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9-20 10:49赵美雅
文教资料 2018年14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生源师资队伍

赵美雅

摘 要: 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现状,分析培养过程在生源、师资、教学内容方法、校企合作和保障体系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卓越计划 生源 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实施年限为十年,至今只剩五分之一的时间,高校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总结过去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该计划的继续推进和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卓越计划”实施现状

1.生源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本专业从2011级-2015级学生已选拔培养五届“卓越计划”学生,培养人数从2011级的40人到目前的十人以内,数量显著减少。2011级卓越班学生绩点在4.0以上的学生占22%,而2015级所有学生均在4.0以下,且50%的学生曾挂科。选拔入“卓越计划”的学生在学习成绩、计算机能力、学习热情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专业入选“卓越计划”的学生数量减少同时整体质量水平降低。一定的生源数量和质量是培养一流卓越工程师的基础,学校要重视生源数量和质量问题。

2.师资队伍与培养有待强化

“卓越计划”班校内师资配备与普通班级师资配备相同,本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3%,正副高教师占62%,教师学历普遍较高但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大部分教师都是“高校-高校”模式,只有极少数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这些专任教师主要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传授理论知识,很难把企业实际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卓越计划”班校外教师以企业工作人员为主,他们长期在企业工作,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因为不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了解及教授水平都无法达到校内专任教师的水平。

高校要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较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3.校企合作有待深入

校企合作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企业对联合培养积极性不高。“卓越计划”企业实习与一般的学生实习不同,“卓越计划”需要对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在“双导师制”下学生在企业完成综合项目和毕业设计要求企业导师具有一定的资质要求,这些要求对以追求效率优先的企业而言可以说是“麻烦”。因此,一些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一些校企合作不深入。本专业已选取五家有长期合作基础的大型企业作为“卓越计划”试点的联合培养企业,但是合作培养无法深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一些企业对“卓越计划”实习生的招聘没有优惠政策,“卓越计划”学生因综合素质不同无法集中性地进入几个企业进行系统培养。第二,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一些企业仅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企业导师,并不实际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等工作。第三,一些高校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与企业实际工作不十分一致,一些高校对企业无法为企业提供较多的技术支持,在“双导师制”下高校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时校内导师参与指导程度只能停留在论文格式和材料要求上,一些高校对企业导师甚少提供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培训。

4.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待调整

校内实践课程和企业实习都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卓越计划”培养高度重视企业实习,却轻视弱化校内实践教学,对校内实践等同于普通班级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没有联系工程实践,脱离企业实际,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部分教师使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缺少互动交流,将大量理论知识被动地灌输给学生,而不顾学生的主动吸收及消化能力。

5.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本专业为推动“卓越计划”顺利进行,经过多批卓越学生的培养已建立一套基本的保障体系,但是仍存在一些需补充和完善的地方。

第一,组织管理保障有待完善。校院两级已设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但一些校企合作缺少专人负责与企业沟通交流,目前校企合作多建立在科研、校友等关系上,没有制定相关具体政策制度来保障,需要处理的事务较多,这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关系脆弱不对等问题。因此,急需建立相关政策制度同时设立专口机构或负责人负责校企合作的事务。

第二,学生就业保障有待完善。本专业“卓越计划”学生培养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前三年以高校培养为主,第四年以企业培养为主。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综合实践,参与项目研发,完成毕业设计,由于“卓越计划”实习时间的要求,学生在该企业需实习一年,没有时间再参加其他有意向企业的招聘、面试和实习,留在现“卓越计划”实习企业的机会也不确定,有考研意向的学生难以复习,再加上“卓越计划”附加的相关毕业要求,反而让学生觉得参与“卓越计划”失去更多的自由和便利,参与积极性降低。

二、改进“卓越计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1.建立规范的生源选拔机制

首先,加强宣传工作。高校要尽早向学生宣传“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如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可向新生和家长发放相关宣传资料,让他们提早了解“卓越计划”相关政策,有助于家长后期为学生做好选择把关工作。在新生导论课中可邀请优秀“卓越计划”学长做积极正面的宣传,安排相关专家讲座深入讲解“卓越计划”选拔办法,优惠政策,培养方案与目标及重要意义等内容,同时安排学生参观合作企业,以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企业氛围,充分了解“卓越计划”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帮助,鼓励更多学生参与选拔队伍。这样就扩大了选拔基数,更多优质学生参与“卓越计划”,提高整体生源水平。

其次,严格生源选拔办法。生源选拔工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启“卓越计划”的第一步。选拔工作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坚持结合自愿申请和择优选拔,选出适合参与“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选拔可分为初选和面试:初试阶段,高校根据报名学生的智育成绩、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科研竞赛、学生干部等情况,按一定权重比例計算出综合分确定进入面试名单;面试阶段,面试专家小组除了在校学科专家外,还可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参与面试,企业面向工程实际更了解工程技术人才所需特质,一般同等条件下会更倾向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拔全程必须公开透明,选拔过程公平公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质卓越工程师的基本条件。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能力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设校内专职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建设重点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经历。根本措施是引进和录用“学术+实践”型教师,优先聘任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其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着重培养青年教师工程能力。院校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开设工程能力培养课程,建立选派教师到优质企业中挂职或顶岗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際的工程项目即横向项目。同时改革教师的评聘考核制度,将教师在企业重大工程与技改项目、专利、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度作为评聘考核主要指标。

第二,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组成一支长期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参与高校教学工作,制订“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强化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3.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首先要提高企业积极性。政府要紧抓企业需求,出台无息贷款、减税免税、科研技术支持等优惠政策,让企业看到“有利可图”,积极主动参与进合作。高校应尽可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利用现有资源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企业工程师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深造培训,提升企业对高校资源的依赖程度,改变“高校一头热”的困境,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其次,多形式开展校企合作。传统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企业只是提供简单的指导。在“卓越计划”下,高校和企业必须拓展合作形式,在培养各环节进行合作,包括共同制定校内和企业培养方案和目标,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内容,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4.完善保障体系

“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加强组织保障,高校需要设立专门组织部门,配备校内领导、专业教师、具有丰富教育经验和社会资源的专家等,负责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制订培养计划,与企业沟通,处理校企合作中的各项工作。同时加强学生相关权益保障,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采取签订实习协议,购买实习保险,给予贫困生经济补助等措施,确实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安全上的保障。同时高校要与合作企业协商在招聘时优先录用“卓越计划”实习学生,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向其他企业推荐学生,对于选择考研的同学,也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升学保障。

“卓越计划”现阶段培养仍面临一些问题,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对培养过程中各环节进行持续改进才能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邵一江,孙芹英.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以合肥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7):13-1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0.

[3]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11.

[4]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24.

[5]丁昕.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有效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教课题阶段性成果(YB201652)。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生源师资队伍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