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工匠精神”教育,探寻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018-09-20 10:49杨洁潘俊峰
文教资料 2018年1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匠精神

杨洁 潘俊峰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创造、追求卓越技艺的奉献精神。随着社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逐渐成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关注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与职业素质、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诠释“工匠精神”的背景与内涵,以满足时代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总体需求为主旨,探讨在现有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工匠精神”

近年来,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日益增加。今天的艺术设计工作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满足高标准的施工工艺流程。“工匠精神”的传承核心在于传统手工艺所体现的专注精神与精益求精的传统造物美德。“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创造、追求卓越技艺的奉献精神。随着社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工匠精神”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然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重设计、轻工艺的现象,制作过程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的传承。因此,在当下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与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逐渐成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傳承,关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与职业素质、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诠释“工匠精神”的背景与内涵,以满足时代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总体需求为主旨,探讨了在现有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的重要性。

1.“工匠精神”的背景与内涵

1.1国内的“工匠精神”。我国具有优秀的传统造物文化发展基础,工匠文化的历史悠久,传承众多。在《庄子》中就曾记载:“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1]古人梓庆在削刻木头做鐻时,能够摒弃一切外界的干扰,选择外形体态与鐻最相合的木材,将木工的纯真本性与天然的木料结合,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不断琢磨,不断修改,最终通过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终于制成了巧夺天工“见者惊犹鬼神”的器物。这种类似今天艺术设计中的调研、研究、反复修改的过程,正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

1.2国外的“工匠精神”。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匠人,有着高超的技艺与追求极致的敬业精神,做到与作品荣辱与共。匠人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在市面上流通,将会被看作奇耻大辱。正是由于日本匠人的这种强烈的自尊心与敬业精神,才会让日本的设计能够获得世界的认同。久而久之,这种“匠人”文化中的认真的态度与敬业精神熏陶着每一个日本人,并逐渐发扬光大,形成了小巧精致的日本设计文化。

除了日本之外,在欧洲同样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瑞士的钟表闻名全球,使瑞士成为著名的钟表之都,这正是由于制表匠人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所造成的。他们对产品的用心严谨到每一道工序,甚至是每个零件,每块手表都做到追求完美,通过精心打磨与雕刻才会投入市场。这种一丝不苟、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理念贯穿于瑞士制表匠人工作的始终。

1.3“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美国社会学家桑内特曾说:“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产生的极大欲望。”[2]中国学者王永认为工匠精神实质上是兢兢业业、千锤百炼,不务空名的专营业务,而非急功近利的浮做。虽然一般人看来,所谓的工匠之作就是用传统的手工技艺进行固执而缓慢的劳作。然而,这种固执正隐含着匠人的专注、耐心与严谨的品质及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是匠人的职业操守,“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就在于匠人的专注精神与尽善尽美的造物品质[3]。传统手工艺匠人正是凭借着高超的技艺与工匠精神的传承,在当今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新时代仍能立足。这正是国内的设计师及大多数高职艺术设计人才所欠缺的品质,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在设计界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导致一些设计师在制作时投机取巧,缺乏耐心与专注的品质,不能将功夫下到每一处细节,不能确保每一个部件的质量,检验标准降低,使得我国目前的工业产品质量与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契合。

2.在高职艺术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设计专业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不仅是工匠高超的技能水平的体现,更是思维创造力和精益求精价值观的体现。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理念中,需要在强调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融入“工匠精神”中对创造力及对待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的追求。其次,当前我国距离创造大国还很遥远,国内大多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将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修养有所忽视,这种拥有执着与追求完美精神的充满责任感的“工匠精神”正是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所欠缺的,这种“工匠精神”对于我国转向创造大国十分重要[4]。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职业责任心与职业创新精神意义重大。

除此之外,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色与独特的魅力,因此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其他专业的模式不尽相同。现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迅速、快速甚至是快餐式地掌握一门专业操作技能,但是专业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通过长久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其结果是违背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导致一些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掌握好专业技能,反而缺乏足够的耐心,不能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掌握、去熟练甚至尝试创造专业技能的应用。因此,应将“工匠精神”中严谨细致的作风及不断尝试的勇气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中[5]。

3.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传承

3.1加强实践模块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意识。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互联网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高职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多只注重设计的形式,忽视实际执行中需要关注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该加强实践模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要让学生参与实践,了解整个工作的流程,在教学过程中与所学专业的职业场景相联系,切实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形成正确的工作价值取向。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方向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参与同一个项目。并且整个项目按照公司项目管理的标准流程严格执行,使得学生参与设计准备、市场调研、设计定位、创意草图、产品设计效果图、结构设计、样机模型制作到最终设计完成的每一个流程中。每个工作流程环环相扣,在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及对细节的关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精神与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职业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内化“工匠精神”的内涵。

3.2深化现代教学方式传承“工匠精神”。

传统工匠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学徒制。师傅手把手地带徒弟,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师傅不仅充当授予者的角色,而且是传统技艺与职业操守的传承者,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这种模式在今天似乎不再适用。现代教学方式几乎都存在批量制造的弊端。今天,强调“工匠精神”的教学需从传统中求创新,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并能适应现代教学。尤其在高职教学中“工匠精神”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行,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与自主性,能够更快投入艺术设计的本职工作中。在此基础上深化现代教学方式,选择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专业的设计与制作过程,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身上汲取经验。除此之外,校企合作还可以让学生在第一线的职业场景中掌握专业技能。例如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方向的教学中,学生的调研与设计的过程,如果都有教师的直接指导、参与、督促,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动手学习带来的快乐,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自信心,加速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并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

3.3建设校园文化,宣传“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包含了社会性的职业操守与责任态度。“工匠精神”的传承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及国家经济体系的转变,关系到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素养的提高与职业发展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学生个人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的提高。因此,高职艺术设计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工匠精神”,学习、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学校应该广泛宣传“工匠精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创办手工艺制作的社团,举办工艺设计大赛,倡导学生不断实践等,激发学生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的欲望,或者利用榜样示范的力量,邀请校内外先进人物、模范代表及成功人士開展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实践、多反思,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通过类似校园文化的展开,可以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快地融入职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开拓进取、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4.结语

“工匠精神”在我国的传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工匠精神”不但是技能与技艺的重要承载,而且是中华5000年工匠文化的传承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追随渐渐衰退。尽管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浮躁。这些浮躁的情绪使得一些人很难坚守一件自己真心热爱的工作,潜心于某一专业技能,默默耕耘,不断的探索研究,不求名、不求利地执着于热爱坚守的事业。党中央在近几年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就意味着对“工匠精神”的追索,再次成为社会主流声音。面对这些重大的发展决策,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与发展特点,加强对艺术设计人才传承“工匠精神”素质的培养,以期培养出更多具有敬业精神、具有“工匠精神”职业操守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为我国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晋]郭象,注.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薛广禄.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26(02):61-64.

[3]张丹丹.工匠精神与高职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21):145.

[3]谢志贤.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7(19):150-151.

[5]刘小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艺术教育,2018(01):163-16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工匠精神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