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2018-09-17 08:28王淑世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7期
关键词:吉非靶向分子

王淑世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的肿瘤, 从肿瘤危害人体健康程度和生命安全方面来看, 肺癌占第一位[1]。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常见的一种类型, 占总数的85%以上, 表现为闷痛、隐痛,部位不一,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很难控制住病情, 所以延长其生存时间是最关键的[2], 而研究表明,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即使化疗, 其死亡率也下降<30%[3]。以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只能接受化疗, 但其疗效到了一个瓶颈期就无法再前进,而随着医学即使的发展,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诞生, 显著改善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4]。研究显示, 放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再使用吉非替尼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且在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上,吉非替尼效果比化疗好[5]。为探讨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与传统常规化疗方案的疗效,皆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23~70岁, 平均年龄(45.21±8.2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23~69岁, 平均年龄(44.51±8.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①对紫杉醇过敏者;②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者;③甘露醇过敏者;④对顺铂或其他含铂化合物过敏者;⑤明显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不全者。本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且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 于每日上午口服吉非替尼(英国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70047, 规格:0.25 g×10片/盒)250 mg。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 静脉输注紫杉醇(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9378, 规格:5 ml∶30 mg), 135 mg/m2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第1天;静脉输注卡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181, 规格:10 ml×5支/盒), 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第1~3天, 对照组化疗周期为21 d, 化疗2个周期判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疾病控制判定标准[6]:病情进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病情稳定:治疗后患者肿瘤病灶范围缩小≤30%;部分缓解:治疗后患者肿瘤病灶范围缩小>30%, 但未完全消失;完全缓解:治疗后患者肿瘤病灶完全消失;疾病控制率=(病情稳定+部分缓解+完全缓解)/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呕吐、恶心、间质性肺炎、腹泻、皮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对比[n(%), %]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

3 讨论

随着人类工业的迅速发展, 对环境缺少保护, 雾霾天气越来越多, 空气质量越来越低, 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7]。非小细胞肺癌是常见的肺癌, 表现以血痰、咳嗽、气促、胸痛、发热等为主, 对于初期非小细胞肺癌, 可以采用手术、放疗、化疗、中医疗法等治疗[8], 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则因为疾病太过严重, 难以控制住病情, 所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重点[9]。一般的化疗方案治疗基因未突变或其他分型肺癌具有较好的而效果, 而对于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则大大下降, 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时期的患者是处于免疫抑制状态[10], 其体内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很多途径避过机体免疫的监视, 致使其大量增加[11]。随着人类对分子遗传学的认识不断提高,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还能被细分为各种不同的分子亚型, 然后由此就诞生了各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12]。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能间接控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转移和生长,进而控制病情进展[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化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在达到预期临床疗效的同时还有很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显著, 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 且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吉非靶向分子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的合成工艺探讨
吉非替尼通过促进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吉非替尼的含量
分子的扩散
靶向治疗 精准施治 为“危改”开“良方”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臭氧分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