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景视角的研究性学习特性及其过程探索

2018-09-16 16:29王思梦邵云飞
高教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学情景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

王思梦 邵云飞

摘 要:教师立足于问题指导学生,使其主动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从而形成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被称为研究性学习。通过定义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从教学情景出发,围绕研究性学习,分析其特性,探索其过程。在深入理解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学生学习范式的优化,更好地将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实现研究和教学的共生发展。

关键词:教学情景;研究性学习;内涵特性;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048-03

Abstract: Research study is a teaching activity, in which the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ake the problem as the carrier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unknown things for research and learning, and develop an innovation capacity.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research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learning based on teaching background and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study, which is conducive to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research learning, guid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optimizing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better leading research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achieve the symbiosis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development.

Keywords: teaching background; research study; connotation; learning process

获取新知识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吸收和模仿,而是将主动性与创造性有意识的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即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由于本文将研究性学习置于学校教育背景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将对内涵、特性与过程这三个方面,从狭义的教学情景中来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从教学情景这个角度出发分析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其包含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应用和解决问题三方面的学习活动。现代教育理论将教学过程看作是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1]。教育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求和带动学习方法的改变,若单方面聚焦于“教”的改革,教学改革必将步履维艰且难以取得成效。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大力推广,正是基于对我们长期只单方面关注“教改”的拷问。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形,构建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同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效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既是教学模式,也是学习模式。在实践环节,它是作为教学模式来实施的,学生立足于相应的情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以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提高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有不同的界定,主要的争论在于它是学习方式,还是课程模式。由于研究性学习针对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提出,本文认同其是一种学习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并贯穿和渗透在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2]。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自主发现、探究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课程形态,不仅能够推进基础性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而且可以为他们提供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另外,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大大促进学生主动地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获取研究专题并且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这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性分析

基于探索的學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培养具有完整个性的人,使得学生能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自主学习以适应外部动态环境[4],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其主要典型特性如下。

(一)问题导向性

提出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没有好的问题的提出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创造的火苗,没有好的问题的提出也就没有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动力。研究性学习试图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研究”这个重要的元素,在整体的学习过程将问题贯穿始终;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将学习视为对问题进行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连续过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沉淀和积累,是一个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因而在众多现象中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的问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提出的问题的范围既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既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也可以是感兴趣的自然或社会问题;既可以是纯理性的思辨,也可以是可操作的实践;既可以是已有证明的定论,也可以是未曾涉足的领域[5]。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有效率学习的持久动力来源于对解决问题的渴望[6]。研究性学习能够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带来自信感、满足感,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实践体验性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和心理因素是实践体验性[7]。强调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探究性过程,最终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学生基于体验而形成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8],关键是学生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自己的解释和判断,能否加以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创造。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的各个步骤,熟悉科学的研究过程,掌握调研的技能方法,学会相互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得到的探索性结论一般只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的“类知识”,这些“类知识”甚至并不那么科学和严谨。但是,他们可以或者说有机会在一个设计好的模拟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过程的“仿真系统”中体验到与科学家追求“真知识”和“真创造”相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锤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体验,这种体验的过程包含了学习、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历程[9]。通过这样的实践和体验,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逐步形成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乐于求知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进一步提高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10]。实践体验性反映了研究性学习参与主体在心理和行为层面的重要特征。

(三)开放自主性

开放自主性可以视为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得以展开的必要条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这是由于学生基础和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学习速度不尽相同,另外研究问题、研究兴趣也因人而异。因此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放弃对统一性,确定性的追求,接受和鼓励学生中所体现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秉持宽容的学术态度,就能营造一个开放的,有利于研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环境[11]。具体来说,能够促进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要求体现在以下环境的开放性和对学生的自主性两个方面。

从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学习目标呈现多元性和不确定性[12]。因此,在一方面教师应从态度、精神和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立足于为学生树立科学,创新和实践的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应当从社会实践中自主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从学习的载体和形式来看,信息是全方位的社会信息以及生活实践,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在一方面教师应当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的引路人;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同学之间应当从应试教育中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转变为互相帮助的合作伙伴。这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创造性学习。

从学习的组织形式来看。学生既可以在校园内,也可以离开校园,深入社会、走近自然。可以采取不同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既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是个人独立研究,还可以是两者相结合。

(四)民主交互性

民主交互性主要体现在师生间关系和同学间关系。研究性学习把师生有效的互动看作是自身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其互动的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民主关系,自主、合作和协商是核心。

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问题导向”,并且研究对象往往是复杂多元的综合性问题,因此需要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和头脑风暴。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共享信息和资源,在思维的碰撞中相互启发,才能获取“突破性”的成果[13]。在共同分享与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熟悉了解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习惯的同学相处,锻炼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解决办法的提出。根据研究对象和目标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持续时间从数月到一个学年不等。作为教师只有熟悉其过程,才能更好地开展和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学生只有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呈现问题情境

所有研究工作的核心在于一个好的问题,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教师、师生共同讨论,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对于大学教育而言,研究性学习更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将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置于某种现实的情境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能够体现教育和生活的辩证思想,拉近理论与实际。

(二)确定研究方向

在激发学生因置于情境而对研究问题产生好奇心的基础上,老师应当进一步要引导学生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逐步明晰问题情境中的隐含信息。学生作为研究者需要对整个问题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假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计划、明确预期成果。

(三)搜集整理信息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搜集信息。作为研究特定问题的主体,学生需要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出对研究有用的信息,验证上一阶段提出的假设。这个的过程比较漫长,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要畏惧研究方向出现的偏差,即使假设被完全否定。这种不确定性就是研究性学习的魅力所在,是基于实践的宝贵经验。

(四)总结提炼

学生作为特定问题的研究者已通过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研究的结果,或是形成相应的解释。因此,他们对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包括如何组织语言)进行思考,进一步完善研究工作。成果的凝练,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升华,可以借鉴的形式有,实验报告、论文等。

(五)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在得出研究结论后,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方式可以不拘一格。通过向互相讨论过研究问题的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交流研究经验、交叉评价,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反思研究过程。教师也能够在这一阶段根据前面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研究作品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改进意见。

四、结束语

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忽视学习认知的复杂性,无法充分地指导学生的思维训练。研究性学习作为开放性的学习理念和学习策略,在当今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应运而生。它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模式,将学校、教师和学生中教学资源、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三方面为一体。

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一方面促使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计划前准备充分,而且在课程教学中善于引导,还要在课后学习中积极指导。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充分消化吸收传统课堂学习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干中学”达到学习的目标。本研究阐述了基于教学情景的研究性学习特性,分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期利于深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优化学生学习方法,更好地将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实现研究和教学的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聂玉景,孙丽明.研究性学习框架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20(1):122-124.

[2]师爱芬,张强.研究性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建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8):12-13.

[3]吕素香,李鑫.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状况调查——基于北京市十所高校学生的因子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6(2):93-98.

[4]邵云飛,曾勇,汪腊梅.高校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15-19.

[5]林健.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79-89.

[6]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7]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1):56-58.

[8]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9]孙宽宁,徐继存,王晓诚.走向实践智慧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17(7):63-67.

[10]张祖晏.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9):246-248.

[11]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3,8:22-25.

[12]朱小燕.舍我其谁:教师在探究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2):68-69.

[13]黄昌勤,等.学习云空间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5(8):21-28.

猜你喜欢
教学情景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高职日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例谈教学情景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灵活运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