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2018-09-25 08:40陈水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现状研究进展

陈水平

[摘要]脑血管病是各种病因导致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病变所致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特征是病变血管支配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供血障碍所导致的缺氧缺乏营养物质,最终致使神经元死亡和神经功能的缺损。它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有很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在众多病因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颅内或颅外脑血管狭窄和堵塞是主要病因。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提高责任血管血流质量,恢复病变脑组织血供,挽救半暗带,减少病损面积从而保护更多的脑功能。本文就目前抗血小板治療的现状及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现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5.39.02

临床常见的腔隙性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脑栓塞等均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此类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有较大威胁。现代明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率明显提升,同时也为患者的早期治疗干预奠定了基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过程中,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得到了认可。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1血栓形成机制分析

血栓形成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栓的形成的三个条件是:(1)血管内皮损伤。(2)血液高凝状态。(3)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流速减慢或出现停滞)。这其中血小板的正常凝血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现代临床研究表明,血栓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1)血管内膜受到损伤,造成血管内膜脱落,影响到正常的血液循环;血管受到损伤后会使得血管壁变得粗糙,影响到正常的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可形成血栓;(2)患者血流速度变慢,部分血管位置出现了漩涡,使得局部出现血液垃圾的沉积,最终形成血栓;(3)相关物质的影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血小板,正常血液循环情况下,血小板不会参与血液相关反应。血小板具有止血作用,通过血小板的聚集粘附可形成血小板块,进而对血管损伤位置发挥作用,减少出血并达到止血的目的,当人体血管出现损伤或者局部病变的情况下,血小板会发挥正常的作用,表现为血小板凝聚,血小板聚集后会在动脉血管中形成血栓。整个过程主要是血管壁损伤一血小板附着一血小板激活一血小板聚集。大量临床试验证实,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包含了黏附、聚集、活化释放以及凝血反应等复杂过程。这种血小板等血液凝固性物质增高是形成血栓的一个重要原。

在血栓形成的机制中,血小板属于关键性的因素,因而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可通过抗血小板治疗,避免血小板聚集,通过对血小板的聚集、粘附等产生影响,避免血小板聚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

2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分析

2.1环氧化酶抑制剂

环氧化酶抑制剂能够抑制环氧化酶的正常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特异性环氧化酶抑制剂,对于COX-1以及COX-2均能发挥抑制作用,在血小板形成血栓过程中COX-1参与其中,因而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后能够抑制COX-1,影响到正常的血小板形成,降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风险。有学者在文献报道中指出,阿司匹林还能够对TXA2发挥抑制,TXA2本身能够促进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通过对TXA2的抑制同样可以达到溶栓治疗目的。临床在使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应注意小剂量的药物才能够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则无法发挥作用,同时还会增加不良反应。

在环氧化酶抑制剂中除了阿司匹林外,通常还有奥扎格雷钠、前列地尔等。

2.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中代表性的药物有西洛他唑(培达)以及双嘧达莫(潘生丁)。西洛他唑在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能够对血栓素A2、磷酸二酯酶Ⅲ活性发挥抑制,避免了血小板出现的聚集。临床文献资料显示,西洛他唑在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不会对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产生影响,在药效发挥方面,兼顾抗血小板以及扩张动脉血管的作用,对于血栓形成后引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作用。

2.3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剂

典型的代表药物有波立维(氯吡格雷)、普拉格雷以及替格瑞洛,其中波立维属于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他能够选择性的结合血小板受体,同时还会和ADP介导糖蛋白GPllb/llla复合物发生结合,实现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现代临床表明,波立维还能够对相关激动剂发挥作用,达到减少激动剂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当然有学者指出波立维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出血、血液病以及皮疹等较多的不良反应,对于患者自身要求较高。

2.4 5羟色胺2(5-HT2)受体抑制剂

典型的代表药物有安步乐克,该药物能够选择性的和血小板表面的5-HT受体结合,影响5-HT对血小板凝集以及血管收缩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安步乐克能够对多种血栓类型发挥作用,能够较好的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抑制动脉血栓形成以及抑制血管收缩作用,实现抗血小板治疗。

2.5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 b/Ⅲa)拮抗剂

典型的代表药物有阿昔单抗,本品是一种带有精氨酸一甘氨酸一天门冬氨酸(RGD)合成的肽按顺序与血小板糖蛋白IIb/Ⅲ受体结合。作为一种生物制剂,能够选择性的通过空间障碍和/或结构形态的作用对血小板糖蛋白II b/Ⅲa受体发挥抑制作用,避免激活后的血小板与血小板凝集因子、纤维蛋白原等物质结合,避免血小板聚集。

3小结

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在治疗过程中可采用的药物种类较多,使用最广的主要是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剂波立维(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培达)以及双嘧达莫(潘生丁)。5羟色胺2(5-HT2)受体抑制剂,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Ⅲa)拮抗剂的使用相对较少。上述药物除了单独使用外,部分药物还可以联合用药,增强抗血小板作用,当然在治疗中应明确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禁忌症,联合应用建议短期使用,当然合并大血管病变及冠脉病变可适当中长期使用。使用时要同时做好出血心动过速等毒副作用的预防和控制。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现状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