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

2018-09-20 10:49华阳
文教资料 2018年14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文化传承

华阳

摘 要: 坚持文化育人是教育文化本性的必然要求。将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传统艺术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应然回答,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中国传统艺术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通过“三轴联动式”传统艺术文化育人活动路径,从传统艺术涵养提升路径、学生特色艺术发展促进路径、身心健康滋养路径出发,三轴联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发挥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 传统艺术 高校文化育人 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艺术与高校育人工作的内涵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

要真正研究探讨中国传统艺术融入高校育人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中国传统艺术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淀,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不仅展现在艺术作品中,而且表现为艺术家的言论和主张,更蕴藏于深刻而广博的人文思想里。传统艺术绝不仅是满足于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和身体其他器官的感觉或感受,更可贵的是一代代艺术成就中富含着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给予人心灵安顿的养分。或者说,每一代艺术层积在特定的历史地层里,构成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也是我们今日继续丰富发展文化育人的资源。中国传统艺术总是与人文思想的发展相始终,这是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基本特点之一。历代艺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艺术创造与社会演进和哲学观念变化结合起来,以艺术作品为时代精神做了最好的呈现和声明。

中国传统艺术底蕴深厚,但是伴随历史的推移,不少中国传统艺术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因为自身原因,抑或是社会外部的诸多因素,传统艺术似乎与我们愈来愈远。而这种消逝在教育领域表现为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首要的则是育人工作的开展,而传统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与育人存在天然的密切关系。人文、艺术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符合人文、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

二、中国传统艺术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理解、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中实地践行,才能真正体现出路径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加纳罗与迈阿密大学教授特尔玛·阿特休勒合著的人文学通识读本:《艺术:让人成为人》中提出了“艺术让人成为人”的概念,在實践层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借美(艺术)育人,二是创美(艺术)育人。高校育人,实质上就是“借美育人”与“创美育人”的统一,即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强调情感德育与情感教学的渗透。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宗旨,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打造“三轴联动式”传统艺术文化育人活动路径(图1),即写、做、读、唱、行“五字诀”为形式的传统艺术涵养提升路径(轴一);练、展、比“三部曲”为形式的学生特色艺术发展促进路径(轴二);树、培、润、传“四重奏”为形式的身心健康滋养路径(轴三)。三轴联动,开拓传统艺术的文化育人工作新局面。

(一)传统艺术涵养提升路径

针对大学生群体,以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为指导思想,将传统艺术内涵注入各项学生活动,发起一系列旨在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和宣传的活动,通过写、做、读、唱、思、行“五字诀”,开辟传统艺术教育新路径,崇艺术之美,尚传统之魂。

1.写:组织开展书画家、师生书画笔会系列活动。

中国书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高校应该重视中国书画传统文化传承,设书法社,聘请校外书画大家作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讲学,举办书法知识普及、作品欣赏等活动。同时,学校每年可以经常性开展以笔会或文化沙龙形式为主的传统艺术教育,组织开展“书画笔会”、“书画交流笔会”等大型活动,以最直观的形式感染学生。在立足将传统艺术融入校园文化的同时,学校应注重培养师生的文化艺术自信,让师生自觉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中华艺术的主体。例如,春节前,学校可以组织书法家、剪纸艺术家们带着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为村民写春联、剪纸,带去红彤彤、乐融融的新年文化大餐。

2.做:组织开展传统手工艺大师校园行系列活动。

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产业。对此,学校可以开展传统手工艺大师校园行系列活动,邀请诸如烙铁画、剪纸、面塑、糖画、中国结等传统手工艺艺术门类的工艺大师来校献艺,吸引师生参与,与艺术家们互动交流,现场“拜师”学艺。通过一系列艺术家的现场展示,师生会被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深深吸引,因此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3.读:组织开展“展诵读魅力,向传统致敬”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展诵读魅力,向传统致敬”等教育活动。活动以师生和校外嘉宾演绎传统诗作的方式进行,还可以设置一些特殊环节,由师生朗诵校内名家原创的诗词,书法名家们则登台在诗词韵律中现场挥毫,展现深厚的书法造诣。同时,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帮助大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学校可以制定关于推进大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意见,将学生借阅图书情况、读书体会撰写及交流情况、参加阅读活动的情况,以一定比例计入“人文知识导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的学生平时成绩,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教育。

4.唱:组织开展戏曲名角进校园系列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京剧名角与青年学子畅谈京剧艺术,共同赏析国粹的魅力。在活动过程中,穿插现场观众的互动环节,学生谈自己对京剧的理解,聊京剧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唱”“念”“做”“打”的教、学互动环节中,学生可以上台跟老师学身段、学做派。以表演互动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课堂安排,注重课堂氛围建设和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普及,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与“文化”、“古典”与“现代”碰撞时的精妙火花。

5.行:组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特困儿童传统艺术体验系列活动。

学校有志愿服务类的社团,可以以此为基础,帮扶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特困儿童。志愿者们可以与农民工子女结对,和特教中心儿童、留守儿童结对,用自己的热情和知识为农民工子女、残障儿童、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和服务。志愿者们带着爱心走进“艺术”,把“艺术美”传递给孩子们、带进社会。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可以将传统艺术的普及和教育融入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帮扶中,开设“艺术小课堂”,带领孩子们学习唐诗宋词、观赏影视作品、品读文化作品,和孩子们一起写书法、做手工、绘画,在把“爱”和“美”的理念传递给孩子们的同时传授传统艺术知识,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学生特色艺术发展促进路径

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特色艺术发展”就是使学生以各自特点为基础,获得自己独特的技能和本领,也就是所谓的“特长”,从而具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资本与优势。通过“特色艺术发展”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综合实力,才能使学生各具特色,各有本领。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特色艺术发发展,奏好练、展、比“三部曲”,通过大学生社团建设,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和素质提升,使其成为促进学生特色艺术发展的重要活动路径。

