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江南说苏州

2018-09-19 11:00沈建东
江苏地方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唱山歌稻作

◎沈建东

稻种起源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已是世界公认的不争事实。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2009年12月苏州张家港发现大型崧泽文化墓葬群,考古人员在红烧土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稻谷之一,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早900多年。而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那里碳化的稻谷是7000年前后。曾经在印度中西部的卢塔尔发现了碳化的稻谷,经过碳14测定,判断其距今已有3700年的历史,原来误判水稻起源于印度,在田野考古第一手材料面前无疑可以得到澄清和纠正了。

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水稻对各个不同民族人的身体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有了水稻就有了原始的农业,定居就成为可能。稻谷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改善了原始人类的体质,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稻生产的季节性也使原始人类更加注重对自然天文、气象规律的把握,继而形成了稻作文明特有的文化传承,并衍化成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风情。

苏州地区自古四季分明,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河湖众多,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历代不少古书都有关于太湖地区种稻食稻的记载,如《周礼·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谷宜稻。”《汉书·地理志》:“(扬州)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秦汉时期的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农业经济虽然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但“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种稻捕鱼的生产方式当时虽然原始但也足以养活人了。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

苏州草鞋山遗址是太湖流域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其在唯亭山之西,形如草履,因此得名。据考古材料,作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曾经发现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也是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确定为人工栽培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考古的实物依据,是中国水田考古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陪同科考的唯亭镇原文化站站长沈及回忆道 :“当时中日合作进行马家浜文化水稻田的考古,日本考古队打开堆积层,看到远古的水稻田时就震惊了,称赞这是不亚于西安兵马俑的考古发现。”

同时期,在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碳化的稻谷遗物。除草鞋山等遗址外,在吴越文化范围还有昆山绰墩山遗址、澄湖遗址、越城遗址、上海马桥遗址、无锡仙蠡墩、浙江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畈等都有碳化稻粒和原始水稻田的发现。这些考古材料充分说明,太湖流域的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创造了当时先进的稻作文化,成为我国丰富多彩的稻作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腊月求吉祷年丰蜡祭、口数粥、照田蚕

几千年以来,中国农业社会一直维系的是靠天吃饭,匍匐在大自然狂风暴雨或赤地千里的威慑下,“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赏私债半输官。”(范成大)老百姓诚惶诚恐祈祷风调雨顺,精心观察总结自然变化对于庄稼的影响,秋收后又盼望新年的丰收,衍化出了一系列求丰收的习俗。弥陀佛是佛教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佛,也译作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旧时每年腊月十七日,相传为弥陀佛降生东土日。这一天苏州农民十分注意候风占米价,若吹东南风,主米贵;西北风,主米贱。谚云:“风吹弥陀面,有米弗肯贱。风吹弥陀背,无米弗肯贵。”(弗:吴语:不的意思)腊月如下雪,谓之腊雪,亦曰瑞雪,乡民认为腊雪可以杀死蝗虫子,主来岁丰稔。谚云:“腊天一寸雪,蝗虫入地深一尺。”又以腊中得雪三次,宜麦,谚云:“若要麦,见三白。”又云:“腊雪是个被,春雪是个鬼。” 腊雪至,百姓欢喜,谓之瑞雪兆丰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为腊八节,传说是佛祖成道日,又称成道节。但考之来源,我国古代早有此俗,最初此日,是蜡祭与农业有关的八神节日,又称之“蜡”,八蜡是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都与农事有关,现还留下来的有古代神农氏部落蜡祭辞,据《礼记 ·郊特牲·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所云蜡祭辞的主题是希望水土归其位,害虫不要出来危害庄稼,草木生长在沼泽边。

古代蜡祭也是个团圆宴饮慰劳一年辛苦的日子,关于“蜡”之意,周礼《礼记·郊特牲》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祭祀的时间即在年终。关于蜡,《说文解字》:“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礼·月令》:“孟冬,腊先祖五祀。注云:此周礼所谓蜡祭也。”但各个历史阶段的腊日节时间和名称都不一样,故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云:“礼传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到六朝以后才确定为十二月初八日。

