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变迁中的建筑仪式蜕变
——以黔东南苗族落地式建筑为例

2018-09-25 06:51梅其君彭洁敏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砖混民居苗族

梅其君 彭洁敏

(贵州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传统民居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正经历着快速地变化。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以来,许多苗族村寨的民居都正在经历着由木结构建筑到砖木结构建筑再到砖混结构建筑这样的变化过程。导致传统苗族民居变迁的原因有很多。在传统民居向现代民居演变的过程中,传统建筑仪式不断蜕变,有的永久地消失了,有的以变异的形式出现。本文尝试以黔东南苗族传统落地式建筑为例,从技术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传统民居变迁中建筑仪式的蜕变,探讨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

黔东南苗族民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为吊脚楼的半干栏式建筑,一类是落地式建筑;前者多分布在雷山、剑河一带,后者多分布在黄平、施秉一带。吊脚楼因地制宜,依山而建,一般分为三层。一层即吊起的部分,通常用作猪圈和储藏农具的地方。二层为全家的生活区域,平面布局以堂屋为中心,左右为卧室及火塘间。三楼通常无实际用处,多做储藏间,或者临时卧室。落地式建筑一般只有两层,第一层就是常见的生活空间,平面布局同吊脚楼大体相同。二楼做储物空间。落地式建筑的牲口棚和厕所要另选址单独建造,一般在主体房屋的一侧,成垂直方向建造。笔者主要调查的是黔东南的落地式建筑,田野点是黔东南台江县施洞镇的巴拉河村。该村位于施洞镇政府所在地的南面,距镇政府约5公里,地处清水江和巴拉河的交汇处,是一个河边的苗族村寨。该村约有一半民居是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近些年的发展明显呈现由传统民居向现代民居转变的趋势。

一、传统民居的建造及仪式

(一)建筑材料与工具

传统苗族民居的建筑材料,除了屋顶用青瓦覆盖外(最早用树皮或茅草),其它材料都是木材,主要有杉木、松木和枫木,其中杉木最常用,因为杉木不仅产量高,树干直,而且抗虫耐腐,比较坚固。传统苗族民居的建筑结构为穿斗式榫卯结构。这种建筑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立一排柱,柱上承檩,每排柱子用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构架以柱承重,墙不承重,门窗可自由布置。整个房屋修建可以不用一钉一铆。

传统苗族民居建造所用的工具主要有木尺、墨斗(包括墨线、墨签)、斧头(有大小两种)、锯子(分大、中、小三种)、刨子(按刨身长短可分长、中、短三类)、凿子、铁锤、木锤(分大、中、小三类)、竹笔、木马、丈杆、长木杆(立屋用)、棕绳(立屋用)等。

(二)建筑程序

传统苗族民居的建筑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前期准备。建造新房前的主要准备工作有择屋基、备木料、请师傅。选择合适的房屋地基是建房的第一步,择屋基主要考虑家庭财力、家庭需要和风水观念。备木料要根据待建房屋的规模来准备。村民一般砍伐自家林地的杉树,如果自家没有杉树,就需要购买杉木。伐木时间一般在夏天,因为夏天易剥树皮,木料也干得快。建房一般不用自然死亡的树木,也不用被雷电击过的树木,用自然死亡的树木或被雷电击过的树木建房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请师傅就是请掌墨木匠师傅,即建房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一般情况下,好的木匠师傅在一个地区都是有名气的,并不难找到。

2.筑屋基。筑屋基就是处理建房的地基,在选好的房址上将土地平整,为建房做准备。苗家多处山地,高低不平,需要“砍坡砌坪”,要对地基进行砌石、填补、压实等处理。

3.制作木构件。制作木构件一般由掌墨师傅理清木材,选定构件,画出开凿卯眼的位置、形状,标注记号。其它木匠根据掌墨师傅画的墨线把木材锯断成节,斧砍成型,凿眼打榫,将所有构件的榫卯梢齿斫好。

