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浅析

2018-09-20 10:49何煦
文教资料 2018年14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对策思考

何煦

摘 要: 由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认知存在某些偏差、社会适应能力比较低等原因,加之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凸显。本文试简要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常见情形和原因,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直面和解决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更好地投入工作岗位,更快速地适应社会环境。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心理 对策思考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究竟什么是就业心理的范畴?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在2004年编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这样描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黄希庭教授从求职层面的心理现象方面对就业心理概念进行界定。笔者想分析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不是一个瞬时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衔接的过程,包含大学生整个校园的学习和生活环节的心理过程,延续到大学毕业时就业阶段,是面临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所有心理活动的概况。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

困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如下:

(一)缺乏自信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畏惧与人沟通,阻绝和外界的交流。由于家庭原因、学业情况、学生干部任职经历等,导致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认同感较低,表现为缺乏自信,自卑心作祟,害怕与别人的竞争和比较,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人。

(二)盲目从众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对自身深层次的探索与发现,对自身专业素养、知识架构、社会交际能力、个人特色及人职匹配等把握不住,判断混乱。在复杂的环境中,一些大学生容易受同伴群体的影响,认为“别人觉得好的一定适合自己”,出现盲目从众和跟风的情况。

(三)失望抑郁心理

就业过程中的碰壁会使一些大学生失望、无助,置身于失利的阴影中,看不到前路的光明。

(四)自视过高心理

“90后”大学毕业生是幸福的,教育资源丰富、获取便利,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这些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石。所以社会给他们冠以“成功”的高帽,让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身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地看待现实环境和自身条件,认定自己一定会成为时代的宠儿,却被这个时代无情淹没。

(五)逃避心理

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担心身份角色的转变,惧怕适应新环境,缺乏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现实问题与困难存在逃避心理。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就业环境和其带来的就业压力,主要包含市场、高校、政府三个维度的内容。

1.市场供需不平衡: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现实是进入高校的门槛在降低,高校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悉2018年是近八年以来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年份。与此同时,低门槛的进入伴随的却是高准入的市场形势。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求高学历、高能力、归属感强等硬指标,另一方面存在相貌、性别、工作经验等附加条件的限制,就业市场呈现供小于求的态势。

2.高校指导不及时:虽然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从大一开始持续到大三,但由于我国接受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起步较晚,师资配比不够,课程内容设计和服务型不强,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

3.有关制度不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市场带来不少良机,但就业市场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国家宏观调控对于就业市场的监管尚未完善,配套的就业政策法规和措施未全面实施。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父母给予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就业择业有深远的影响。父母或家庭中亲属所进入的行业领域、所从事的职业,一般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首要选择,择业并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是家族的传统和父母的安排,导致大学毕业生缺乏自我意识,依赖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关系,无视自身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同时一些家庭的“好工作就是高收入、时间自由、休假多、工作轻松”的认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些学生的择业意识,不利于就业。我们会发现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社会关系和社交能力、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重视及家庭环境和成长氛围,都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时起着关键作用的因素。

(三)个人因素

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责任主体,在就业心理问题的归因上个人因素占主导地位,就业时的认识或者观念出现偏差,会给其就业带来阻力,进而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1.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中通常是父母、祖父母一起关爱照顾,被视为“心头肉”。加上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学习上听话于老师,家庭中依赖于父母,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无形之中使得一些学生心理上存在很大的依赖与盲目。当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因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无法面对。

2.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当大学毕业生准备踏入社会时,他们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书本和现实社会存在脱节,缺乏社会阅历,进入社会发现书本上的知识用不上或者用不好。更有学生满怀期待,毕业时憧憬未来的美好,结果不能实现,未能及时调整和宣泄,导致就业的困惑。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多年的校园生活自己什么也没有学会,综合素质差,自卑心强烈,害怕与人竞争,让大好的机会白白流失。

3.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大学生的课堂不仅仅在教室更在社会中,以往封闭式学习方式使得不少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无法准确掌握社会需求。只有进入社会,才能全面了解社会现实,校园的安逸生活导致大学毕业生适应能力较弱,无法面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产生消极退缩的情绪。

四、思考与对策研究

我们发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实力繁荣富强,科技创新不断变革,导致就业形势不断恶化,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表现出各式各样、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成为他们成功求职路上的绊脚石,阻碍他们正确职业观的建立。

综合上述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笔者认為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心理的问题,首要任务是从自身出发,端正认识,敢于面对现实,对自身条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知己知彼,进退有余。其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市场所需和自己所爱,准确进行职业的定位,不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境。最后注意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完善自身的人格和情感,对自身进行正向赋能的强化,适时地调整心理压力,有效地进行心理暗示,避免因就业压力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只要积极正视、勇敢面对、采取行动,定能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走向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晶.大学毕业生就业也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巧[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胡环宇.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刘甜甜.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4]张丽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5]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121.

[6]庄敏,姜锋.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4):60-61.

[7]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479-481.

[8]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96.

[9]田中良.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常见心理误区、问题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42-43.

[10]韩宜中.谈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就业[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5).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对策思考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中高职联合办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