腊八在古代也是个合家团圆,宴饮欢乐的节日,如果腊日不能团聚,将是一件很令人痛苦的事情。“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所以汉蔡邕云:“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桃花坞木刻年画《八蜡庙》

古时候腊日节对于国家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腊日节里,君主还要举行朝会,赏赐百官肉食、钱等,唐代还要赏赐澡豆、头膏、面脂等清洁化妆用品,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原有的祖先崇拜色彩逐渐淡化,呈现出中国祭祖与佛教纪念佛祖成道活动结合的新特征。

依据《荆楚岁时记》所记,最初,腊八日并无喝腊八粥习俗。喝粥的记载最早见于文字者,大约是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明代腊八粥已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节令食品,民间更是盛行。而百姓日常喝粥却是平常事。明张方贤《煮粥诗》云:“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这首诗有菜根谭式的劝世苦心,更有中国人知足常乐的心态。

其实,明以前苏州地区喝粥是在腊月二十五日,对于苏州的民众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习俗,家家户户每人都要吃一碗,称“口数粥”,家里的猫狗都要给一份吃,不能遗漏的,口数粥即赤豆粥,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所载:“二十五日,以赤豆杂米作粥,大小遍餐,有出外者亦覆贮待之,虽襁褓小儿、猫犬之属亦预,名曰口数粥,以辟瘟气。或杂豆渣食之,能免罪过。”宋范成大《口数粥行》咏道:“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镣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全家团圆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遍沾获与藏。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物无疵疠年谷熟,长问腊残分豆粥。”明莫震《石湖志·风俗》云:“该日煮赤豆作糜,暮夜合家同飨,云能避瘟气,最远出未归者亦留贮口分,至襁褓小儿及童仆皆预,故名口数粥、豆粥,本正月望日祭门,故事流传为此。”吃了口数粥可以避瘟疫,免过错,故而人人不敢怠慢。此日晚间,农民还要到田里去照田蚕,祈求来年水稻丰收。有些地方则是正月初一或者正月十五日。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等,吴语方言还谐音说成“点点赚”。明清时,“照田蚕”在原吴县、吴江,至昆山、常熟乃至嘉定、嘉兴府境十分兴盛。入夜后,乡人来到自家田间地头,以长竿燃灯插田间,祈求秋天收获,并将白天扎好的颇有讲究的火把点燃。如果田间还残留着一些干草,就把它点燃烧掉,火焰越高者,预示着收获越多,俗称“稔”。照田蚕时还有一些不太和谐的民歌,颇有点损人利己的意味,类似“点田财,点田财,点到我俚田里来。我俚田里大棵稻,别人家田里小棵草……”从科学的角度讲,照田蚕将田间的干草以及留下的植物根须都能烧掉,增加了田里的肥料,又烧死了虫卵,有利于来年稻谷的生长。更将余烬置床头俗信利于来年蚕丝丰收,因此故名“照田蚕”。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南宋时期,“照田蚕”已经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一带。南宋范成大《照田蚕行》诗云:“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形象地描述了苏州乡村“照田蚕”活动盛况。“老人笑祝小儿歌,愿得宜蚕又宜麦。”(明高启《照田蚕词》)江南地区照田蚕的习俗一直持续到1949年以后,近年来已基本消失。

脸朝黄土背朝天种田人辛苦唱山歌

寒食清明祭祖后,苏州农村便开始进入农忙季节,采桑饲蚕、选种浸种、修理农具,南宋范成大《村居即事》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四月的繁忙景象,郊原草木茂盛,莺飞鸟啼,稻田里水天交映。烟雨蒙蒙里,村里却静悄悄,乡民都在田里忙活,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刚刚蚕宝宝“上山”结茧,结束蚕事,又马上要开始水田灌水插秧了。

