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主教育改革的内涵、机制与路径

2018-09-17 06:42杨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模式小学改革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需要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探索自主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小学自主教育改革模式的本质定位体现于三个方面,即学校的自主管理、教师的自主发展、学生的自主成长。小学自主教育的内在机理在于实现三个统一,即教育管理者与学校、家长的统一,行政干部和教师群体的统一,教师与学生的统一。小学自主教育模式改革的实践路径体现于三个转向,即主动权转向,学生成为学的主体;主导权转向,教师成为教的主导;师生关系关系转向,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探析小学自主教育的新模式,对于完善小学教育管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 自主教育 改革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以老师为主导,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教育。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工作陷入了困境。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教育围绕着教育改革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现状,力图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够寓学于乐、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深思的问题。因此,积极改变传统教学的思维,努力挖掘教材内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为教的主导,师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模式,是小学自主教育改革模式的初衷,更是势在必行的路数。

1小学自主教育的本质定位:三维自主

1.1学校的自主管理

科学完善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实现自主管理的保证,建立并实施学生自主发展管理机制,逐步形成“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型办学体制是学校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的真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学校自主发展过程中,校长和教师无论从理念到行动,从策略的制定到具体实施,都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赋予给学校的自主权,以校为本的进行。课程改革中关于对全体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定”就是很好的学生自主发展管理机制,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校自主发展的需要。综合素质评价从六个维度(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及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及表现。)涵盖了一个人成长所必需的品德、素养、学识、兴趣、特长、健康等教育内容,是教育质量的具体表现。学校自主教育立体建构要从自主课堂入手,以思、实、活、创以及和为总原则,学生学、教师教、家长管协同推进,构建善“思”这一灵魂 ,从而推动学校自主教育立体建构。

1.2教师的自主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风向标、引路人和促进者,在学校,教师不仅是教学者,也是学习者。教师自主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此,教师的自主发展指的就是教师在学校不仅作扮演者“授业传道解惑”的师者,而且也是追求学问,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者。所谓教师自主发展,是指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提升自我的意识,愿意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自主发展,从而形成自主发展、持续学习、充满热情,具有专业精神的优秀教师。一次性的师范教育并不能成就一名优秀教师,优秀教师的诞生需要长期坚持学习,学习使教师知识储备更加充实,是积极更新知识的捷径。因此,教师自主发展,就必须不断的自主学习。只学不做也不行,学习获得知识后,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的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且收获满满。因此,教师自主发展的另一个径就是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总之,教师要做个“一个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者,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者,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建构的研究者。”

1.3学生的自主成长

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顺从老师的乖孩子。然而,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信息网络化加速推进教育迈向现代化,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乖孩子已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主意识,鼓励全员参与,让学生以主人翁的状态置身于班集体、学校中。最好的管理是自主管理。以构建学生的“自主管理”的教育模式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自我管理,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学生要学会做主人,加强自身主体意识牢固树立自己是主人的思想,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校、班级的一份子,应该群策群力、热爱学校、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展示学生主体人格。

2小学自主教育改革的内在机理:三类统一

2.1教育管理者与学校、家长的统一

教育管理者不是单一个体,而是教育管理者与学校、家长相统一,从而实现彼此之间协同推进、互动促进的目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家长不仅是“活动参与者”,而且也是 “参与式管理者”,从而实现了教育角色的转变,与学校真正成为合作伙伴,这是小学自主教育改革过程中较为合理的模式。另外,家长们还可以参与学生各类评优竞赛,确保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这既保障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监督权,又有利于家长主动承担起教育的职责。学校现代化发展是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探索学校主動接纳家长深层次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改善家校关系,形成教育管理者与学校、家长的统一是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要。这也就进一步证明小学自主教育改革的内在机理必须注重教育管理者与学校、家庭的统一,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是联系家庭和学校关系的桥梁。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两者之间的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2行政干部与教师群体的统一

在学校管理中,只有拥有着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导班子和教师团队,才能更好的推进学校管理工作。这就对行政干部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有着很大的考验。行政干部中校长的能力和素质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前途和质量效益,经受住这一考验的行政领导才是优化自主学习模式的推动者。有才无德、有德无才、无德无才都将阻碍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而教师中不乏存在着一大批优秀教师,但是由于没有受到行政干部的重视,没有接受有目的的培养,导致学校人员奇缺,造成学校管理的脱节和不适应。因此,行政干部应当牵头建立学校后备干部的选拔培训制度,从而有计划的、有目的地明确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骨干教师,为教师既能传道受业解惑,又能充分参与学校的管理。

2.3教师与学生的统一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直是教育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班级管理者、学生服务者、学校奉献者。要时时做个有心人,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有效的教育实践是教师教与学的统一,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善于发觉学生潜能,与学生多互动、多沟通、多交流,尽所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是人,教师应该懂得极大地尊重和信任他们,任何一位教师都没有权力去斥责、讽刺、辱骂、挖苦甚至是体罚学生,这些不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更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出于信任,应该相信学生经过教育是能够进步的。为了学生的将来,教师应该向马卡连柯说的那样:“教师的心应该充满着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很多事情”。

3小学自主教育改革路径:三个转向

3.1主动权的转向: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满堂灌,学生参与互动率低。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主动权发生转变,从满堂学变成了学的主体,因此,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是内因,是学好或学不好的关键,学生在对新课程怀着好奇心的时候,要懂得根据教师的引导,激发唤醒自己的求知愿望,围绕着教材内容,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要培养自己愿意去学的乐趣,而不是被教师在后面赶着被动的学习。

3.2主导权的转向:教师成为教的主体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其中,教师成为教的主体,就要实行启发式教学,这将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教师的教,是已知者向未知者传授知识,让未知变为有知,未知的学生在有知的教师指导、引导和辅导下,学习与教学内容所规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教是外因,是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无法谈及教学效果,更何谈实现自主改革。

3.3师生关系转向: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就是权威,学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只有默默的听课,扮演“遵从者”的角色,这种关系在现在看来本身就是不对等的畸形师生相处之道。因此,它容易使得师生之间产生隔阂,更造成了学生满堂听,不善于思考,从而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临场随机应变的能力弱。现在的师生之间是和谐的,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更是学生的朋友,“亦师亦友”就是對现在师生关系最好的诠释。以前学生认为但凡教师讲的都是对的,也不敢提出来,认为提出来是不尊重老师,而今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向老师反映,体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融洽。现成的结论已不是教师上课传授的重点,教师越来越表现的是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杨娜(1987.3-- ),女,陕西西安人,本科学历,专业: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 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2] 孙传宏,庞桂美.现代教育原理[M].香港:天麻图书有限公司,2002.

[3] 姚成荣.班主任管理工作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钟启泉.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6] 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7] 杨建华.现代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 曾艳敏.以人为本——教育学生自主管理[J].科教文汇,2007(10):67-73.

[9] 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1(10):37-45.

[10]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02):21-28.

猜你喜欢
模式小学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