4.搭接和竖立木构架。搭接和竖立木构架,首先要把所有的房柱都串起来,做成屋架。房子的大小不同,排数和列数也都不同。一般一个屋架有五根或者七根柱子,都是单数。各房柱之间通过穿枋穿到预先凿出的榫眼里串接起来,放到地基处排靠在一起。屋架做好后要选择吉日立屋架,一般需要二十到三十个劳动力。立屋架要在木匠师傅的统一指挥下,通过用绳索拉、用木杆支的方式,将屋架立起来。柱子一般立在预先固定的石基上,以防受潮。每两排屋架立好后,排与排之间用斗枋串接,柱与枋的主要连接点用木栓固定。屋架立好后就上宝梁。人们用两根结实的粗绳将梁木的两端系牢,把梁木拉到到两中柱顶上,平稳地放到预先凿好的凹槽内固定。这意味着一座房子的框架正式立成,亲朋好友会前来庆贺。新屋框架立成后还需要上檩子,上完檩子后,再在檩子上钉椽子。

5.上瓦。传统苗族民居屋顶过去盖树皮或茅草,现在一般盖小青瓦。上瓦要请人帮忙,把小青瓦搬到屋顶,由瓦匠先把屋檐两面铺好,再盖屋脊。屋脊正中用瓦片摆成元宝或品字形状,檐角向上抬升成起翘,寓意腾飞。

6.安装楼板和墙板。屋顶盖瓦后安装楼板和墙板,即在屋架上安装推刨平整的木板,使屋内外隔开,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内部的空间进行区域分割。

7.装修与装饰。传统苗族民居的装修和装饰主要有门、窗、楼梯等的安装和装饰。门的装饰主要是装圆形或方形的“打门锤”。窗子用木条做成,有米字形、田字形、万字形等各种图案。落地式建筑的楼梯不建在房屋里面,而是建在墙壁外侧,用木板搭建。此外,用作墙壁和楼板的木板多用生桐油涂刷,以防朽烂。

(三)建筑过程中的仪式

对传统苗族村寨而言,建房是一件大事,它不仅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而且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

1.看风水。看风水是择屋基时的重要仪式。人们对房屋地址的选择都非常的慎重,因为人们认为,房址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居住是否舒适,还关系到全家人的运势好坏。很多村民在家中不顺的时候,往往将原因归到屋基风水不好上。屋基风水的好坏需要请专门的风水先生来勘察。风水先生根据房主一家人的生辰八字,特别是男主人的生辰八字,与山、水、土、石、树等因素相合的情况,勘察屋基的环境和地段。选址看风水可能是受汉文化的影响,据说民国以前没有这么多讲究[1]。

2.砍中柱。砍中柱的仪式主要是在备木料过程中进行。备木料最重要的就是选中柱。选作中柱的树木必须高大挺拔,枝叶茂盛,坟墓和其它有禁忌的地方周围的树木不能选。砍中柱要选择龙日或马日,要祭山神。选中树木后,主人将用手搓好的麻绳和棉条(棉条要有大拇指粗细,长约一尺)一起捆扎在选中的树干上,然后在树根位置烧香,放置纸钱,浇洒一些自家酿制的米酒,朝东祭拜,祭拜后分东西吃。砍树先由木匠师傅砍三斧,再由他人砍伐。砍倒的树木经过就地修枝、削皮就可以抬回家了。

3.动土。动土仪式在筑屋基前举行。人们认为,土地是神圣的,一般不能随便毁坏,要用某块地建房,就得经土地神的同意才行。动土仪式由鬼师做,要杀一只绿头公鸭,沿着宅基地的四周淋上鸭血。主人支一张桌子,准备一碗粘米,在粘米里面插上三炷香,同时也要在老宅子里点上三炷香,意为星火相传。主人要在粘米里放一些数量不等的零钱,具体放多少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来定,但要是十二的倍数才行。桌子前面要摆三杯酒、三碗茶、一碗米饭、一碗肉。鬼师烧纸祭拜,希望保佑整个修建过程平安顺利。鬼师做完之后,主人家要派家中的一个男孩重复鬼师做过的动作,以作祭拜。仪式结束后,同村的亲朋好友拿着锄头、铁锨前来帮忙,动工挖土,平整土地。