田间地头对歌 邹养鹤供图

稻作生产的特点是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在四季的辛苦劳作中,为解除疲劳,调节劳动节奏,民间创造了了大量的歌谣流传下来,如稻作劳动歌(有插秧歌、 耘田歌、 积肥歌、 车水歌、割稻歌、砻谷歌);稻作生活歌有生活苦歌如《长工四季歌》《十二月长工》,生活甜歌;稻作仪式歌(打春牛祝辞、 驱虫仪式歌、 莳秧、拜年仪式歌)。劳作唱山歌也是农民生产和生活传统的传承,稻作文明的生产技艺和传统习俗都是伴随着各种稻作仪式进行,不同的仪式又有不同的歌谣。稻作生产的种种讲究在歌声里不知不觉得到了传承。种田人辛苦唱山歌,苏南水乡稻作文化和舟楫文化产生了著名的山歌——吴歌。2006年吴歌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稻是一种水淹植物,喜水怕旱,必须经常灌溉,生长过程中又需经常除草,因此稻作生产劳动十分繁重。田间管理工作也比较复杂,它需要人们长期浸泡在泥泞的水田里,连续工作许多时间。

插秧,要赶节气,俗话说:“清明浸种,谷雨插秧。”夏至前后,开始移秧、插秧。第一次拔秧时,要点上香烛,在秧田旁,祭拜一下土第神和秧神,然后开始拔秧,称为“开秧门”,喝“开秧门酒”。要吃象征稻谷丰收的食物,如笋、粽子和年糕。吃笋寓意水稻像笋一样长得快;吃粽子和年糕,即“粒粒种,年年高”之意。秧田拔秧,一般都是妇女,当第一次右脚踏进秧田的时候,口里要“嘘”一声,以驱赶“野鬼”,俗信可以不烂手脚。在拔起第一把秧苗扎成秧把后,要念道:“稻结秧,母抱子,母子安,多结籽。”寓意秧壮稻兴,农谚有“娘好囡好,秧好稻好”。插秧最后一天称“关秧门”,最迟也要赶在太阳下山前完成。“关秧门”的次日为“汰脚日”,家里的当家男人要带着香烛、元宝、猪头、猪尾、猪爪、咸黄鱼、咸鸭蛋、酒,到土地庙祭祀土谷神,祭毕,宴饮,称为“汰脚酒”,意味着插秧农事结束,可以歇息几天。媳妇可以回娘家探望父母,俗语:“种好黄秧,望望爷娘。”(吴方言“爷”读ya)夏至前秧田事了,有“了田过夏至”的说法。

莳秧 马觐伯摄

进入盛夏,则要除草耘稻。人们必须浸泡在烫人的水田里,顶着赤日和热浪进行耘稻、耥稻工作。王桢《农书》中记叙过当时太湖地区劳动人民在水田中耘稻的情景:“尝见江东等处农家,皆以两手耘田,匍匐禾间,膝行而前,日曝于上,泥浸于下,诚可嗟悯。” 由于劳动时间长,节奏单调,容易引起厌倦和疲劳,因此在田间劳动时人们就用唱山歌来解除烦闷和寂寞,以歌声来活跃劳动气氛。明叶盛《水东日记》云:“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讴歌以自遣,名‘唱山歌’。”如《莳秧歌》:“莳秧要唱莳秧歌,两手弯弯莳六棵,六棵头上结白米,桑树头上结绫罗;莳秧要唱莳秧歌,两腿弯弯泥里拖,背朝日头面朝水,手拿仙草莳六棵。”《耥稻歌》:“一块耥板廿四只钉,放倷苗横头抽出抽进抽,抽掉鸭舌头、牛毛草、夜夜眼,抽剩六棵青苗好像宣统皇帝坐龙廷。”

在太湖一带,过去还有农忙时请山歌班唱山歌的习俗。甚至唱些诸如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社会趣闻和民俗风情的歌曲。以猜谜斗智,竟夸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田山歌,振作精神,活跃气氛、有浓郁的消遣娱乐特征,如“啥个尖尖尖上天?啥个尖尖在水面?啥个尖尖手里用?啥个尖尖勒姐门前?宝塔尖尖尖上天,红菱尖尖在水面,毛笔尖尖手里用;绣花针尖尖勒姐门前。”农民们一边在田里忙农活,一边也唱山歌自娱,如吴歌《带唱山歌带种田》这样唱道:“带唱山歌带种田,勿费工夫勿费钱,自家省得打瞌睡,旁人听听匣新鲜。”

