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选穴及用药规律

2018-09-20 06:25王富春
吉林中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膀胱经经脉腧穴

丁 冰,李 冰,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是指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1],临床以鼻痒、鼻塞、喷嚏及流鼻涕为特征[2],在中医学中属鼻鼽的范畴。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3]。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很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大概有10%~25%的人饱受过敏性鼻炎困扰[4]。目前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案包括变应原避免接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健康教育和手术治疗[5]。近年来,在探索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进程中,穴位贴敷疗法以其绿色、长效、无痛等优势越来越被患者认可。本文以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现代文献为分析依据,总结其选穴及用药规律,以期为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及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中符合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文献。

1.2 检索策略 以“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鼽”“穴位贴敷”“穴位敷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三伏贴”“三九贴”“伏九贴”分别为主题词进行模糊组合检索。

1.3 文献纳入标准 1)观察类临床研究文献,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干预措施以穴位贴敷疗法为主,腧穴作为主要作用点,可以配合其他治疗方法;2)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其中治疗组干预措施以穴位贴敷疗法为主,单独或结合其他方法,对照组为不包括穴位贴敷疗法的其他治疗方法;3)临床研究方案科学合理,治疗方案中穴位、药物具体明确;4)有明确的结局指标。

1.4 文献排除标准 1)综述性、案例列举、专家经验、病例回顾、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理论探讨等类型的文献;2)重复发表或研究数据雷同的文献(保留发表年限最近的1篇);3)针对过敏性鼻炎单一证型的临床研究。

1.5 数据规范化 规范文献信息。录入时文献中所涉及的腧穴用词统一参考《腧穴名称与定位》[6],特殊穴位名称须描述定位标准。药物名称统一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药物性味、归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要依据,以《中药学》[8]为次要依据。

1.6 数据处理 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制定被纳入文献的资料提取表,需要提取的数据包括文献类型、标题、作者、期刊以及穴位和药物的选用情况等信息,将相关数据录入到Microsoft Excel 2013电子表格中,统计贴敷所选穴位、穴位所属经脉、穴位所在部位、特定穴种类的频次及频率以及贴敷所用药物、药物性味、药物归经的频次及频率,并用图表直观地表示。

2 结果

2.1 文献纳入结果 经人工梳理,最终纳入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文献123篇,其中包含37个穴位、43味中药。下面分别从腧穴出现频次、腧穴所属经脉频次、腧穴所在部位频次、腧穴所属特定穴种类频次、药物出现频次、药物所属性味频次、药物归经频次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信息如下。

2.1.1 腧穴选用频次分析 123篇有效文献中共使用腧穴37个,总腧穴使用频次为718次。其中十四经腧穴34个,经外奇穴2个,自定义穴1个。将腧穴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1。

表1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穴位使用频次统计

腧穴选用频次及频率位居前10的穴位依次是肺俞、大椎、肾俞、脾俞、风门、膏肓俞、膻中、心俞、膈俞、定喘。见图1。

图1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选穴前10位频次频率统计

2.1.2 经脉选用频次分析 123篇有效文献中选用十四经穴共34个,分别分布于6条正经和任、督二脉,阳经的使用总频率为70.59%,阴经的使用总频率为29.41%。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选用频率超过了总频率的1/3,处于绝对优势,任脉、督脉的选用频率也居于前列。见图2。

图2 穴位所属经脉频次统计

2.1.3 部位选用频次分析 由于腧穴作用与腧穴所处部位有关,将人体分为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背腰部、上肢部、下肢部、手部、足部8个部位。将腧穴所在部位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2。

表2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腧穴所在部位频次频率统计

2.1.4 特定穴选用情况分析 根据统计,特定穴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应用中,背俞穴与交会穴的出现频次居多,其中包含16个腧穴,共出现531次。将特定穴按出现频次及包含腧穴个数进行统计,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3。

2.1.5 药物选用频次分析 123篇有效文献中共使用中药43味,中药总使用频次为635次。药物种类看似繁多,但主药相对固定,多选用发泡药物,其中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为多,共占中药使用总频率的69.45%。将所用药物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4。

2.1.6 药物归经频次分析 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用药从归经上分析多以肺、脾两经为主。将药物按所属经脉归类,统计每条经脉的出现频次以及频率,见图3。

表3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特定穴分类统计

表4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使用频次统计

图3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药物归经统计

2.1.7 药物性味频次分析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所选药物药性多温,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将所用药物性味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5。

表5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药物性味统计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为临床常见及多发病,其发病率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过敏性鼻炎虽然是非致命性疾病,但却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日常生活带来情感上、功能上和社会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是沉重的社会负担,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9]。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且准确合理的选穴、用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大量临床文献,总结归纳其选穴及用药规律,为临床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依据。

3.1 腧穴选用规律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所选腧穴中肺俞穴使用频次最高。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宣降调补肺气的作用,主治肺系及与气机失调相关的疾病。且鼻为肺之外窍,通过肺俞调节肺脏的功能以治疗所开窍之鼻病[10]。其次为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督脉,且位于督脉与手三阳经的交点处,贴敷大椎能统领一身的阳气,从而起到补气益阳以通鼻窍的作用[11]。

3.2 腧穴经脉归属规律 根据腧穴所属经脉分析统计显示,涉及到的8条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使用的穴位最多,次数也最多。膀胱经为一身之藩篱,外邪侵袭人体,膀胱经首先抗邪,从而抵御外邪的侵袭,不使之袭肺[12]。《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主筋所生病……目黄,泪出,鼽衄。”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在人体背部,循行路线长,分布穴位多,膀胱经上汇集脏腑元气之背俞穴,可调节脏腑机能并提升正气,故足太阳膀胱经上选用的穴位及穴次最多。

3.3 腧穴分布部位规律 背部为肺脏体表投影区,“五脏之系成于背,脏腑十二俞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故选穴多取背腰部膀胱经背俞穴,可以起到补肺、健脾、益肾作用,正中鼻鼽病机,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13]。

3.4 特定穴应用规律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所选腧穴中应用最多的为背俞穴。背俞穴乃脏腑之元气汇聚的地方,可调节肺、脾、肾三脏机能,扶正补虚,调节阴阳,驱邪外出[14]。中药贴敷于背俞穴,通过“肺朝百脉”和经络的“行气血,营阴阳”作用于全身而发挥效能,还可通过局部皮肤的吸收及刺激作用于体表,达到调节全身气血运行作用。另外,背俞之间有纵向经气的联系,故上下相邻的背俞穴由于位置相近,经气相通,主治效能常有相同之处[15]。

3.5 药物选用规律 由于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多由肺气虚弱或脾虚肾亏使肺气受损,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津液停聚遂致鼻窍阻塞而成[16]。故临床所报道文献大部分均以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等辛散温阳药物为基础方配制而成[17]。

3.6 药物归经及性味规律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选用的43味中药共涉及9条经脉。从药物归经上分析,多以肺经为主,其次为脾经,与鼻鼽的病因病机相应[18]。从药物性质上分析,多以辛散温阳为主。一可以刺激皮肤,增强发泡的作用,从而激发穴位的应激性[19];二可以宣散肺气,增加脾肾之气,从而恢复机体平衡;三可以通鼻窍壅塞之气,促进鼻气畅通[20]。

猜你喜欢
膀胱经经脉腧穴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