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研究

2018-09-21 11:12刘子辉陈祖琴陈强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科馆员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

刘子辉 陈祖琴 陈强

摘 要 目前,图书馆学科馆员建设正遭遇人力资源、文献资源、管理体制等问题,使很多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建设停滞不前。论文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共建是以学科优势为组织核心,使各高校可以快速的开展各个学科领域的学科服务,以节省大量人力资源,促使学科馆员发挥更大的服务效能,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 学科优势度 学科馆员 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 G252.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6.008

0 引言

学科馆员最初诞生于美国,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推出“跟踪”服务,由于这样的服务模式适应了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发展趋势而得到迅速发展,之后美国、加拿大以及西欧的部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推出了相应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在推动图书馆的科研服务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受到大家的欢迎,国内的很多图书馆也都对学科服务建设进行了尝试。从1998年引进学科服务到今天,国内对学科服务的研究已有近20年,研究热度有增无减。本文分别用题名=“学科馆员”和“学科服务”在CNKI中检索,时间限定在“1996-2015”,检索结果与年度论文分布如表1所示。从1996年只有2篇论文到2015年的332篇论文,有关学科馆员的研究热度并没有随时间的流失而减退,而是逐年增温,论文发表总量达到3072篇,凸显了学科馆员对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满足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的价值,也表明学科馆员在具体实践中并不顺利。

1 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

相比较理论研究的热度,图书馆在推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困难重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建设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了用户的好评,也支撑了图书馆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图书馆和这些国家相比,虽然硬件资源并不落后,甚至硬件条件还要更好,但是在人力资源、文献资源保障、管理方面却远远落后。

1.1 人力资源匮乏

人力资源是支撑学科服务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推进学科化服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图书馆需要一支能够适应学科服务发展要求的,反应敏锐、综合能力强、学科背景交叉、高学历、高职称的学科馆员队伍,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除了部分高校拥有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之外,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遇到的难题都是人力资源匮乏,无法开展学科服务。学科服务人力资源的匮乏主要体现为三点。

(1) 高学历人员比例偏低。截至2014年,国内644所高校图书馆,馆均拥有博士为0.93人,硕士9.93人 [1]。可以看出近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和开展学科服务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2) 复合人才匮乏。由于学科馆员要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所以学科馆员必须具备某学科领域的学术背景,而目前大多数馆员知识结构单一,无法胜任学科馆员岗位。

(3) 高端人才分布不均匀。2014年,国内644所高校图书馆馆均拥有博士0.93人,其中66.4%的高校图书馆没有博士馆员,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拥有17个博士馆员,北京大学图书馆拥有14个博士馆员,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13个博士馆员[1] 。据统计,仅西南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这七所重点大学图书馆所拥有的博士数就占全国高校图书馆博士总数的18%[2-3]。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讲,只有少数图书馆有能力开展深层次的学科服务,而大多数图书馆只能开展浅层次的学科服务。

1.2 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

文献信息资源是支撑学科服务发展的重要基石,没有文献资源的支撑,学科服务的开展将无从谈起,而目前的现状却是,文献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馆与馆之间差距非常大。据统计,2014年,在548所高校图书馆中,电子文献资源总采购经费为13.1亿元,有31所高校图书馆的采购经费达到千万级别,而平均值约为 239万元,达到平均值的只有154所高校图书馆;中位值约为 86.0万元,即有274所高校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经费在86万元以下。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经费最多,高达2600万元,等于排名靠后的166所高校图书館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经费的总和[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之间文献资源建设存在巨大差距。那些文献资源匮乏的高校图书馆是无法开展学科服务的,或者说无法顺利开展。

1.3 管理机制不健全

学科馆员是兼具图书情报专业背景与其它某种学科背景,为用户提供深层次、针对性信息服务的人才,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学科馆员是某个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或者专家学者。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学科服务时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过全而忽视了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服务能力等现实情况,没有认真考虑学科馆员的评价、培训、激励机制,从而造成学科服务停止不前。对学科馆员的管理只有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才能促使其有效开展学科服务,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

(1) 组织结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都是由馆内不同部门的人员兼职组成,学科馆员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科服务之中,同时由于人员的分散,给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带来障碍。这种工作模式就要求设计针对学科馆员的组织结构。

(2) 评价机制。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用来评价学科馆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于激发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服务的规范性具有重要作用。

(3) 培训机制。通过评价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馆员的服务不足之处,进而通过培训、进修针对性提升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