在稻作发达的苏州地区,旧时当地文人的竹枝词中对于稻作唱山歌亦多有描写,如:“隔浦莲歌唱夕阳,田田荷水弄清香”(明沈宜修《分湖竹枝词》);“一曲吴歌高复低,行行踏歌日欲西”(明邢侗《拟竹枝词》);“不愁素足行人见,杂坐联歌踏水车”(清李绂《吴江竹枝词》)。江南夏夜炎热难耐,农村有乘风凉的习俗,村里人家聚集在场院大的人家或歌手的院子里,唱山歌、对山歌、讲故事,自娱自乐。家住分湖北岸葫芦兜村的清末田园诗人张都金有即兴作诗云:“暑夜乘凉酒半醺,豆棚瓜架话耕耘。田家自有天然乐,两岸吴歌响遏云。”过去,吴江芦墟、常熟白茆等地夏秋有山歌大会,四乡八邻的歌手云集河塘两岸,通宵达旦,斗唱山歌,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彻夜不绝。而20世纪80年代采录的《农家十二月》山歌,其歌云:

“正月十五是元宵,灯会庙会浪轧闹忙。一年生产春开头,隔冬芸生(吴方言:指地里的庄稼)要管好。二月十二百花节,吃仔撑腰糕生气力。妹割青草哥罱泥,种出芸生崭崭齐。三月初三清明节,青团粽子上坟去。选种浸种要认真,种田落谷勿可稀。四月谷雨是蚕时,陈丝陈棉藏进橱。养蚕娘娘人面勿揩来头勿梳,喂蚕采叶缫银丝。五月端午黄霉起‘三莳’,端午酒吃得油滋滋。满地黄金满垅珠,抢丝夺麦抡菜籽。六月初六日头毒,肉馅馄饨锅里落。耘田摸草当狗爬,一地汗水一把谷。七月日半祭亡人,社台基浪看戏文。炝田打稗趁间做,柴长谷多争收成。八月十五月当空,鲜菱嫩藕斋月宫。种田早不如养米老,水肥调匀防害虫。九月初九重阳日,毛豆芋艿是新食。青菜萝卜多塞塞,吃用开销靠副业。十月小春朝朝晴,冬节团子孝双亲。粳稻糯稻一齐倒,干柴白米砻糠净。十一月寒潮着絮袄,鸡鸭牛羊长肉膘。种足春花积足肥,春熟麦收保得牢。十二月廿四忙送灶,大男小女灶里煨年糕。一年辛苦一年忙,柴堆大来米囤高。” 全面生动地反映了苏州农家一年四季的忙碌和节庆娱乐,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幸福的希望——柴堆大来米囤高!

稻黄米白饭如霜积谷甏与天下第一菜

自古以来,中国人基本以米面为主食,江南一带主食稻米,李渔《闲情偶寄》说:“南人饭米,北人饭面。《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古代曾流传下来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稻米和饭的关系,话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投店夜宿,遇到一位长者出了一个上联让秀才对,上联是:炭黑火红灰似雪。秀才百思无出下联,考试结束,回家路上又投宿此点,吃饭的时候,秀才想起长者的上联,正好店家送米饭给秀才,看到米饭,秀才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稻黄米白饭如霜。对子上下联都是一种东西三种变化。这副对联流传至今,堪称绝配。好一个“稻黄米白饭如霜”,虽然仅七个字,却把稻谷成熟到成为人们餐桌上主食的过程描述的十分清楚。

