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江苏葡萄产业发展

2018-09-28 07:23李凡凡孙洪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江苏农村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葡萄生产发展

李凡凡 孙洪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在经济发展较好、科技创新较快和消费需求较大的拉动下,江苏葡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单产水平增速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消费者对葡萄品质、加工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升级,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葡萄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政策创设推动产业发展模式转变,解决产业发展瓶颈,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在葡萄消费需求的拉动下,江苏省葡萄种植面积迅速扩张、产量迅速提高。2017年,江苏葡萄栽培总面积达53.9万亩,是2007年的2.7倍,产量达64.9万吨。在种植区域布局方面,随着物流水平的提升,全省葡萄产区呈现需求型向供给型转变的特点,即由苏南等传统消费需求旺盛地区向苏中、苏北等人地矛盾稍缓地区扩张,不少细碎、零散种植的葡萄园逐渐连接成片,大量以葡萄为主导支柱产业和主体的葡萄小镇、葡萄村、葡萄乡脱颖而出,为葡萄产业组织化发展打下基础。

消费需求量质齐增。从消费总量看,江苏一直是葡萄的消费大省,近10年来全省葡萄消费量以每年15%的速度快速增长。从品质需求看,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对葡萄品质形成倒逼机制,消费的品种也由传统的藤稔、巨峰等高性价比品种向夏黑、阳光玫瑰等高品质品种转变。从葡萄制品的消费结构看,江苏居民消费习惯仍以鲜食葡萄为主,酿酒、制干、制汁或制醋的葡萄用量持续增长,但占比依然较低,且大多依赖进口。

产业功能不断融合。葡萄作为观赏性强、采摘难度低、加工选择丰富的水果,在特色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更加突出,葡萄生产与加工、服务等产业的融合更加紧密,形成了“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餐饮+农业”等多种新型业态。葡萄产业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生产型,逐步向加工、体验、观光、文化、旅游等多领域跨产业延伸。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随着葡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升,葡萄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政府对葡萄产业的发展逐渐重视。灌南县设置了葡萄大棚及生产设施等专项补贴,一方面减轻种植户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在资金更充盈的情况下,种植户能够搭建条件更好的葡萄生产基础设施,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生产的可持续性。

江苏省2007~2017年产量及面积变化趋势图

专家现场指导葡萄种植

面临的主要问题

小农户经营管理粗放。虽然近年来葡萄规模种植户的比例快速增加,但生产主体仍以3~5亩小规模种植户为主,其基础设施投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对新技术采纳率较低,难以生产出优质葡萄产品。由于低质葡萄无法得到高端市场的青睐,最后只能低价销售,侵蚀了优质葡萄的市场空间,不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

劳动力供给不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发达的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导致产业技术型人才和普通劳动力的紧缺程度日益加剧,对葡萄等经济作物影响尤为突出。技术型人才的缺乏,导致很多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得不到科学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葡萄产品的质量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扩大。

市场制度不完善。江苏葡萄交易市场制度尚未完善,葡萄生产方与销售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居民买不到高品质葡萄、高品质葡萄卖不出好价格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还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升,极易打击高品质葡萄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科技支撑不足。葡萄产业在加工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中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技术储备不足,遏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尤其是在冷链物流、保险储藏、观食一体新品种选育、景观搭配与创意产品设计以及葡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产业融合技术上的创新储备不足,极大遏制了葡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拓展延伸,阻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支撑政策缺乏全面性、针对性。葡萄产业在江苏仍属小众产业,相关政策扶持仍处起步阶段,扶持覆盖面偏小,大多数生产环节农业补贴都并未受到覆盖。已有政策的享受门槛较高,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高质量发展建议

制定产业标准。加快建立葡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明确葡萄生产规程和技术标准,严格管理农药化肥施用量,对葡萄生产实施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加快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等级制度和产品质量认证追溯体系,提高葡萄生产管理效率,提升葡萄产品价值。加快建立葡萄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规范葡萄产品市场,形成生产管理高效、产品质量可信、市场经营管理规范、产业发展有序的葡萄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强人才培育。综合运用学历教育、社会教育、能手帮带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等多种手段,加强市场、运营与实用技术的培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效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着重加强葡萄管理技术、常见病虫害防控技术和园区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大力培育职业技术工人。在园区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度,建立工资和绩效相结合的薪酬激励制度,创造良好的葡萄产业发展氛围,吸引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人才投入到葡萄产业建设中来。

严守品牌准入门槛。品牌承载着向消费者传递产品质量、口碑以及产品售后等信息的功能,含金量高的品牌对于促进产品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对接有巨大的作用。应加强品牌塑造重要性的宣传,增加种植户的品牌意识;严守品牌准入门槛,对注册品牌的葡萄产品进行严格把关与定级,保证品牌含金量;简化品牌注册流程,降低品牌注册成本;完善品牌保护制度,加强品牌产品的标识,加大对假冒产品的打击与惩罚力度。

加强产业融合相关技术的研发。产业链的拓展能够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产业融合基础技术的研发,着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体系,引导种植户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绿色生态高效的生产方式,让绿色生产方式逐渐成为农业生产者的自觉行动。引导有条件的种植户从单一的生产向“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

制定差别化支撑政策。江苏葡萄种植区呈现从南向北扩散的形势,不同区域起步时间不同,发展阶段也存在较大差异。苏南地区葡萄产业起步早、基础好,不仅标准化程度高,还形成了品牌化,政策的支撑应聚焦在产品加工延伸、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苏中地区借助科教资源密集、土地条件优越等特点,快速实现了葡萄的标准化种植,当前的政策重点应聚焦在品牌打造。苏北地区葡萄生产尚未实现全面标准化,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葡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导向吸引技术、资金、人才落地,提升种植水平,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葡萄生产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当葡萄成熟时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