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精神核心内涵探究

2018-09-16 14:51刘光林
高教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内涵

摘 要:大学精神既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又体现着师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对于凸现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精神品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从对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历史渊源出发,分析了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体系构成,探究了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核心理念、本质内涵、和珍贵本色。

关键词:西安科技大学;大学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042-03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spirit not only embodies the universit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but also embodies the common ideal pursuit and spiritual world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n highlighting the image of a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 style and spiritual quality. 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spirit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alyses the system and structure of the spirit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core of the concept, essential connotation, and precious nature of the spirit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university spirit; intension

弘揚优秀大学文化,传承优秀大学精神,既是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提高办学质量、实现一流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一流大学必须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梳理大学精神发展脉络、凝练提升大学精神内涵、明晰大学精神传承创新路径,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历史渊源

西安科技大学是一所高等教育历史底蕴厚重,综合实力较强,学校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科。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国民党政府于1937年9月10日发布训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成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16日西安临时大学正式迁离西安,转至汉中,校址分设在城固、勉县、南郑三县。1938年4月3日,国民政府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27日在西北联大的基础上组建了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是西北工学院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系之一。该系主要由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和私立焦作工学院采矿冶金科组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专门技术人才的大量需要,中央人民政府于五十年代对全国高校进行了大范围的院系调整。1957年9月13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西安地区高等工业学校以及西北大学问题的批复”。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学院的纺织、采矿(包括新成立的地质专业)两系调入西安交通大学。至此,矿冶工程学系——采矿系结束在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1938年7月-1957年7月)19年的办学历史。1958年7月,陕西省发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矿业学院”。1958年9月,西安矿业学院诞生,郭沫若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二、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体系构成

根植于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秉承煤炭人“忠厚吃苦,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卓越至上”精神,传承西北联大“公诚勤朴”“团结献身”办学精神,融合陕西“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地域文化,西安科技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和近60的独立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激励着一代代西科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是贯穿西安科技大学历史的不灭灵魂,是推动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文化体系

从精神来源来看,一所学校大学精神的形成,必然和其民族精神、办学历史、办学地域、服务面向有着重要而不可分割的关系。西安科技大学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西北联大精神、煤炭行业精神、陕西地域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在内所有大学精神文化肇始和发轫的源头;“公诚勤朴”“团结献身”西北联大精神是近代陕西高等教育的重要文化渊源,是西安科技大学大学精神的沃土和源泉;“忠厚吃苦,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卓越至上”煤炭行业精神,是西安科技大学行业特色和文化的基因和特征;“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地域精神,是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构成和基础。从文化关联上看,必须把大学精神与校训、校风放在一个整体内系统的看,不能割裂和分开。大学精神是对大学文化的高度凝练概括,校训对大学精神核心内容的反映,校风是大学精神的物化。西安科技大学“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形成于西科大师生长期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它以服务地矿安全事业为使命,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为导向,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为载体,三者互为一体,构成了西安科技大学独特文化体系。

(二)校风校训

2001年1月2日,学校专门印发文件确立并阐述校风、校训。学校校训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其含义是:要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培养学生具有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荣辱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作为育人的基本准则,严格要求每个学生、悉心培养每个学生。学校校风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团结:就是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团结就是力量。全校师生员工要为办好学校自觉凝聚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勤奋:就是勤勉奋发,刻苦学習,努力工作,在教学、科研、工作、学习中不断追求,锲而不舍,勇攀高峰。求实:就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严谨治学,求实务实,讲求实效。创新:就是大胆探索,勇于创造,有理想、有抱负,有事业上不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三)大学精神

学校在近60年办学实践中,锤炼形成了一系列体现时代要求、彰显学校特质、反映师生理想“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一是创业精神。它体现在学校建立初期,克服条件简陋、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等难题,万众一心把学校建设好,培养了一大批矿业学子和矿业专家,成为了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体现在煤炭行业陷入低潮、学校划转地方后,学校二次创业,不等、不靠、不拖,抢抓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机遇,在大学更名、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资源拓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的办学规模、层次和水平得到空前提升。二是精彩精神。它彰显着西科学者知识报国、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担当精神。学校办学历史中涌现出的徐文升、吴绍倩、徐精彩、肖瑞华等一个又一个先进典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精彩精神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徐精彩同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在灭火落上,教育部党组提出:学习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教育工作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持面向生产搞科研,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无私品格;学习他追求真知、严谨求实、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学习他始终心系国家煤矿安全和矿工安危的崇高品质;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三是胡杨精神。2000年9月26日,学校原校长常心坦教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答辩会上,提出了学校的“胡杨精神”:“在祖国大西北贫瘠的戈壁荒滩上生长着一种树,这是一种极不平凡的树!它抗御严寒、酷暑、暴风的能力特别强;它创造了一个‘三千年的奇迹——活了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在西科,有一批像胡杨一样的人,矢志西部,励志进取,自强不息,赢得学校的快速发展。这就是西科的‘胡杨精神。”常心坦校长在学校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胡杨精神,并对此进行了“三个一千年”“矢志西部,励志进取,自强不息”的核心阐述,从此胡杨精神成为了学校精神最形象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2004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胡杨精神作为西安科技大学重要办学特色写进了评估报告,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一致认可。