在苏州民间,旧时家家烧灶,燃料用的是脱粒后的稻秆,因称稻柴。旧时在灶下家家放个积谷甏,传说与张士诚有关。元末朱元璋攻打苏州城,因城高墙固,久攻不下,只好包围起来,等城内粮草用尽,自然开门投降。城内张士诚受到苏州百姓的启发,发动民众烧稻柴的时候,把稻草上未尽稻谷放在灶下预备的甏内,一个月后甏内稻谷上缴作为种子,开春后,张士诚发动城内百姓和士兵在南园、北园种植水稻、蔬菜,秋后丰收,张士诚守苏州城期间,城内没有一个人因饥饿而殒命。从此,苏州百姓把“积谷甏”当成宝贝,家家灶下都放一个甏,存放稻柴上残留的谷粒,备战备荒,节约为本的习俗就这样留传下来了。

饭是人生存的根本,但怎样吃饭最健康营养还是很有讲究的,清代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饭粥单》中说到为什么要作“饭粥单”的原因,所云:“粥饭本也, 馀菜末也,本立而道生。作《饭粥单》。”并提出了“饭者,百味之本”的独特见解。袁枚认为饭煮的好吃,“其诀有四:一要米好,或香稻,或冬霜,或晚米,或观音籼,或桃花籼,舂之极熟,霉天风摊播之,不使惹霉发疹;一要善淘,淘米时不惜工夫,用手揉搽,使水从箩中淋出,竟成清水,无复米色;一要用火,先武后文,闷起得宜;一要相米放水,不多不少,燥湿得宜。往往见富贵人家,讲菜不讲饭,逐末忘本,真为可笑。”他认为:“余不喜汤浇饭,恶失饭之本味故也。汤果佳,宁一口吃汤,一口吃饭,分前后食之,方两全其美。不得已,则用茶,用开水淘之,犹不夺饭之正味。”因为大米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其次为蛋白质、少量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米饭不用菜,咀嚼后会有清甜的感觉,所以袁枚提出:“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到好饭不必用菜。”见解十分独特。

[清]冷枚《农家故事图册》

江南一带多用水煮饭,称烧饭。旧时农村大灶上,用稻柴烧稻米饭,饭香扑鼻,孩子们最喜镬子底的锅巴,略焦黄,稍酥脆,入口有韧性又极香,久爵则味甘。如今农村城市化,老灶头与稻柴烧米饭、饭锅巴已成人们童年回忆。在苏州,旧时锅巴还演变成了“天下第一菜”。苏州民间传说,清康熙皇帝下江南,微服出游,游邓尉看梅花,繁花似雪,暗香浮动,令皇帝流连忘返,不知何时与随从走散,饥肠辘辘,来到一户农家求食,村妇本欲拒绝,但见康熙实在累饿不堪,只好迎其入内,但此时家中恰好饭光菜尽。农妇只好灶间梁上摘下一只饭篮,取出几块焦锅巴,在锅内放上一些油,待油沸,就将锅巴往锅里稍炸后,妇人随手将一些剩菜汤倒入,然后盛起来端给康熙,没料到的是,饥不择食的康熙爷吃后竟大加赞赏,以为绝妙,于是一时兴发,提笔写下“天下第一菜”几个大字,因是御笔,从此锅巴菜成了苏州菜系里的传统菜肴。直到今天,凡到苏州,寻找正宗苏州菜馆菜单上都会有这道菜,当然不会像康熙爷当年梅林村子里吃的这样简单,锅巴上的浇头可由酸甜可口的番茄酱配的虾仁、鸡丁、蘑菇丁或香菇丁、青豆等,据现在科学研究表明,锅巴其实有健脾、补气养血、开胃消食、止泻等作用,保健和营养价值都很高,真正的价廉物美。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穿衣吃饭的问题基本能够有保障的情况下,文化的创造才成为可能。毋庸置疑,苏州乃至江南地区文化繁荣和传延的物质基础就是稻作文明。

猜你喜欢
唱山歌稻作
小河弯弯唱山歌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小河弯弯唱山歌
芦家景象
稻作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模式探析
芦家景象
“首届(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将于9月在长沙举行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擦亮稻作(那)文化品牌 弘扬稻作(那)民族精神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森林雨季水源涵养能力研究——以勐龙河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