(4) 激励机制。对学科馆员的服务质量采取不同级别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促使学科馆员不断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向更高层级的服务目标努力[4]。

2 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共建思想

目前,在开展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中,很多图书馆只是开展了针对重点学科的学科服务工作,而大多数学科并不能享受到深入的学科服务。单独的图书馆要面向众多院系,为众多学科提供学科服务,即使是人力资源和文献资源都非常丰富的高校图书馆,仍会感觉到人力资源紧张和文献资源的匮乏。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推动学科服务的发展,图情界有识之士想到了共建共享的策略,开展了基于图书馆联盟实现图书馆人力资源和文献资源共享的探索,从而实现推动学科服务发展的目的。

针对高校自己的强势学科和专业,各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校强势学科都会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其学科服务成效。基于此,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全国或某区域高校专业的优势度进行排名,让某专业排名靠前的几所院校负责组织该领域的其它高校开展专业的学科服务,从而实现该领域人力资源的分工合作与共享。笔者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发布的2015年学科排名为参考,在表2中列出了医学、社会科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前三位大学的排名信息,这些学科在所在的高校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应地,该校图书馆都会在该领域配置丰富的人力和文献资源,支撑该领域的学科发展。那么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人力与文献资源的优势,构建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某学科领域的排名前几名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合作,形成一个组织核心(某学科组织核心)和学科服务平台,组织协调该领域的其它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互相学习,从而提升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同时该领域的学科馆员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平台面向所有参与平台建设的高校提供学科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的学科服务体系,从而避免人力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体系有如下优点:(1) 各校可以快速开展多个领域的学科服务,解决了高校学科馆员与文献资源匮乏的问题,即各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可以将精力放在本校的重点学科服务上,而非重点学科也可以通过服务平台享受到专业的学科服务。如此,高校图书馆不用针对每个专业领域都设置一个学科馆员,还能解决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节省大量的人力資源。(2) 促进各个高校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各馆人力资源。整合后的服务体系,其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某所高校,而是多所高校,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及充分利用。(3) 学科馆员可以通过平台发挥服务效能,获取更多的社会认同及物质奖励,实现自身更大的社会价值。(4) 有助于形成某学科的服务团队,从而实现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学科服务水平。

3 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建设策略

3.1 构建学科服务网络平台

很多图书馆已经搭建了基于本馆的学科服务网络平台,例如武汉大学搭建的基于LibGuides的学科服务平台和基于纬度信息管理平台的学科服务平台。考虑到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建设涉及的高校数量众多,高校之间距离较远,所以搭建的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平台必须是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必须借助于网络服务平台进行,以此克服物理距离障碍。

在该平台中,用户的学科服务需求是服务平台的源点,从用户发起服务需求,学科馆员提供学科服务,与用户的信息互动到用户对学科馆员的评价等一系列过程,都要以用户的学科服务需求为本。学科馆员是系统运行的核心,负责信息的获取、分析、综合、归纳及信息成果的回传等工作。学科服务平台除了具有直接服务、 中介服务、 策划服务和发现服务的功能外,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服务内容。首先是基础性学科服务,如查收查引、学科讲座、学科信息动态推送等;其次是较高层次的学科服务,如馆藏资源建设、学科导航建设;最后是高层次的学科服务研究,如学科发展规划、撰写学科发展报告、学科研究热点、学科发展综述等内容[5]。通过服务平台,学科馆员的服务还要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始终,在项目申报阶段,为用户提供课题查新服务、项目的研究背景及综述性内容的文献服务;在项目进行阶段,为用户提供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相关数据分析;在论文撰写阶段,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源;在论文发表及项目结题阶段,为用户提供投稿指南以及资料整理等服务。

3.2 开展多层次的学科服务,实现学科馆员分层管理

分层次管理就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管理的目标,对各管理对象进行合乎目的的精细分层,并根据各个层次的管理需要,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用人等管理环节上设计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职能,系统协调地整合管理资源,实现各层次对象管理的最优化,以尽可能少的要素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

分层次管理的本质就在于能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制定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实施层次对应的有效管理,实现优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这一管理思路与方法对纠正和改进“一刀切”服务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6]。根据这一理论,那么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将学科馆员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可设置“学科信息联络员”“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情报教育专家”等层次岗位,以便学科馆员依据自身的能力及所服务的学科特点来开展相应的学科服务。