4.发墨。发墨是新房正式动工的标志。发墨要选择吉日,主人要为木匠师傅准备一只红公鸡,支一张桌子,上面摆放一升米,米上插三柱香。掌墨师傅在神坛下面点香烧纸,然后杀鸡敬祖师,最后把鸡血和之前准备的米酒洒在地上。杀鸡是很讲究的,要找那些被人们公认为“命好”的人来完成。主人自己一般不杀鸡,如果主人自己杀鸡的话,表示没有人来帮忙,同周围亲朋好友的关系不好。木匠师傅也不能,木匠师傅亲自杀鸡会被人看作是对祖师的大不敬。祭祀后,掌墨师傅把墨线的一端用钉子固定在柱稍上,另一端由主人在柱根捏线,掌墨师傅在柱中间吊墨线弹在柱子上。整根柱子着墨,墨线笔直均匀,表示吉利,否则就要重发。

5.立屋。立屋是整个建房过程中最忙碌的一天。立屋仪式要在天亮之前进行。主人支一张桌子,上面放一碗水、一升米和一碗糯米饭。鬼师在桌前点香烧纸,把香插到米里面。烧香过后,鬼师喝一口碗里的水,朝着宅基地喷出,然后找来一根约二十厘米长的五倍子木棒,中间划开,然后将五倍子木棒“啪”的一声掷在地上。如果一面朝上,一面朝下,这就意味着大吉大利;如果两面朝向相同,就要重掷。占卜过后,鬼师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边抓起一把熟的糯米饭撒向宅基地,紧接着拿巴茅草朝空中、地上挥动,意思是打扫好院落,请神灵们降临。请神之后,鬼师要杀一只红公鸡,用新鲜的鸡血淋在宅基地四周,砍下一只翅膀,找来一根约四十厘米长的带枝叉的木棒,把鸡翅膀连同刚刚占卜用的五倍子木棒和巴茅草一起绑到木棒上,先放在供桌旁边,等到房屋立好之后把木棒绑在中梁下。木棒放上去就不会再取下来,很多人家立屋几十年也还挂着这根捆鸡翅膀的木棒。剩下的公鸡煮熟之后继续摆在供桌上供奉。

6.上梁。梁木是传承香火、兴家立业的象征,上梁仪式是所有建筑仪式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仪式。梁木以舅家赠送的最为尊贵。砍完梁木之后,郎舅要用红布包裹树尖,然后带领一些儿女双全的亲戚朋友抬回主人家。主人在家迎接梁木时要放鞭炮庆祝。

上梁之前,木匠师傅要对梁木进行加工。加工出的梁木木渣不能用来烧火,要由主人及时收拾干净,妥善堆放,等上梁完成后再丢到河边。木匠师傅开好梁口后就开始“祭梁”。主人在梁木前支一张桌子,将一只猪头摆在桌子上,另准备一碗米饭、一碗熟肉和三个酒杯。木匠师傅在梁木上用斧头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银元砍成两半,一半自己留着,另一半嵌到梁木中间,在银元旁放一双筷子、一支毛笔和一本记录了上梁日期的老式日历,用一块红布包裹,再用麻绳捆紧,然后取鸭血沿着梁木从左边洒向右边。

“祭梁”结束后就开始“升梁”。“升梁”有“主一半客一半”的习俗,主人家抬梁木的根部那头,主人家的亲戚(郎舅)抬梁木的另一头。升梁的人腰部系着主人家分发的红布。木匠师傅在梁木上面放一只红公鸡。升梁一开始,几十挂鞭炮齐响,公鸡就会飞起来,寓意飞黄腾达。木匠师傅唱上梁的祝词。升梁的人爬上事先备好的上梁楼梯,木匠师傅每唱一句,梁木就被爬在梯子上的人拉高一截,所谓“上一步,唱一步”,一直拉到房顶架好为止。

