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汉语俗字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8-09-20 10:49陈奕帆
文教资料 2018年14期
关键词:展望现状

陈奕帆

摘 要: 近十年来,汉语俗字研究主要集中在历代文献的俗字研究、碑刻俗字研究和俗字相关问题的探讨等方面。在历代俗字的辑录、历代字书的整理、俗字的辨析考证、俗字的理论探讨等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 俗字研究 现状 展望

近十年以来,俗字研究领域异彩纷呈。其中既有专书类著作,又有近千篇相关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献。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历代典籍文献的俗字研究、碑刻俗字研究和俗字相关问题的探讨等方面。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俗字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推动了俗字研究的整体发展,并且指明了未来俗字研究的几个方向。本文将以学位论文及期刊文献为主,对近十年来的俗字研究状况做整理。

一、历代典籍文献的俗字研究

历代典籍文献的俗字研究是俗字研究一直以来最主要的一个方面。首先是对字书、韵书的研究,所研究的内容不仅仅有一般的字书、韵书,如《说文解字》、《玉篇》、《字辨》、《康熙字典》、《广韵》等。其次是对敦煌文献中的俗字研究,研究对象除了写经外还有其他古代典籍的写本。还有对各类通俗性文学作品的研究,研究对象多是宋代及以后的小说笔记类文献。以上是近年来研究数量较大的三类。这类文章一般着重于两个方面:对所研究典籍专书中俗字的整理和疑难俗字的考释,间或还会有对俗字字形的分析和分类。

对历代字书、韵书的研究数量最多,夏敏的《〈康熙字典〉俗字整理与研究》将《康熙字典》中已经确定的1300个俗字进行整理,梳理了它们的来源,分为字书、韵书、方书、词书和金石学著作等五个方面,将这些俗字分类聚合,并分析其笔画、部件、偏旁排列等情况。还指出《康熙字典》中存在大量給正字添加二级构件以形成新一级构件的情况。该文还考释了《康熙字典》中剩下的三百多个未标注的俗字,总结了这些未标注俗字的产生原因。这类文章还有薛皖东《〈干禄字书〉所收俗字与敦煌俗字比较研究》、汪华萍的《〈字辨七卷〉俗字研究》、艾东门的《〈广韵〉俗字研究》等。

关于敦煌文献的俗字研究,值得阅读的如陈瑞峰《〈甘肃藏敦煌文献〉俗字研究》,该文根据张涌泉先生在《敦煌俗字研究》中对俗字类型的划分,利用数字化手段采集并整理了《甘肃藏敦煌文献》中的俗字,将其分成了偏旁增减、书写变异、正字蜕变、异形借用、合文等十一类,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了相应的俗字表。该文还考释了《甘肃藏敦煌文献》中的典型字和俗写偏旁,详细分析了“乞”、“尢”、“犬”、“● ”、“● ”五个构字部件。全面的整理和严谨的考释是该文的两大价值。还有如井米兰《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比较研究》、金双平《敦煌写本〈四分律〉俗字研究》、刘欣馨《敦煌写本唐五代俗字研究》等,也都值得一读。

对各类通俗性文学作品中的俗字进行研究,也是近年俗字研究一个较新的方向。如骆宝萍《〈红楼梦〉俗字探研》、范晓林《〈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俗词俗语与版式研究》、卞玮《四部丛刊本〈酉阳杂俎〉俗字研究》、闫艳《〈事林广记〉俗字探微》等。骆宝萍《〈红楼梦〉俗字探研》,清晰地梳理了俗字、异体字、正字、通字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红楼梦》中的俗字分为异构字和异写字两类,探析俗字构形演变情况。

对于历代文献中俗字情况的整理和分析,使得原本零散分布的俗字更有系统性。对各本中俗字的探源、疑难俗字的考释,不仅充实了编纂大型俗字典的语料,而且修正了各种俗字典的错误之处,这都有助于实现张涌泉先生对俗字未来发展的第一个展望“历代俗字的辑录”。对俗字字形的分析和分类,则为俗字产生原因、俗字和正字的关系、俗字的类型等理论性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有利于使俗字研究上升到条理性和系统性的阶段。但通观这些文章不难发现,这类文章通常模式单一,少有创新,且多着墨于俗字整理分析和疑难字的考释,对于俗字的理论性研究较少。

二、碑刻俗字的研究

石刻文字自春秋时已有,是书写的重要材料。汉代,碑刻这种书写方式更普遍。由于经济因素,碑刻在民间很受欢迎。由于石材与纸质材料的不同,同一汉字的书写形式也有不同,这使得碑刻俗字不完全等同于历代纸质文献中所出现的俗字。碑刻的内容分功德、墓志、经文,等等。乾嘉以来,碑刻文献的整理、释读、汇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研究方法和碑刻材料的不断更新,近年来,碑刻俗字的研究成果颇丰,历代未辨别的俗字也有所考证。

碑刻俗字的研究,最多的就是考释疑难俗字。如梁春胜《魏晋南北朝石刻俗字考释》、赵曜曜《随代墓志俗字考释举偶》、姚美玲《唐代墓志俗字辨误》、周阿根《五代墓志俗字考辨》等。邱亮、毛远明《六朝石刻俗字考释八则》,考释了六朝石刻中的八个疑难俗字:“● ”、“● ”、“● ”、“● ”、“● ”、“● ”、“● ”、“● ”。考证方式运用了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中提到的偏旁分析、异文比勘、归纳类比、字书佐证和审查文义。通过偏旁分析,摹作定型,再根据字书,查证该字是否存在,如字书中无则考虑形似偏旁,最后审查文义,将确定的字义放入原句,上下文皆通即定。该文为考证俗字做了很好的示范。