通过分层管理,学科馆员服务内容将更有针对性,不用掌握学科馆员服务的所有内容,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准和相关学科领域知识水平,同时使服务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另外,通过对不同层级的学科馆员采用不同层级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可促使学科馆员层级之间的向上流动,会带给学科馆员相应的工作成就感,促使其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向更高层级的服务目标努力。

3.3 学科馆员服务的专业化培训、学习

在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体系中,学科馆员的建设不单单是学科馆员数量的叠加,更重要的是学科馆员质量的提升。学科馆员的建设不单单是图书馆员从事的业务工作,更是科研一线的高级人才从事的工作,其服務的内容不单单是简单的查收查引,更是提供高附加值的学术服务。通过某领域学科平台的建设,使具有共同使命的学科馆员汇聚在一起,通过培训和互动交流不仅实现学科馆员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促使这些学科馆员成为学科情报专家,在开展针对高校和企业的信息咨询、综述、发展报告、学科发展热点、研究动态等服务方面能够深深地嵌入到高校和企业的科研第一线。

3.4 学科馆员服务的市场化机制

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体系中,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本校,而是要面向广大高校和企业。图书馆面向市场提供信息服务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既可以向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促进企业科研发展,同时反过来还可以推动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但是目前图书馆在开展社会服务中存在人才和资源短缺的困难,一方面面向企业服务的学科馆员缺少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没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和市场营销知识,在为企业提供行业性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技术含量高的咨询服务上明显有所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还处在自发、松散、单干的局面,一个图书馆的人力和文献资源无法支撑开展多种学科的深入服务。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体系可完全克服上述困难,它不仅实现了高校图书馆之间人力资源与文献资源的共享,同时作为一种联合服务机制,将更好地面向企业开展信息服务, 有步骤有计划地拓展企业服务市场。通过市场化的优势度服务,有助于建立健全市场化管理机制、分配制度、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信息服务工作持续发展[7]。

3.5 学科馆员的认证机制

学科馆员的资质认证能够有效保障学科馆员的服务质量,检测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学科馆员认证体系建设,有助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学科馆员队伍。我国关于学科馆员认证的理论研究早已起步,2001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业内专家对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证进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或者说普适性的模式。业内有一些有益的实践尝试可供参考,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受 CALIS 管理中心的委托,承担了 CALIS三期“馆员培训与资质认证”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的意义在于立足国内的实际情况,借鉴各国学科馆员认证的经验,尝试提出一套用于学科馆员能力测度的资质认证规范[8]。笔者认为,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建设,可以借鉴其认证规范来打造学科馆员服务队伍,通过学科馆员的认证,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一个公开、透明、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择机制,使学科馆员数量保持稳定的动态发展。

4 结语

基于学科优势度的学科馆员服务体系是以学科的优势度来组织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协同共建,以学科优势度来协调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与文献资源的强强联盟,这种体系不再是以图书馆联盟的性质进行组织协调,而是对所有的高校图书馆敞开大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吸附力。这种学科馆员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将更广泛,服务学科将更完备,服务内容将更精细。但难点在于这样规模的组织不容易实现,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去带头实现这样的构想。

参考文献:

王波,吴汉华,姚晓霞,等.2014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概况[EB/OL].(2015-11-09)[2017-01-23].http://www.tgw.cn/tjpg/201511090157,2015-11-09.

王波.2010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EB/OL].(2012-01-01)[2017-02-12].http://www.tgw.cn/course Info View.html?course Info Id=689.

郑燕平.高校图书馆构建多层次学科馆员服务体系的探讨[J].情报科学,2014(11):50-53,81.

吴有梅,周沫,孙砚.基于科研团队的学科馆员模式:以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VIP馆员模式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60-62.

谭相柱.学科馆员制度下学科化网络服务平台的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6):176-178.

傅国华.分层次管理[EB/OL].(2016-09-05)[2017-02-0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xoSKtMyB6EVYODLPJ1XFTr--KJ964S8qVB_qmp6sexPdBUMCrYN-CQ3YeSoHQv2b1XZBynyKJY2nyWrOXGLWK.

于春莉.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构建[J].情报探索,2011(10):42-44.

郭晶,兰小媛,宋海艳,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

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1):48-53.

猜你喜欢
学科馆员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
基于学习路径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体系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业化发展
论新教育科研范式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探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基于SCIE和ESI的燃料电池Pt基核壳结构催化剂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