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调查分析

2018-09-20 10:49刘小娇刘洁洁杜冰
文教资料 2018年14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相关性

刘小娇 刘洁洁 杜冰

摘 要: 文化认同是指个人对某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本研究以文化认同研究为切入点,通过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参考受试者的考试成绩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考察江苏科技大学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对高校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综合探究,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改善对留学生汉语教学时中华文化导入的方式,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关键词: 外国留学生 汉语习得 文化认同 相关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同时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文化认同极大影响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对加强对外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国家形象和影响力,培养出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具有深远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文化认同研究为切入点,对高校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综合探究,希望研究成果能对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华文化导入、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等问题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日趋重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极为紧迫与重要。其中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作为提升软实力的一种途径,语言又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学习汉语即在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来华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文化认同感的提升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本研究旨在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阶段性的了解后,研究探讨他们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汉语学习的相关性。

一、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問卷调查、课堂互动、文献查阅等方式研究,以江苏科技大学各科系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就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汉语习得情况进行前后对比,进而进行研究。

首先,在江苏科技大学各科系(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电力学、经济学、环境化学等共20个科系)留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0名作抽样调查,为确保调查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我们进行了两次抽样调查,历时两个学期。

第一次调查在2017至2018学年第一学期,随机发放了总共100份调查问卷,对应其学期调查及期末成绩,回收整理后有效问卷为83份。

第二次调查在2017至2018学年第二学期,随机发放总共100份调查问卷(不与上次被调查人员重合),再次对应其学期调查及期末成绩,回收后整理出有效问卷75份。

在此过程中,由于该批留学生的汉语基础基本为零,我们将其初期学习成果大胆假设为0,再对照其期末成绩进行分析。

笔者参与受访留学生的课堂中,进行观察访谈,并结合其相应授课老师的总体评价进行综合分析。

二、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调查研究结果及启示

受访者国籍。由于本校留学生没有亚洲国家学生,因此本次调查受访者主要来自于美国、英国、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其主要来自于拉丁字母文化圈、阿拉伯字母文化圈、斯拉夫字母文化圈等。该群留学生中没有处于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反而绝大多数是处于与汉字文化圈相去甚远的其他文化圈的留学生,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受访者性别。第一次问卷调查中男性受访者(有效问卷)占53人,女性占30人,第二次问卷调查中男性受访者(有效问卷)占43人,女性占32人。

关于受访者年龄,第一次问卷调查中15岁—20岁的学生占30人,20岁—25岁的学生占44人,25岁—30岁的学生占9人。第二次问卷调查中,15岁—20岁的学生占24人,20岁—25岁的学生占47人,25岁—30岁的学生占4人。

参与两次调查的受访者情况为:男性多于女性;年龄普遍分布在15至25岁之间。

总的来说,本次受访者的汉语水平普遍偏低,甚至此前从未来过中国,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于间接性了解,如通过电视媒体、网络、报纸等。由于我校没有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学生,因此在该批受访对象中,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巴基斯坦学生是其中汉语水平最高的,也是对中国了解最多的。

文化认同包括物质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认同。本次问卷调查中的物质文化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中国饮食、瓷器、电影、音乐、服饰、中国古遗址(如兵马俑、长城)等。通过两次调查,我们发现留学生们对中国饮食中的中国茶认同感最高,或与源于其历史渊源长远。对长城、兵马俑等伟大古迹认同感较高对中国电影与音乐认同感度基本在3度左右。对中国服饰认同感较低,大部分留学生只了解中国服饰中的旗袍。本次问卷调查中的非物质文化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中国儒家思想、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医药等。通过两次调查,我们发现留学生们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的认同感更低,如中国儒家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为他们所熟知的几乎只有孔子,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大部分学生只了解中国农历新年,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年画、剪纸等更是感到陌生,但对中医药中的拔火罐、针灸等认同度稍高一些。

由于该调查是针对前后两个时期的调查,因此通过整理出的数据显示:后期认同感明显高于初期认同感。以对中国传统节日认同感为例:在第一次调查中,调查初期对“汉语学习过程中应该庆祝中国节日”非常认同的概率为23.4%,比较认同概率为26.6%。一般认同概率为41%,不太认同概率为7.3%,非常不认同概率为1.7%;调查后期时,非常认同的概率为39.1%,比较认同的概率为27%,一般认同的概率为29%,不太认同的概率为3.9%,非常不认同概率为1%;在第二次调查结果中,初期调查中,非常认同概率为30%,比较认同的概率为20.1%,一般认同概率为39%,不太认同为9%,非常不认同概率为1.9%;调查后期时,非常认同率为43%,比较认同率24.3%,一般认同率为22%,不太认同率为10%,非常不认同率为0.7%。

通过数据显示,调查后期与调查初期相比,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率有显著提高。其中,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影响:其中包括老师与同学的影响及老师授课内容的影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以及课堂上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包括前来听课学习的中国学生),留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会相应提高。

(2)生活影响:主要包括日常居住环境、生活娱乐方式、交流过程等。留学生来华学习,进入以中国人为主导的环境,需要被迫了解接收并习惯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对中国的了解加深,其之前对中华文化的误解与偏见也会随之消减。

(3)地域影响:在江苏科技大学留学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在参观过江南风俗文化,与江南地区居民深切接触过后,对该地区文化认同感自然而然会提高。同样的,居住学习于北京的留学生们同样会受地域的影响而对北京的文化产生认同感。

最重要的是与学生的融入意愿密切相关,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是有个体性和特殊性的。

(4)汉语学习:很明显,通过此次调查及其调查结果分析,以及笔者对来华留学生的日常观察与交流结果,都能得出一个结论:来华留学生会随着汉语学习的不断推进而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在受访留学生老师对其评价的分析中能够发现,随着汉语学习的不断推进,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不断上升,并且通过期末成绩分析能够看出,这种文化认同感的提高也促使其汉语学习成果的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关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一些典型问题,如留学生汉语水平不够,授课老师与留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对此我们与老师和留学生及另一些中国学生进行了沟通讨论。得出了以下建议:

(1)适当增添兴趣活动,如组织欣赏电影、音乐作品,参观传统手艺作坊、博物馆等。

(2)适当增添专业汉语课程,在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课程的授课。

(3)授课老师与留学生增进交流,对其在生活、学习上给予更多帮助,多开展英语角及汉语桥活动,让留学生尽快融入中国学生群体中。

四、结语

在当今国际大背景下,我们意识到了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联想到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文化认同感对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因此做出了本次关于“外国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对中華文化的认同感”课题的研究。此次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深入交流的形式对留学生前后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变化做出了分析,并得出了结论: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会随着汉语学习的不断推进而提升。此次研究存在着不足与缺陷,但同样希望对相关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丹洁,李晓.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综述[J].保山学院学报,2014(4).

[2]雪,Sang D.文化融入与中国留学生的适应[J].应用心理学,2003(9).

[3]任小华.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4]张瑞芳,杨伊生.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与HSK考试成绩的相关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与其汉语习得相关性研究——以江苏高校为例(2017SJB1098)、2016年江苏科技大学本科创新计划项目:高校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杜冰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相关性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