对某时代碑刻俗字类型及成因的分析,如井学法《汉碑俗字的类型及其成因探析》、魏平《六朝墓志俗字的构件变化简析》等。前一篇通观现有的汉碑资料,将其中的典型字形分析归类,并从不同的角度探求了汉碑俗字形成的原因。后一篇将碑刻中的俗字字形与当时的正字比较,分析俗字的类型及六朝墓志中俗字构件的演变规律。两篇文章根据不同时代的材料归纳该时代的俗字类型,都是有意识地对俗字类型进行理性分析。

碑刻俗字的研究成果,可以与纸质、简帛等文献中的俗字研究成果相互补充,相互比勘,能够推动汉语俗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但这两类文章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有些疑难俗字的考释,探求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通常使用到的方法比较单一,理据性还不是很强;碑刻材料的流传无法和一般纸质文献比,可进行异文比勘的语料较少。另一方面,从文本整理中探求理性分析的尝试,通常难以跳脱出已有的俗字分类既定框架,都是在已有框架中填充俗字材料。这两类研究都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三、俗字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直以来,俗字的定义、俗字与正字、通字、异体字的关系都争议不断。张涌泉先生在《汉语俗字研究》中认为:“凡是区别于正字的异体字,都可以认为是俗字。俗字可以是简化字,也可以是繁化字,也可以是后起字,也可以是古体字。”并强调“正俗的界限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裘锡圭先生为此书所作的序中指出,书中对某些现象的归类或定名还有商榷的余地。比如将小篆阶段的古文、籀文都看做俗体,这把俗体的范围划得太寬了。可见到现在,关于俗字,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这类文章如井米兰《俗字之名义及其相关问题》、张燕《徐铉俗字标准问题》、屈探春《俗字字形描述方法研究》等。前两篇对正字和俗字的定义进行了讨论。点明俗字的概念是模糊的。井米兰以蔡忠霖先生的观点为基础,将俗字界定为“写法有别于官方制定之正字,乃经约定俗成而通行于当时社会,且易随时地不同而迁变之异体字”。这是当代研究者经过分析,对俗字界定提出的新看法。张燕根据徐铉本《说文解字》,探讨了徐铉认为的俗字标准。指出:徐铉以《说文》所收字为标准,认为《说文》字头中没有的字违背了正字的标准。并有意识地将“同字异形”和“同词异字”的现象与字的正俗区分开来。屈探春的《俗字字形描述方法研究》研究了俗字的信息化处理。俗字的信息化处理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机领域和文字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该文章以结构和部件为基本参数,运用R这一形式化表示方式,将末级部件用分析出的十七种结构关系联系起来,再通过不断递归,最终生成正字字形表达式。又在正、俗字讹变部件表的辅助下,把正字部件形体加编号,指代相应讹变部件,完成俗字字形的描写。它将这种方法用于《干禄字书》和《敦煌俗字典》中,将其中正字和俗字分别标注,最终得出了491个正字基本部件和766个俗字基本部件。为俗字的信息化处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四、俗字研究的展望

张涌泉在《汉语俗字研究》中提到对于俗字未来发展的四点展望:历代俗字的辑录、历代俗字的整理、俗字的辨析考证和俗字的理论探讨。这四点展望放在现在同样适用。

关于历代俗字的辑录。张涌泉希望形成专题性俗字典或者断代性俗字典。近十年来,并没有看到此类型的俗字典面世,更难以形成最终的汉语俗字字典,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为这一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关于历代字书的整理。目前已经出现了对于各类俗字书的整理研究,像《古俗字略》、《宋元以来俗字典》等,还有像其他字书、韵书中的俗字整理,虽还未形成完整的校笺类专书,但都可以为俗字书的研究添砖加瓦。

关于俗字的辨析考证。本应该是在前两条基础之上进行的微观研究,但这类研究实则是最多的,这类研究主要是对疑难俗字的考释和溯源。

关于俗字的理论探讨,张涌泉的《汉语俗字研究》就是对俗字的理论探讨,探讨俗字相关问题的文章都是理论探讨的尝试。可惜的是,这类理论性探讨的研究依然很少,很多只是就某一个小点浅尝辄止,而很少有系统性、条理性、科学性的专书出现。当下,研究者的理论性研究还处在照搬前人略做改动的阶段,或是照搬研究套路,填入新语料的过程。综上所述,可见,对于汉语俗字的未来,张涌泉先生的四点展望,依旧值得我们重视,做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夏敏.《康熙字典》俗字整理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陈瑞峰.《甘肃藏敦煌文献》俗字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4]骆宝萍.《红楼梦》俗字探研[D].杭州:浙江大学,2010.

[5]屈探春.俗字字形描述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6]邱亮,毛远明.六朝石刻俗字考释八则[J].中国语文,2016(5):595-600.

[7]井学法.汉碑俗字的类型及其成因探析[J].文化学刊,2010(2):82-84.

[8]魏平.六朝墓志俗字的构件变化简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29(6):155-160.

[9]井米兰.俗字之名义及其相关问题[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14(1):29-31.

[10]张燕.徐铉俗字标准问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5(03).

猜你喜欢
展望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