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文本特质寻人物本色

2018-09-27 12:18朱慧慧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合作探究思维导图

朱慧慧

[摘 要]教学《詹天佑》一文,教师应解读文本,探寻詹天佑的人物本色,读出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之情;同时也要研读文本以事写人的特质,把握它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思维导图、强化朗读、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文本特质;人物本色;思维导图;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06-02

《詹天佑》一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本首句开宗明义:“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此句中的“杰出”“爱国”是全篇的文眼,而“爱国”则为一条主线,贯穿文章始终。第一自然段全文的总起,提挈全篇。我的文本解读将从“爱国”二字开始。

一、寻人物本色——杰出爱国

(一)环境的恶劣映衬爱国

第二自然段先交代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刚”“就”“都”“进一步控制”“谁也不肯让谁”“争持好久”等词语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阻挠”和“要挟”两个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任人宰割的悲哀,更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是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毅然接受修筑铁路的任务的。

第三自然段引用了当时一家外国报纸的评论,这是对中国的极端蔑视!这既是因为当时自然环境的极度恶劣,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又是因为中国缺乏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

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能否完成任务,这关系到中国铁路的命运,更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荣辱。他顶着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压力,毅然接受了任务。唯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才能生发出无穷的勇气!

(二)严谨的工作彰显爱国

第四自然段开头的“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是一个过渡句,“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承接上文,“马上开始勘测线路”总起下文。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以及他的内心想法。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精密”一词是詹天佑对工程人员的要求,更是他身体力行的指南。在施工现场,他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影响着所有的工程人员。这背后的原因是:“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中国 ”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

(三)杰出的才能体现爱国

第五自然段介绍了詹天佑在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依据不同的地理条件采用不同的开凿方法:“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大大缩短了工期。第六自然段介绍了他在青龙桥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解决了火车爬坡难的问题。

三个创新点是詹天佑对铁路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是他卓越的创造才能的体现,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能力建设属于自己的铁路的。詹天佑把自己的爱国情转化成创造性的思考,用实力还击外国人的嘲笑。

(四)完美的竣工印证爱国

第七自然段写了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这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詹天佑用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研文本特质——以事写人

詹天佑的爱国品质,六年级学生读上几遍应能读懂,因此教师的文本解读不仅仅要关注文本的人文价值,而且还要关注文本的工具价值。

这篇文章编入人教版与苏教版六年級上册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提出这样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思考“人物品质是什么 ”向“怎么写才能体现人物品质”这个问题上来。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该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一是对这三件事,作者是怎样安排的?哪些描写给你印象深刻?二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对应的三个段落结构是怎样的?三是文章为何要选取帝国主义阻挠作为时代背景?

基于以上文本解读,我形成了以下的教学思考。

三、教学思考

板块一:画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所以设计教学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及表达顺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围绕这一句,作者安排了哪些事件?

2.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前的情况?

(2)接受任务后,詹天佑带领施工人员做了哪几件事?结合文中的语言进行概括。

3.画出思维导图。

板块二:自主发现,强化朗读,感受爱国

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交代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只有深入了解詹天佑是在怎样的压力下毅然接受修筑铁路的任务的,才能体会其爱国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发现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面临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学生潜心会文,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或者愤怒,或者难过,或者担心……教师适时补充“慈禧太后及达官贵人对修筑京张铁路的态度,表面支持,实则刁难”等材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华与爱国之情。

情动而辞发。我们还可以巧用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体悟詹天佑的思想。随后,教师及时引导他们用朗读表达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再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1.读了第二、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请写到黑板上来。

2.你可知道,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修筑京张铁路的?找出相关句子。(教师设问)

3.交流收获。

(1)当时,清政府刚提出……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为什么阻挠?(争夺修筑权,控制我国北部,达到侵略的目的)

(2)“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他们就不在过问。”(现在看来,这真是可笑、可耻。帝国主义国家这是抓住中国的弱点,要挟我们)

(3)“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还没有出世呢。”(这是在嘲笑我国的工程师,嘲笑詹天佑,更是在嘲笑中国人)

4.作者为什么要写詹天佑接受任务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的自然环境呢?

板块三:体验感受,合作探究,理解爱国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4~6自然段,想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

2.拓展课外资料,呈现詹天佑修筑铁路过程中面临的其他困难。

3.面对上述种种困难和压力,詹天佑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怎样想的?用“——”画出他所说的,“~~”画出他所做的,“( )”标出他所想的,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4.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为居庸关、八达岭各画一张施工图。(在黑板上示范居庸关、八达岭的简图)

5.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六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插图,画出“人”字形线路。画完后,小组成员互相检查,并交流火车上陡坡的方法。小组交流后,派代表汇报。

6.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人”字形线路示意图。提示画图注意事项,讲解“人”字形线路的妙处。

板块四:借助旧知,深化对人物形象的认知

教师教科学家类的文章,不仅要研读人物形象,还要研读文本存在的价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不应只停留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还应学习写法,学会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詹天佑》一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詹天佑的人物品質。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旧知——《钱学森》这篇课文的人物描写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

1.比较《钱学森》和《詹天佑》,看看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修筑铁路的三个典型事例用两个行吗?

3.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詹天佑人物特点的语言文字,看看这些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以上教学环节中,突显学生“学”的活动,不仅读出人物的形象,还读出文本存在的价值。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合作探究思维导图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