安放好梁木之后,大家坐在搭好的房屋木架上唱歌。大意是祝福主人家建好房子之后能够人丁兴旺,富贵双全。这时郎舅会成为主角,他们对主人家的祝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接下来就是“抛梁”。抛梁就是由郎舅从房梁上将糯米粑、糖果、零钱等撒下来。主人家的儿子将围腰系在身上,站在中柱旁边,用围腰去接从上面抛下来的粑粑、糖果等,接得越多越吉利。在场看热闹的男女老少也在四周抢这些洒落下来的东西。此时鞭炮齐鸣,一片欢天喜地的景象。

7.立大门。新房装好楼板、壁板和窗子之后就要立大门,也叫安财门或踩财门。立大门先要选好吉日,杀一只红公鸡,烧香纸,祭门神。“祭门神是一项重要活动,它关系苗家人丁安全和财富收入。”[2]主人家事先要亲自到亲朋好友家里告知踩财门的时期,请亲朋友好来吃酒。立大门那天,亲戚朋友来后敲门,主人不轻易开门,而要先用唱歌的形式盘问客人,客人也要用唱歌的形式回答主人,回答得到主人的满意后,主人才肯开“财门”,让亲戚朋友们进屋来。主人和客人的对唱内容多是对主人乔迁新房的一种祝愿,这种对唱有时会持续两三个小时。

8.立神龛。立神龛要请鬼师。鬼师抱一只红色公鸡,跪在神龛面前,虔诚地请各代祖宗神灵安住在神龛上,细数家庭成员的情况,希望祖宗神灵能够保佑每一个子孙。然后鬼师杀鸡,将流血的鸡头碰触神龛,拔几根公鸡颈部沾着血的鸡毛粘到神龛上面,并在神龛下烧纸、进香,缅怀祖先当年迁徙时的苦难生活。进香要在神龛上面供奉三柱香,然后在神龛下供奉三炷香,最后两边各点两柱香。神龛立好之后请邻居在家里吃饭,把刚刚供奉过神龛的鸡做成佳肴,先摆在神龛下请祖宗神灵享用,然后端到饭桌前请邻居们食用。立神龛请到的老年人越多就越吉利。

二、现代民居的建筑材料与程序

从建筑结构上看,黔东南苗族村寨中的木结构房屋、砖木结构房屋和砖混结构房屋普遍并存着,但总体上呈现出由木结构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变化的趋势。所谓砖木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的墙、柱等用砖或砌块砌筑,楼板、屋架等用木料架构。砖混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的墙、柱等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小部分承重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大部分承重结构为砖墙。广义的砖混结构还包括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随着水泥和混凝土技术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构件显示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砖混结构中的柱、梁、板都逐渐改由钢筋混凝土来制作,因此,通常所说的砖混结构一般指狭义的砖混结构,它是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水泥、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应用而迅速兴起的。本文所说的现代民居主要是指狭义的砖混结构民居。

选择修建何种结构的房屋与人们的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密切相关。与砖混结构房屋相比,当地人一般认为木结构房屋更适应本地的气候,不潮湿。但是,修建木结构房屋建造周期长,寻找合适的木材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砍伐木材、处理木材也非常耗时间。木结构房屋在立屋时需多人参与,要请人帮忙,仅凭一家人的力量无法修建。木结构房屋耐久性较差,特别需要注意防火。此外,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禁止滥砍滥伐,木材紧俏,修建木结构房屋成本也很高。

