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构想与实践

2018-09-20 10:49陈民
文教资料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三步走发展战略工业化

陈民

摘 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历届党的领导人都提出各自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构想并进行相应的实践。

关键词: 现代化战略目标 工业化 “三步走”发展战略 小康社会 新蓝图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1]10-11。其实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历届党的领导人都提出各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构想并进行相应的实践。

一、“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变我国“一穷二白”面貌,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艰难探索,逐渐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基本构想:

(一)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1953年我国首先提出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的构想,随着认识的加深实现逐渐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2]1161964年我国正式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農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3]439

(二)“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3]470。

(三)提出“百年强国”构想。对于建设现代化所需的时间,毛泽东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好几百年。十六世纪不算,那还是在中世纪。从十七世纪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六十多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2]301

这一时期实践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1953年—1956年,实施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战略,完成以156个重点项目为主的工业建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但“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也孕育着“左”倾冒进思想,在经济上导致1958年~1960年的“大跃进”,使现代化的进程遭受重大挫折。从1964年以后实施“均衡布局发展战略”,重点推行“三线建设”,到1978年我国构建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在实践中由于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致“中国社会实际上从1958开始到1978年二十年时间内,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4]442。

二、从“温饱”向“小康”转变(1978—2000)

从1978年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结合改革开放实践形成完善现代化建设目标战略构想:

(一)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28。

(二)强调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动态的发展过程,把现代化内涵由“四化”扩展到“富强、民主、文明”新高度。“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6]372-373。并重新思考“四化”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因为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所以我们把本世纪末的GDP人均放在争取达到八百美元的水平上”[7]836-837。党的十二大将战略目标由“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用“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法代替“四化”的提法,使现代化的内涵更加完善科学。

(三)形成台阶式“三步走”发展战略。1980年邓小平把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分为两个十年,初步提出“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从1984年起他又进一步考虑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经济发展目标,最终形成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GDP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GDP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部署实现了短期、中期与长期目标的统一,以GDP作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尺度,把战略目标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连。

自1978年始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施轻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使二十世纪整个八十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取得年均15%的增速,到1987年已经提前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全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此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到1995年便提前完成“翻两番”的目标,2001年GDP较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基本实现由温饱向小康转变。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0—2017)

虽然二十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的,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使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现代化的内涵更加科学全面。由“三位一体”推进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571

(二)对“小康社会”的内涵描述更清晰。邓小平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5]161党的十六大报告阐述小康社会的内涵:“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8]543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规定要实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三)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了将第三步战略分解成便于落实的中短期目标,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首次具体描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此期间,我国继续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2001到2011年GDP实现年均10.6%的增速,尤其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使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1]3-5。人均GNP由近1000美元增至826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整体上实现“富起来”。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9-11。

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目标提出(2017—2050)

顺应新时代要求,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蓝图。

(一)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表述更加科学全面。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美丽”新要求。核心目标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点提前至2035年,提前1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内涵更加全面清晰明确:“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29

(二)制定新“两步走”战略,描绘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8-29。

(三)对“两个一百年”做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和系统设计。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28

现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目标实践才刚刚开始,而“从过去的实践、未来发展条件看,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可期。预计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21年—2025年期间超12000美元,GDP规模将在2030年—2035年期间超过美国:在悲观情形下,到2050年中国人均GDP大约为美国的31.2%,乐观情形下约为美国的41.6%”[9]34。目前的重点是首先全面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周恩来.周恩来文选(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周景彤,梁婧.从“三步走”到“两阶段”: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与未来[J].中国经济报告,2018(1).

猜你喜欢
三步走发展战略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