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8-09-20 10:49朱雯琪
文教资料 2018年14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交网络对策

朱雯琪

摘 要: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社交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具备高效、快捷、交互性强等特点,并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人际交往途径。但同时,社交网络的使用可能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本文阐述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问题,并对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高效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社交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 影响 对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其中20岁—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到30.0%。由此可见,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此外,功能日益完善的各类社交网络,正逐渐成为连接一切的生态平台,显著地影响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来源及交友方式。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ites, SNS)作为一项以网络为基础开展的服务,允许个体在系统内创建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档案,并罗列出与其有关的其他用户。基于此功能,个体可以浏览自己与其他相关用户的界面及链接。社交网络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沟通方式、开放快捷的联络手段及丰富的信息含量等突出优势,受到大学生用户的推崇,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具有心理波动较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特点,在社交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容易滋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由于社交网络宣扬以展示真实自我为原则,建议用户遵循本人的意愿构建社交网络形象。

他人可以通过签名、照片、状态、日志等构成的网络形象,形成对用户本人的大致了解。基于此,大学生能够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更新签名,表达意愿,并且大多来自源于自己真实的生活。他们可以通过这类互动平台,了解同伴的生活状态,获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能够通过社会比较的方式不断更新对自己的认识,获得自我提升。

这种互动会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社交网络具备一定的隐匿性,致使个体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比如为了获得更高的点击量而过于美化自我形象,格外看重或错误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都可能使大学生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失去基本判断,导致自尊降低等消极后果。

2.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影响。

社交网络拓宽了个体的人际交往渠道,将线上与线下进行联通,创造了更多与同伴倾诉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抒发不良情绪和抒发内心的压力,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他们通过发布个性签名、空间日志、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生活,分享自己的想法,由此得到的關注或引起的共鸣可以带来正面的情感体验。

然而,在社交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会因认知偏差等问题给个体带来负面的情绪体验。有研究表明,用户在浏览他人信息时,容易滋生嫉妒的情绪。其原因在于,个体具有印象管理的内部动机,大多会在社交网络上展现自己积极的一面,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实的信息。对于浏览者而言,会认为同伴的生活是美好的,引发嫉妒的心理。

3.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交网络会影响用户的交往需要、交往方式、交往进程和最后的效果。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动机,但常会缺少合适的时机或恰当的方式,社交网络的出现就为现实交友出现困惑的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此外,社交网络不同于早期匿名交友的网络平台,虽然建立在虚拟的网络中,但它更加关注用户真实的交友环境,帮助用户加固和维系社会关系,特别是与亲人和好友的联系。有研究表明,通过社交网络与家人或朋友进行沟通,有助于缓解个体的抑郁情绪,获得较强的心理支持感。

伴随社交网络的使用而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若个体在现实的交往圈外大量地使用社交网络,可能会对已有的亲密关系造成损害,导致孤独感的产生。此外,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为线上的人际关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使得部分大学生用户过于沉浸在虚拟社会中,反而弱化了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甚至会加重个体的人际交往障碍。

二、如何应对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交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要合理利用这一工具,尽量发挥其积极功能,需要大学生本人、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自律精神,规范自身行为。

大学生应通过社交网络良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对各类相关平台呈现的信息,要学会进行甄别的选择,汲取有益资源,这也是个体自我修养的一种展现。这就要求大学生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培养道德文化修养。一是要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不发表或传播违反社会准则或有损社会和谐的言论、图片等信息;二是要自觉远离社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抵制网络暴力,学会自我约束,实现网络自律;三是要正确认识线上与线下人际交往的关系,学会理性看待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学会处理网络社交上出现的问题,不要因为过于依赖网络社交而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

2.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方便快捷地汲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可以通过创建QQ、微信和微博公众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在社交网络中有了高校的参与,不仅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还使得这些公众号具备了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公众号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于自身心理状态的觉察能力,也了解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内在机制,从而学会应对的基本策略。

此外,由于大学生处于心理相对敏感的时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求助。社交网络在此时就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通过网络,他们可以与咨询师或心理志愿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有需要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寻求援助,避免延误最佳的咨询时机,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样社交网络不再仅仅只是线上交友平台,还能够充当网络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当然,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离不开学生工作者的努力。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交网络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展开线上交流,掌握学生的知、情、意三方面的动向,并给予适时引导,对于一些偏激或错误的思想,要及时发现和纠正。此外,还要和线下的团体辅导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人家关系网。最后,要将这些资料及时整合,建立档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3.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虽然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学校,但家庭必要的引导和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若父母处于不管不顾的状态,则单靠学校和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对子女的网络社交活动给予充分的关注,时刻注意孩子在行为和心理上的变化。对于孩子出现的不恰当举动,要及时给予干预,以恰当的方式予以指导。此外,社会组织也应该肩负起应尽的责任,促进社交网络的良性发展,形成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学生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参与这些社会组织,认识更多具有相同志趣的伙伴,也有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现阶段,各类社交网站在注册时都需要填写一些个人信息,这就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大学生的危机防范意识较差,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泄露一些关键信息,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一旦受骗,就会对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这都为法律对于社交网络的管理和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对应的管理规定,对社交网络的管理进行严格监管,明确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用户隐私,限制不良信息的发布和散播,净化社交网络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Boyd D. M., Ellison N. B.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10, 13(1):210-230.

[2]Mehdizadeh S. Self-presentation 2.0: Narcissism and self-esteem on Facebook[J].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0, 13(4):357-364.

[3]Park S., Sang W. L., Kwak J., et al. Activities on Facebook Reveal the Depressive State of Users[J].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13, 15(10):e217.

[4]Sowislo J. F., Orth U.. Does low self-esteem 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3, 139(1):213-240.

[5]李宗州,韓彤彤.论校园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1-13.

[6]刘艳艳.大学生网络社交问题原因探究[J].时代教育,2013(20):3-4.

[7]卢静涵.社交网络对青少年认知和人际交往的影响[J].学习月刊,2012(14):21-22.

[8]沈晓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3(6):115-116.

基金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8rwyb11)。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交网络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