与木结构房屋相比,砖混结构房屋建造周期短,结构牢固,不需要经常维修,而且修建成本较低,购买红砖、水泥、钢筋等材料都比较方便。砖混结构房屋有良好的耐火性,方便使用各种家电,而木房的电线只能使用明线,使用家电受到限制,容易发生火灾。砖混结构房屋经久耐用,卫生方便,而木结构房屋不便像砖房那样在屋里修建厕所。此外,水泥的平顶屋可以用来晒农作物。因此,尽管人们认为砖混结构房屋阴冷、潮湿,不适应当地气候,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砖混结构房屋。笔者调查的巴拉河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寨。该村曾是施洞一带有名的天然渡口,而今水路运输几近萧条。2009年,县扶贫办出资修建巴拉河桥,解决了村民们出行只能渡船的困难。随后,镇政府出资,村民出力,扩建了巴拉河村至施洞的公路。随着交通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巴拉河村的民居近年来有了显著的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巴拉河村不同建筑类型的民居数量及其比例

现代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程序和建筑细节等方面与传统民居完全不同。

砖混结构民居需要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粘土砖、水泥、钢筋、玻璃、砂、石子、石灰等。这些建筑材料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已源源不断地进入到苗族村寨。目前苗族村寨用的粘土砖主要是可以承重的实心红砖,购买地多为县城或乡镇的砖厂。水泥是在混凝土中起胶结作用的一种水硬性胶凝材料,苗族村寨建筑中所用的主要是普通水泥。钢筋是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材料,用于砌体中能增强砌体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钢筋一般要到县城或乡镇才能买到,乡镇一般有加工钢筋的小作坊。其他建筑材料一般在乡镇都能买到。这些建筑材料,从技术的角度看,水泥、钢筋、玻璃属于现代的建筑材料,而粘土砖、砂、石子、石灰则属于传统的建筑材料,只不过传统苗族民居的建筑材料用的是木材,不用这些建筑材料,例如粘土砖,中原汉族很早就用它作为建筑材料,但对于大多数苗族村寨来说仍然是舶来品。

修建砖混结构房屋的建造程序大致可以分为地基施工、主体结构施工、抹灰和饰面安装工程几个部分。地基施工,首先用白灰勾画出地基的轮廓,然后人工开挖基槽,浇筑垫层混凝土,再砌条石基础,关模扎筋浇地圈梁。地基完成后,主体结构才能施工,施工前还要把开挖基槽剩下的土运出去,以免影响主体结构的施工。主体结构施工主要包括砖砌体工程和钢筋混凝土工程。具体工艺流程大致是:准备木砖—抄平放线、立线杆—整理和补植连结筋、绑扎构造柱钢筋—砖块浇水、筛砂—基层清理、排砖—拌制砂浆—分层砌筑—勾缝—养护稳定—补砌梁底剩余部分墙体—养护—施工混凝土构造柱、圈梁—养护—预制板安装。其中,构造柱、圈梁施工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工程。主体结构完成后,房屋就基本上可以居住了,但要居住舒适,还要完成抹灰和饰面安装工程,即要处理地面、墙面和顶棚。新建砖房的地面一般至少是水泥地面,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地面上贴瓷砖。

建筑结构的整体变化必然也带来门、窗等建筑细节的变化。现代化的防盗门或铁门取代了传统木门,铝合金玻璃窗取代了传统木格窗,而传统木门的各部件不复存在,比如门锤、门槛、腰门等,各种图案的传统木格窗也逐渐消失。

三、民居变迁中的仪式蜕变

传统苗族建筑仪式是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渗透着浓郁的民族气息。传统建房程序繁多,仪式隆重。然而,随着传统民居向现代民居的演变,有的传统建筑仪式逐渐消失,如砍中柱、发墨、立屋等;有的传统建筑仪式发生了变异,如上梁;有的传统建筑仪式已经简化,如看风水、动土、立大门、立神龛等。

(一)逐渐消失。传统木结构房屋的备料往往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一般从有建房想法开始,人们就着手准备木料,包括上山选木材、伐木、锯板、刨光等一系列环节。而今人们更愿意选择砖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备料过程的简化。人们不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备料,只需要去镇上购买修建砖房所需要的材料就可以了。有些砖木结构房屋仍旧需要一些木料,人们也可以花钱购买,因为随着电刨、电锯、磨光机、修边机等现代木工工具的传播与应用,人们花钱买木料比自己用手工工具备料更划算。这样一来,过去在备料过程中举行的伐木仪式就逐渐消失了。修建现代民居的主体是泥瓦匠,木匠的活基本上没有。因此,修建传统民居过程中的发墨仪式在民居变迁过程中逐渐消失。传统民居修建过程中最忙碌的一天是立屋那天,需要请很多人帮忙。立屋前也要做一套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修建砖房是完全不同的程序,没有立屋的过程,自然也就没有立屋前做的仪式。

