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政治辨析题特点及解题方法

2018-09-26 11:14肖夏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2期
关键词:批判思维辩证思维辨析

肖夏萍

【内容摘要】分析辨析类主观题特点,总结辨析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首先是要认真审题,全面分析,找准“辩点”,其次是建构知识,确定题型,精析“辩点”。

【关键词】辨析 辨点 批判思维 辩证思维

辨析类主观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常有出现,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对试题中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进行科学判断和辨析,引领学生理性地解释事物、价值判断、行为选择,体现了政治学科的素养导向,渗透着理性精神,追求能力立意和价值引导的高度统一,综合考查学生的的批判思维及辩证思维能力。此类试题在复杂程度、能力立意、难度方面都呈现越来越高。通过研究,这类试题有以下特点,并结合实践总结一些解题方法。

一、 辨析类主观题特点

1.试题立意体现核心素养下的价值引领

此类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坚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引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体四层四冀”。如16年全国卷39题Ⅰ(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设置问题情境,以当前有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的现象为素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政治认同。

2.知识考查体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

无论是全国新课标单科卷(海南卷)还是全国卷的辨析题,都体现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统一的考核。例如13年海南辨析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越大越好。考核显性知识企业规模和隐性知识企业利润的关系。

3.思维考查突出考核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

辨析类主观题除运用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外,突出考核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如15年海南卷23.(10分)辨析题: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应提高税率。既要肯定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又要对不同情况下“提高税率能否增加财政收入”辩证看待。

二、 辨析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全面分析,找准“辩点”

辨析类主观题一般思路是一辩二析三结论。运用全面思维方法,立足整体的基础上,寻找设问中相关主体,相关内容的关系,依据一定的思维逻辑进行分析、综合、总结、指出正确的做法。

如2017年海南卷第23题(例1):如今,城市公共场所几乎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增强了公众的安全感,但公民隐私权因此受侵犯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有人认为“维护公共安全不能牺牲公民的隐私权”。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辨析。

本题考查国家公权力和公民私权利的关系,在认真审题和材料的基础上,确定辩点是安装摄像头如何处理好“政府正确行使公权力与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关系。

又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9题(例2):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本题认真审题基础上,理解现代汉语是中华文化、西文字母词是外来文化,可知考核“辩点”是如何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建构知识,确定题型,精析“辩点”

确定辩点后,应建构相关知识结构,调动和运用知识。精析“辩点”要求针对可辨点,分析要全面完整,分析总的要求是全面、透彻、完整、紧扣题意,阐释理由。近几年高考试题辨析题型主要有正误混合型、观点片面型,“辩驳”题。

(1)深入分析正误混合型

在辨析“维护公共安全不能牺牲公民的隐私权”这一观点时,分析本题属于正误混合型,答题时,要先肯定其合理的成分,阐述理由;然后指出不合理的部分,再阐述理由。精析“辩点”思路为:

首先要全面分析,指出合理成分,既要明确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是必要的,合理的,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又要指出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诉求是合理的,因为公民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不得因公共安全的理由任意侵犯。这是正确认识两者关系的问题。所以就生成第一层次的答案: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公民的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不得因公共安全的理由任意侵犯。

其次,剖析不合理内容,并指出正确的处理方法。在公共场所无条件地强调个人隐私权是不合理的,从公民个人角度,要看到权利和自由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权利和自由,公民个人隐私权与公共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能在公共场所无条件地强调个人隐私权[1];指出正确做法,生成第二层次答案:从政府部门角度,要承担维护公共场所安全的职责,对摄像头的安装和使用要遵守法律规定并严加管理,以避免因安装失误造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

(2)全面分析观点片面型

观点片面型辨析题,顾名思义,命题观点是正确的,但不全面,需要补充其它内容和条件。也是先肯定命题中的正确观点, 阐述合理的理由,然后将其他理由补充全面并阐明其根据,最后总结结论。全国卷常以开放性的辨论问题来呈现。学生既可以选择合理,也可以选择不合理。侧重考查学生思维深度和缜密程度。答题逻辑类似申论,要求先立论(明确、选择论点),再论证,论证的过程同“归因论证”。

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9题(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本题“辩点”明确:教学观念与学生成长的关系。分析合理部分为:教学观念的确影响学生的成长,运用意识作用分析,生成第一层次主体答案: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其次,要分析不全面的,补充其它条件。生成第二层次答案: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3)“破”“立”思维解答“辩驳”题

“辩驳”题是近两年全国卷命题的亮点,经典试题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9题(例3)。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

辩驳-驳斥类问题论点明确,答题逻辑为:一“破”,二“立”,但重点在于“破”。“破”的思路为以下三点:指错误及实质;析原因;揭危害。“立”,要针对“破”来“立”,即坚持什么正确的观点或行为,以消除错误观点、行为的影响。这类题目注重逻辑思维,解题思路为 “原因——危害——措施——意义-正确做法”等角度分析,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推理严谨。

辨析题考查学生综合相关学科的方法和观点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创新思维,要求学生要掌握此类型的解题方法,结合复杂的结构性情境材料,层层深入、精准、多维度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祖涛,江传佳.高考政治题组反思导学案二轮用书 [M].湖北教育出版社、长江出版传媒2018.

(作者单位:泉州城东中学)

猜你喜欢
批判思维辩证思维辨析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批判思维,语文教学的应然选择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日本当代艺术家保科丰巳的创作路径探寻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巧借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发掘乡土历史资源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