1.练:指导学生社团点、面结合练技能。

学校将学生社团管理纳入学生工作管理的正常渠道,为艺术社团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支持;有计划地安排优秀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提高社团层次;对社团骨干进行培训,促进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学校可以利用每年九月新生季契机,开展社团招新联展活动,集中招纳新鲜血液;利用迎接“五四”青年节契机,将四月定为社团风采展示月,以此促进各个社团勤练技能,强化特长。除了在“面”上对社团统一要求外,学校还应该特别重视精品社团的打造和重点学生的培养,对他们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和帮扶。

2.展:多渠道、多方位帮助学生展艺术才能。

面向全校学生,搭建展示个人才艺的舞台,各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人都有机会登台展示。开展诸如校园书法节、艺术节、艺术展览等活动,集中展示学子积极上进、多才多艺的青春风采。除了为各社团提供风采展示的平台外,学校还积极寻求校外资源,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活动品牌,力求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3.比:依托社团,激励学生参加竞赛比才能。

一方面,学校大力扶持社团建设,组建专门的教师团队对其进行指导和辅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指导与传统艺术密切相关的项目。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举办相关艺术竞赛,并进行布置展览,增强学校的艺术氛围,让师生在感受竞赛魅力的同时体会到传统艺术的精髓。

(三)身心健康滋养路径

健康美好的身心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追求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上海大学校训使命愿景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育人的基础。通过演好树、培、润、传“四重奏”,崇健康之爱,尚德行之美,全方位增强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

1.树:以专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学校建立健全“以学习带动、以契机引动、以实践促动、以典型推动”的教育新机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团员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开展例如“歌颂祖国”为主题的纪念改革开放的艺术活动,以“勿忘国耻,青春同祭”为主题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艺术作品展览活动,以“传递文化薪火”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活动等,结合主题,通过传统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2.培:丰富课内外艺术课程,打造精品艺术殿堂。

一方面,丰富现有的课内外的艺术类课程,通过多样的授课形式增强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建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新的课程建设体系,实现教学途径、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使得中国传统艺术真正进课堂、进头脑。另一方面,用好“思政课堂”主渠道,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教育课程,展开针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专题课程,讲授传统艺术的历史与发展脉络,结合当下生活热点问题,吸引关注,引发思考,突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核心内容,践行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互补效应。

3.润:营造传统艺术氛围,改善文化育人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环境当属最为润物细无声的部分,也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的总和。通过将传统艺术资源融入校园环境建设,让广大师生置身于艺术精神、艺术氛围的熏陶之中耳濡目染,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趣味,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建设:高校博物馆场馆是对传统艺术的静态呈现,也是师生开展艺术研究、從事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同时对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内涵,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强调文化育人是大学博物馆的内在品格,因为它天然承载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育”作为手段,“化”作为目的,都是大学博物馆文化育人的本质使然,是大学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延伸和辐射的必然要求。大学博物馆要真正做到以藏品为源头、以受众为根本、以服务为内核、以活动为承载、以媒介为拓展。大学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凝练文化特质,通过举办高水平展览实现文化之“育”人,举办灵活多样的主题展览,向受众传播广博的艺术、历史、科技、人文知识。第二,组织文化活动,通过建设多样活动平台实现文化之“育”人,大学博物馆要建设成为大学文化传播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第三,鼓励文化参与,通过亲身融入志愿者实践实现文化之“育”人。将展览布展、引导讲解等服务与勤工助学育人模式有机结合,实现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的双向互动和实践育人。

打造艺术校园景观:注重寓艺术资源于绿化工作中,精心打造凸显“爱与美”特质的校区,积极传承和创新蕴含传统艺术特色的文化,建设蕴含“爱与美”文化神韵的各种物态形象,把“爱与美”的思想体现在诗意盎然的校园环境中,使校园人文景观成为立德树人的鲜活载体,并在校区建设中全方位融入“爱”“美”元素,体现出“宜人”特质。

4.传:将传统艺术资源融入传播媒体。

校园传播媒体是大学文化、办学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传统艺术资源融入传播媒体,打造立体校园传播途径,放大文化育人功能,能夠更好地传播先进的价值理念,促进大学精神的确立,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新时期高校校园传播媒体日渐丰富,形式多样,影响越来越大。如:(1)校报学报内刊等开设艺术专栏,校报学报内刊是高校最为传统的传播媒体,也是发行量大、在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媒介。各高校立足传统艺术精神、文化资源,或通过创办辑刊或刊物,或在学校学报社会科版中开辟传统艺术专栏,或创办学校艺术校报及院报、社团刊物等研究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精神和文化资源,营造艺术育人、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2)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橱窗等传播传统艺术,在校园广播电台开辟艺术之声等节目,播放艺术故事、传统艺术介绍等,搭建师生艺术教育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3)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传承传统艺术,高校积极打造经典艺术教育网、“经典艺术大讲堂”课程网站等信息教育平台,营造浓厚的经典艺术自主学习氛围。

三、结语

坚持文化育人,是教育文化本性的必然要求。将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传统艺术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通过“三轴联动式”传统艺术文化育人活动路径,从传统艺术涵养提升路径、学生特色艺术发展促进路径、身心健康滋养路径出发,三轴联动,娱乐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性情、潜移学生品性、培养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灵魂,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发挥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育人作用,开拓传统艺术文化育人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清一.大学文化的四维向度及其育人功能实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董云川,周宏.大学的文化使命——文化育人的彷徨与生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琳媛.解密高校博物馆——全国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发展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4]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理查德·加纳罗.艺术: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蔡劲松,主编.大学博物馆的当代转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