三、西安科技大学精神内涵实质

(一)“励志图存、自强不息”西科精神的核心理念是爱国奉献,拼搏发展

爱国奉献是学校师生优秀传统和神圣使命,早在1938年学校前身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时期,师生们怀着捍卫民族独立、保留矿业根基的信念,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斗争。他们不远千里,冒着生命危险,在西安、城固艰苦办学,为国家民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矿冶系徐文升老师冒着战火,辗转千里,将国内仅有的一套珍贵的进口地质标本完好地转移和保存。抗战的炮火锻造了师生的坚毅品质,祖国的危难锤炼了师生的爱国情操,解放战争开始后,许多同学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仅矿冶系1949年班中有1/3的同学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出了贡献。1958年建校后,学校师生员工怀着对发展祖国煤炭教育事业的热情,团结协作,并肩奋斗,克服难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下功夫,万众一心把学校建设好,把祖国服务好。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作为校训,师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奋战在煤炭工业主战场上,扎根在西部大地热土。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学校培养了1名院士有效候选人、2名“长江学者”,增加了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了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实现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西矿人、西科人在推动学校追赶超越发展中,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西科精神的本质内涵是立德树人,文化育人

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矢志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思想教育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励志图存、自强不息”大学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他们要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基层做起,培养吃苦耐劳、勇于奉献、高尚品质等矿业人的传统美德。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以西科精神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形成了为人师表 敬业奉献、严谨治学的教风。建校以来学校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培养了13万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具有“基础厚实、作风朴实、工作扎实、为人诚实、勇于创新”人才规格。特别是“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西科精神,它像一面旗帜,激励着大多数毕业生在艰苦的环境下奉献青春,建功立业。中国石油煤层气公司副总经理徐凤银校友,扎根青海油田10余载,为柴达木勘探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疆“吴登云式好干部”吴甲春校友,毕业时自愿报名到祖国西部边陲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新疆主要炼焦煤基地——艾维尔沟煤矿,持续工作20多年;校友肖瑞华,为开发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他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一干就是30多年;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大柳塔煤矿总工程师陈苏社校友,毕业以后在煤矿一干就是21年,如今成长为世界第一矿的总工程师;大学生采煤班班长,2009届毕业硕士研究生董刚校友,放弃研究院到煤矿工作一线当采煤工,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徐凤银、吴甲春、肖瑞华、陈苏社、董刚等校友仅是学校千万校友中的代表,他们像胡杨一样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事迹熏陶、感染了西科学子,成为激励西科学子成才报国的巨大精神动力。

(三)“励志图存、自强不息”西科精神的珍贵本色是服务地矿,扎根西部

学校从1958年建校开始,就坚持为煤炭工业服务,始终坚守地矿特色办学理念,为推进西部煤炭工业发展输送了大批急需人才,为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创造了丰硕的成果。1998年划归陕西管理后,学校虽历经两次更名,但特色学科和主体专业始终没有变,先后在十五、十一五、十二无、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強校、开放办学”的发展战略,明晰了“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地矿相关行业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目前,学校博士学科的95%、硕士学科的90%、省部级重点学科的90%、工程硕士和MBA的100%都涉煤。煤炭地矿类学科培养的博士占学校博士总数的95%,60%以上的纵向科研项目来源于煤炭地矿类及相关学科,80%以上的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出自煤炭地矿类及相关学科。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始终面向西部,每年从全国招的学生西部占总体招生名额的70%以上。学校每年有45%的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一大批作风朴实,基础扎实,素质过硬的毕业生长期奋战在西部煤炭行业一线,西部各省煤炭系统的主要高层管理和技术人才,大部分是学校校友。学校集中科研力量瞄准西部煤炭行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在煤矿矿井煤火防治、瓦斯灾害防治、大面积顶板冒落、保水采煤等重大科技问题上攻克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取得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成果,这些成果在西部地区得到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生产领域的科技进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地矿学科的优势没有丢,服务地矿、服务西部的传统没有丢,特色办学的理念没有丢,服务西部地矿成为学校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和办学品牌。

参考文献:

[1]西安科技大学校史[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2]刘光林.关于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思考与研究[J].高教学刊,2017(17).

[3]曹卫东.建构大学精神与民族价值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4-10-20.

[4]王喜旺大学精神的结构分析:以西南联大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5]胡西伟.浅谈现代大学精神内涵[J].高教学刊,2015(22):251-252.

[6]张正亮.独立学院异地办学模式下“大学精神”的培育探究——基于“母体精神”与“地方文化”的双因素模式分析[J].高教学刊,2015(20):201-202.

[7]王青,黄君录.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研究——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21):174-175.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女排夺冠与大学精神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