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叠层石和巨型核形石

2018-09-12 06:20张彦涛
化石 2018年3期
关键词:距今白云岩氧气

张彦涛

懵懂少年时,你我都梦想着去改变世界,去过绚丽多彩的人生。但是,复杂的现实生活让我们懂得,拥有理想可以是简单而美好,想要实现它却很难。正所谓大道至简,大简至美,处心积虑的去丰富生活往往不能达到目的,而当你一心一意的去做一件事情时,人生反而变得丰满绚丽。大学时,一段难忘的实习经历让我见识了最简单生物壮美的生命历程,品味到了科学工作者的人格魅力。

2013年8月底,一封来自佘老师的邮件,解救了我单调而又苦闷的暑假生活。我们“前寒武”课题小组要到五台县东冶镇进行滹沱群的野外地质考察。我一下子振奋起精神来,很快地整理、熟悉地质资料后,就在太原跟佘老师及师姐、师弟汇合,一起奔赴五台县。

到达五台县,正是好时候。那时的武汉在不断攀升的高温中发布着一个又一个的橙色预警,而五台县却是清爽宜人,我们住进一个静谧的小山村,对将要到来的探寻之旅感到无限欣喜,只因佘老师的一句话,“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二十亿年前的叠层石”。

认知叠层石

次日清晨,翻过一处遍布灰绿色千枚岩、板岩的小山,红彤彤的巨厚层白云岩骤然出现在眼前,蜿蜒千里,舒展在广阔蔚蓝的天空下,叠层石发育其中,姿态万千。手指状的、短柱状的、穹隆状的、波浪状的……像一朵朵奇葩从容地盛开在岩石之中,泰然自若,万世长存。那一瞬间,时间仿佛定格了,我们都静静地欣赏着这些“自然瑰宝”,暗自惊奇:这里在地史时期应该是大规模的叠层石礁吧!

这些叠层石有的像苞菜,呈半球穹形;有的似一排排直立的圆柱体,一层叠着一层向上生长;有的像手指,下粗上细,频繁分叉;有时分叉的柱体又会连在一起。它们的形态、高度、直径常有变化,但都具有纹层状构造,纹层厚度不过1毫米,明暗相间,接近边缘时纹层会变得更薄并下弯,与围岩的界线很清晰,简直是自然的杰作,精细的纹层由更为细小的隐晶质白云石构成。

“叠层石到底是岩石还是生物化石呢?”,小师弟不解地问。

佘老师回答说:“它是叠层状构造的微生物岩,是蓝细菌生物席周期性地生长和代谢的建造物”。

“如此精巧的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呢?对于遥远岁月过去以后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小师弟迫不及待的追问。

“这要从它的形成过程说起,叠层石生长的基底是蓝细菌生物席,蓝细菌能够利用阳光产生能量并释放氧气,是光养型原核生物。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如果条件合适,细胞会沿着地面平行排列,并产生胞外聚合物(EPS),这种柔软的粘液捕获、粘结Ca2+、Mg2+等离子,并促使这些离子与海水中的CO32-聚合结晶而形成一层一层向着太阳“生长”的石头。在形成EPS层后,细胞与光的响应被阻断,中间细胞接受的光照时间多于两边细胞,从而使叠层石呈中间高两边低穹状隆起。像植物一样,叠层石的“生长”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们的形成过程可以记录地史时期天体的运行规律:在距今约20亿年以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至少要自转460周,月球绕地球旋转1周至少需要42天,地球自转1周最多仅需16.05小时。”

a.含叠层石厚层白云岩;b.苞菜状叠层石白云岩;c.紫红色硅质叠层石白云岩;d.柱状、枝状叠层石白云岩;e.大型穹状叠层石白云岩;f.叠层石顶部截面

听完佘老师的讲解,我不禁想到:这些地球上最简单的生命,能雕刻出这样美丽、神奇的地质奇观,真是令人震惊。然而令我更为震惊的是学术界对它的评价:蓝细菌的繁衍像蝴蝶效应一样,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地球早期并不宁静美丽、风光旖旎。当地球诞生约十亿年后,太阳系的狂暴时期渐趋结束,密集的陨石撞击慢慢平息,而在火山和岩浆的统治下,大地仍然灼热,天空笼罩着浓烟,海洋都快要沸腾了,空气中没有氧气,海洋中仅有种类和数量都非常稀少的原核生命。原始生命的演化非常缓慢,直到蓝细菌出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了氧气,地球才从这恐怖的噩梦中醒来。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地球才变成现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气圈氧气含量上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从缺氧到含氧状态的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距今20~24.5亿年期间,就是著名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在此之前,大气氧分压<10%-5%PAL(Present atmosphericlevel,PAL,指现代大气氧分压水平,2p.p.m.v.),那时古土壤未被氧化,炭质页岩中也没有富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相比之下,距今24.5亿年之后的浅海沉积物演变为氧化的条带状赤铁矿,富含硫酸钙的蒸发岩,海水硫酸盐浓度大大增加了。距今20亿年到18亿年之间,氧气含量又降低到距今24.5亿年之前的水平,距今18亿年之后,大气的氧分压约为5%–18%PAL。另外一次氧化事件使大气从较低的含氧水平(10%PAL)升到接近现代大气氧气含量水平,大致发生在距今5.42~8亿年期间,该事件被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Neoproterozoic Oxidation Event,NOE)。

