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论方法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018-09-16 12:19杨谊喻德旷
高教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杨谊 喻德旷

摘 要:围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根据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创新性地以系统论的视角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设计,从系统的统领思想性、专业相关性、技术动态性、内外联系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构建,在课程的建设目标、体系架构、内容模块、环境支持等方面提出设计思想和原则,使之富于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为提升高校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提供合理的课程体系保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系统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030-03

Abstract: Focusing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demand and according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made efforts in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education, analyzed the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guiding ideology, professional relevance, technical dynamic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nection, put forward innovative design ideas and principl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on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goal, system structure, content module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 and carried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making it epochal, practical and pertinent, as to provide reasonable guarantee for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lite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theory metho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引言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对创新创业加大投入,提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活动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技术,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高等教育承担起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由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每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重视将课程的各个要素合理搭配组合,形成合力,从而达成课程目标。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要素配置要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育人为本。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和技能的普及和广泛传播,以期发掘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需要针对个体学生的专业、个性、发展方向、特长爱好,实行分类施教,以保证学生个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获益最大化。不仅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更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是专业导向。结合不同专业,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探索适合的教法,并充分利用高校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和科研成果紧密结合,实现高层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三是合作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是高校教师的责任,需要管理人员、社会技术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家等多方面力量的综合支持。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形成大众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系统论方法概述

系统是指将零散的东西进行有序的整理组织而形成的整体。系统是各个要素及行为的集合,所有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

系统论是一门综合性研究方法学,通过研究已有系统的共同特征,来发现同类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从而创建适用于新的系统的原理和方法。系统论原理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性与主导性原则。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功能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相互依赖和影响的结果,其中有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整体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是系统论的基本出发点,在分析和处理系统问题时,要从整体着手进行综合考察,并关注主导因素的作用。

2. 结构功能的原则。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

3. 相互联系的原则。系统各要素间存在广泛联系和专有联系,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传递、交流。

4. 目的性原则。在反馈机制的作用下,系统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整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内部的稳定。

5. 动态性原则。现实系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持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

三、以系统论方法开展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从系统论的视角去认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设计,从高层到低层,依照系统的统领思想性、专业相关性、技术动态性、内外联系性等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和构建,实现课程体系的结构化、实用化和功能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论思想和研究方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思想,统领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系统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整体性和主导型原则。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确立正确的核心思想去统领整体,并主导其他建设因素。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核心不是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本身,而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因此,抓住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环节这一主导因素,能够统领课程设计和教育的整体全局,实现技能的高效训练和快速掌握。

将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培养和精神塑造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当中,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和宣传资源,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树立创业信息,同时也要确立正确的创业动机、创业目标和创新方向。创新创业不仅仅是解决个人就业问题的一种途径,更是激活个人潜力,提升财富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好的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具体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对创业成功者的事迹、经历的讲解分析,从校友群体和在校生中挖掘创业典型,将这些榜样的精神和经验编印成教材,制作成课件,向学生广泛宣传和传播,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量,使得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作用,认识到作为青年人在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认识到自身蕴藏的无尽的潜力。由于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博弈性,所以,在鼓励创业的同时,也要尽早对学生加以风险防范的教育,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试,使之以更加客观的心态去看待创业,树立创新创业中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

(二)以实践训练和专业能力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架构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建立在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基础之上,这是系统论中联系性原则在起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应当充分运用高等学校的专业知识资源,运用高校丰硕的技术和科研成果,着力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为此,应当从以下措施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专业特色、行业市场需求,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制订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联合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拟定创新创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开展包括实践活动在内的层次性课程架构建设,各层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浅入深、从低到高体现行业企业当前的发展主流和技术要求,实现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构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包括教育工程实践平台、实务训练、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和实习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创新实战、初创实践和市场运营演练的场地和条件。同时,高校也应当积极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实务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培养关系,开辟校外创新基地、产品孵化车间等,拓宽学生实践的空间。

鼓励高校导师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融合到创新创业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科技型创业项目,进行高质量的学科型创业。

(三)体现技术动态性和时代性,构建“互联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全新模式

系统的时代性是系统要素要随着社会因素和行业发展而进步。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而言,时代性主要体现合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借助网络平台、云空间等,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流动,实现教育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

近年来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利用网络开展产品研发、资源利用、生产控制、运输传递和营销推广,使得老行业焕发新活力。互联网技术催生了信息源搜集、分析、处理和利用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型行业,促进了大数据处理、云计算、分布式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产业,成为技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开展“互联网+”产业的介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并制定“互联网+”实践方法,培养学生的互联网+行业应用能力,可以形成“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全新模式,提高创新创业课程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

运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开展互联网创业大赛,建立创业仿真工作室,给高校创业课程赋予更多的时代感。互联网传播平台能够及时地向高校学生提供行业技术、市场信息、投资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快速开发和建立技术和人际网络,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效率。

(四)运用系统相关性,构建内外联系的社会资源支持系统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势必要扎根在所依赖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得到社会资源的支持才能有所发展,因此要运用系统相关性原则,构建校内外互相联系的社会相关资源的支持系统。

高校是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主体。学校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教育体系中,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科体系中。教育管理部门把师生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纳入绩效评估体系中,建设具有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导师队伍。教师利用课题研究、课外科研、学科竞赛、创业引导等多种成果,进行提取加工,设计案例,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管理人员承担教学促进、监管和服务,提高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和教学中的积极性。辅导员承担课程的宣传推广、学生实践教育的组织、校企合作的协调组织等任务。

企业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助手。通过聘请企业创业导师、在企业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与企业联合编写实训案例、探讨指导方法、申报横向课题和研究项目等方式,充分挖掘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各级政府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發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应该尽量利用这些政策,引进资源,为双创课程建设吸引支持。

校友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建立校友交流群,为校友和学生之间建立便捷的沟通渠道,学生从校友那里获得创业经历和经验教训。开设校友创业论坛、创业展会、校友俱乐部等新形式课堂,为学生营造多种形式的与校友直接接触的学习机会,实现“言传身教”,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含金量。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2]杨谊,喻德旷.卓越计划驱动的软件工程双导师一体化教学模式[J].高教论坛,2016,8:38-41.

[3]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4]余伟,韩笑,杨莎,等.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0:18-22.

[5]朱爱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08):14-15+17.

[6]郭浩淼,李彦哲,王英凯.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地方高校国贸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7(22):30-32.

[7]黄扬帜,徐艳民.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及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7(16):38-40.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