(二)发生变异。现代砖房不需要梁木,也没有梁木的位置,因此,修建砖房本应没有上梁仪式。但是,文化有自身的惯性延续和适应能力,上梁仪式毕竟是传统建房仪式中最重要的仪式,它并没有因为现代砖房取代传统木房而立即消失,而是以一种变异的形式出现。在巴拉河村,人们在修建砖房时也象征性地上梁,但这一仪式已经简化。砖房上梁的时候,人们没办法像修建木房那样一边爬房架一边抬梁木,而是用绳子将预先绑好的梁木拉到楼顶,然后随便找一个地方暂时安放,只要是不直接放在楼板上就行,不再像过去放在专门的木马上。梁木没法像以前那样再安放在预定好的木槽中,而是安放在楼顶中间,两端放进预先留出的水泥砂浆洞里。砖房的梁木不是房屋必要构件,而是一种象征意义的物件,寄托着家族兴旺的愿望。上梁仪式在有些人家修建砖房的过程中已经完全消失,因为人们觉得平顶砖房没办法做上梁仪式,也不知道上梁仪式该怎样做,特别是年轻人。在建房的过程中,人们更关心技术问题,而不是习俗问题。

(三)不断简化。看风水是建房的第一步。过去人们总怀有只有风水好的地方居住才心安的心理,而今这种心理要求逐渐减弱,很少有人专门为建房子看风水。随着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日趋严格和完善,农耕用地不能随意变为建筑用地,人们不能随便选择宅基地,更多的是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建造新房。看好一块风水宝地,花大价钱买回来的事情少之又少,因为这需要得到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批。立大门是传统民居建造中较为隆重的仪式之一。新建砖房也有立大门的仪式,但也大大简化。有的人家在立大门的时候不是很热闹,只是找几个人来唱歌,大概唱十分钟左右,然后就请客吃饭了。这同过去人们要挑着糍粑、米酒远道而来庆祝新居立成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过去非常热闹的长时间的对歌简化为象征性的唱几句就结束了。其它传统建筑仪式,如动土、立神龛,也不断简化。

总之,在传统民居向现代民居演变的过程中,传统建筑仪式不断蜕变,这些仪式似乎已没有过去那样重要,自然也就没有过去那样隆重,更多的是象征性地“意思一下”。

四、结语

在少数民族村落,传统木结构民居向现代砖混结构民居变迁是一种趋势。这不是由政府推动的,而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这种变迁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现代建筑技术的传播不是促使其变迁的唯一因素,但却是其变迁的必要条件。

技术力量是文化系统整体的决定力量[3]。传统苗族民居的建筑仪式是依附于建筑过程的,或者说是建立在传统建筑技术的基础之上。当建筑技术发生变化,建立在原来技术基础之上的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传统民居建筑过程中的一些程序和仪式的消失,纯粹由于建筑技术和建筑过程变化的原因,而过去建立这些程序和仪式基础上的热闹场面、人情帮工、情感交流与维系等也不复存在。

从技术的视角审视传统民居文化的变迁,不难发现目前传统民居文化保护的缺失。传统民居作为实物可以保存,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然而,建筑过程中的那些仪式如何保护却被人们所忽视。传统苗族民居建筑过程中的许多仪式与汉族传统民居的建筑仪式非常相似,明显是受汉文化的影响。而在汉族地区,这些仪式基本上已经消失。如果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传统苗族民居的建筑仪式也会完全消失。

猜你喜欢
砖混民居苗族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砖混结构墙体质量初谈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砖混改框架的托换方案及变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