大气氧浓度推测变化图,修改自(Canf i eld, 2005)问号表示该时期的氧浓度还不确定

在这两次大氧化事件中蓝细菌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转化太阳能,在代谢过程中固定CO2,释放O2,并产生连锁反应,使地球表生系统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革。一方面,氧气作为一种强氧化剂,促进了大陆风化和物质(包括生物必须营养元素C、N、P、S等)循环速率加快;另一方面,氧气作为一种良好的电子受体对生物的新陈代谢非常重要,氧气急剧增加为真核生物的出现和生物的多细胞化奠定了基础。伟大的胜利属于不懈努力的勇士,蓝细菌在30亿年的日日夜夜中毫无畏惧,使出全力,为千千万万的生命吹响了黎明的号角,翻开了时代的新篇章。

一路上,我们像放牧山野的小羊一样欢呼雀跃,在佘老师的带领下攀爬在沟壑纵横的山坡,探寻一处处华丽的“自然瑰宝”。自古生命不能永驻,一切的生命,只要存在就要面临与环境斗争的命运,即使是创造奇迹的勇士,终也逃不脱大自然的选择规律,经历由盛而衰的过程。佘老师讲道:“最早的叠层石发现在距今35亿年前的太古宙地层中,那时的地球有且只有少量的原核生物,元古宙(距今25亿年前~7亿年前)叠层石发育得最为广泛,现在各位见到的滹沱群中的奇景就是冰山一角,后生动物出现后叠层石骤然衰退,现今只有澳大利亚、中美洲、中东等地一些特殊的环境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澳大利亚现代叠层石

午后的阳光和煦而温暖,我们在山体的背面吃起午餐来,有馒头、咸菜,还有牛奶、火腿肠,午餐虽然简单,但是吃得很惬意。我感受着阳光、空气和翠绿大地的热情,这样快乐充实的日子正是我所热爱的。餐后,我们又走了很远的路,我记得有一处小山梁,视野开阔,周围的一切都像在脚下,田野里的土豆花,油菜花,早已经争相开放了,胡麻花有两尺多高,多么美妙的风景!后来天色暗淡下来,我们搭乘了一辆路过的皮卡车,路上都是石子,皮卡车把我们几个盛在车斗子里,用力的颠,好像要颠到散架才肯罢休,我们也随着它跳,任脸上的汗珠被风吹干,大家挤在一起,咯咯笑着结束了第一天的探险。

奇遇“核形石”

次日早晨,下着蒙蒙细雨,我们一行五人爬上一座光秃秃的山,山体下部是花岗质岩石,上部是白云质岩石,一丛丛、一簇簇的荒草、青苔斑斑点点地覆盖在山体上面,低矮的灌木也极少,大部分岩石裸露着,山上没有路,岩石有点湿滑。在细雨中登顶时,空气中弥漫着水雾,夹带着青草的芳香,自然的风光和泥土的气息是那样沁人心脾,我的胸中无比舒畅。

雨过天晴后,丝丝清风吹拂面颊分外惬意,一路上都有惊奇,都有乐趣。走几步,就会看到一个圆突突的圈层状石头——核形石。我以前见过5厘米大小的,像这个都快50厘米了,尺寸差距太大了,没走几步又看到一个差不多大的,等走完这段羊肠小路,来到一块开阔地带时,这里有一块横截面近5米的巨型核形石!这样大的巨型核形石,究竟是怎样在辽阔的海洋里生长形成的?又是怎样经过几十亿年之后,完好无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一切都太过神奇,我们都想弄清楚它的传奇经历。师弟小杨对它的成因饶有兴致,佘老师笑容亲切地说,那么你就以此作为毕业论文的课题吧!

我们仔细观察发现,该巨型核形石发育于滹沱群大石岭组神仙垴段,横断面为椭圆形,具同心圈层结构,成分为微晶白云岩。长轴长达4.5米,短轴长约2.1米。横断面可见明暗相间纹层,长轴方向纹层近水平,两转折端处纹层多呈裙边状、波状。神仙垴段地层可见多个核形石出露,长轴直径2~4米不等,最小不足1米,整体规模较大。

滹沱群大石岭组神仙垴段巨型核形石

野外合影

核形石是叠层石吗?我们心中充满困惑。佘老师说:“核形石可归类为特殊形态的叠层石,即球状叠层石。同锥状叠层石一样,它也是粘附式的、纹层状的、石化了的沉积生长构造,这种构造从一个受到局限的初生面或一个生长点开始堆积”。核形石就是从一个生长点开始生长形成的,小杨很想找到它的核心,可惜核心位置已经被完完全全地白云岩化了。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那个明媚的清晨与滹沱群山告别后,我们结束了此次野外考察,然后乘着南下的列车,奔往正值酷暑的武汉。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几乎用了科学界现有的一切手段来研究叠层石,如磨制探针薄片,化学成分分析,C-O同位素测试,硫同位素分析,扫描电镜观察……通过叠层石探究古元古代地球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佘老师以身作则,教会了我们科研的两件事,一件是认真,一件是求实。

层层又叠叠,多少个年头的积累才能成就它出露地表时的壮美,就像科研,多少代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打开庞杂地史的奥妙之门。叠层石和核形石虽然有相似的纹层结构,却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就像我们,出生各异,禀赋不同,却在同一个领域奋斗,以我们义往无前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精神,给这个大千世界挥上色彩斑斓的一笔。

猜你喜欢
距今白云岩氧气
聚焦空气与氧气
距今1亿年的螃蟹长啥样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白云岩筑坝的难点和措施
陕西洛南县北部冶金级白云岩分布规律及物性特征
中国的白云岩与白云岩储层:分布、成因与控制因素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宁波风物志
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白云岩稀土元素特征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