落实日巡、月查、季评、年考、“三令”整改、回访督办等机制,集中治理垃圾乱丢、柴草乱放、农具乱堆等现象,强化对景区景点的常态化检查,力促全县城乡环境整洁有序。

提升美的内涵。把“五大”创建作为推动“两手抓两手硬”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韧劲狠抓文明创建。按照“一核两带、三轴四区”规划,落实老城棚改,同步实施道路、公园、广场、停车场、集贸市场、公厕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西部新城、东部产业城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夯实发展基础。继续维护好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公园和街道,创新打造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街区美景,充分利用村院围栏、公园广场、公共宣传栏等平台和阵地,推动“核心价值余庆”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着力改造提升群众文体设施,加强教育基础建设,推进集贸市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可喜变化。

余庆县在继续维护好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公园和街道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街区美景。(余庆县委宣传部供图)

乐文化滋养新农家

强阵地,让群众乐感获得。立足农村群众文化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试点实施文化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建立镇—村—组三级全覆盖文化场所,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群众文化事业。完善农民(市民)讲习所、余味书屋、两馆一站、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功能,配套建设小舞台、小广场以及宣传栏、积德榜等设施。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维护、保养和使用,提高利用率,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让群众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抓队伍,让群众乐感归属。不断完善文化创造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实施文艺队伍培训工程,提高各类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从业人员素质,培养一批适应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积极支持因共同爱好组成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队、歌咏队、健身队等民间文化团体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重视发现和培养基层文化骨干,正确引导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使文化创造人才大量涌现。加大对业余文艺队伍扶持力度,促进全县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良性发展。

重服务,让群众乐感幸福。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开展春节送春联、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温暖等民俗文化活动,发扬传统节庆的风俗和礼仪,增强群众继承和维护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幸福感。利用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七一”建党、“八一”建军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主题文化服务活动。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余庆好人群众
基于DBSE-Net的大田稻穗图像分割
[坏蛋联盟][The Bad Guys]好人唔易做
多让群众咧嘴笑
西游新记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好人
特殊护身符
护身符
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