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四个认识误区

2018-09-28 08:12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基本国情日益增长矛盾

康 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根本问题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确定工作重心的重要依据。社会主要矛盾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从理论上厘清四个认识误区。

一、社会主要矛盾不等于经济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之后,一些党员干部有些简单的理解,比如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直接等同于经济领域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甚至不少学者也作出了类似的解读。应该说,两者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经济领域表现得也尤为突出。

但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侧和供给侧是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的,它和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不能直接等同。经济领域的需要既包括生产需要也包括生活需要,而社会主要矛盾则重点强调的是生活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经济领域的供给主要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经济发展中努力增加供给数量提高供给质量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尽管能为满足这些需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满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秩序等方面的需要中作用却是有限的。另外,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虽然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但绝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我国文化发展、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发展均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所以,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来说,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更为根本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经济发展在内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而且关系全局影响长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重大工作时,都要着力解决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社会主要矛盾不等于社会突出矛盾

从哲学上看,“主要矛盾”是一个具有严格科学内涵的概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可见,主要矛盾是从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角度来界定的。主要矛盾之“主要”是相对于两个参照系:一是该矛盾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是该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在综合分析我国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后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准确把握这一变化理应紧扣“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和界定视角。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有的非常突出甚至非常尖锐,有的影响深远十分重要,有的涉及面广反复出现,但“重要”不等于“主要”,“突出矛盾”不等于“主要矛盾”。在理解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时,不能以矛盾出现的时间、矛盾主体的数量、矛盾发生的频率、矛盾内容的比重、矛盾影响的范围、矛盾解决的复杂程度等为标准,把新近出现的、涉及人群较多的、经常发生的、反映强烈的、影响范围广的、解决难度大的矛盾等当作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在总结五年来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明确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矛盾问题如何突出,一定要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并始终紧紧围绕这一主要矛盾,瞄准根本任务不松懈,抓住中心工作不偏离。

三、主要矛盾变化不等于矛盾基本面变化

任何矛盾必然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主要矛盾同样如此。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基本面改变,即矛盾的两个方面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两个方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两个方面;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改变,但这两个方面各自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最初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当时的表述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提法一直沿用至今。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使用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比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九大两个表述可以发现,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均有了重大变化,“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调整为“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含量的变化而且包含了质的变化;“落后的社会生产”调整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更为准确更为具体。但是,在这两个表述中,矛盾的两个基本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表述是“需要”和“社会生产”,十九大的表述是“需要”和“发展”,其中的一个方面“需要”没有改变,另一个方面字面上看改变了,但“发展”和“社会生产”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可见,党的十九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表述与过去的表述既有重大变化,又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我们要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四、主要矛盾变化不等于基本国情变化

只有正确认识基本国情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也只有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明确根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基本国情决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根本任务。

但是,基本国情是一个国家所处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主要矛盾则可能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比如,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及基本国情、历史任务很长时间并没有改变,但社会主要矛盾则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之间交替上升。毛泽东正是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写出了哲学名篇《矛盾论》,他精辟地指出:“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情形又往往相互区别。……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强调初级阶段至少要管100年。6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我国发展状况及历史方位,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重大判断。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所处阶段没有改变,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基本面也没有改变。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变化和时代特征,又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猜你喜欢
基本国情日益增长矛盾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欧盟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
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建国后历次转变
1949—1952年中国农村建设的历史特征探析
加强国情教育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
浅论初中政治中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