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探索

2018-10-09 07:03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云林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8年16期
关键词:基础课技能型课程体系

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云林

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孙五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3个基本特征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体现。

本文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基于“能力本位”,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三方面系统构建出中职和高职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衔接框架。通过合理构建中职和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减少两个职业教育层次衔接中的教学内容重复与脱节,确保培养目标和教学效益的落实,同时对中职和高职转段升学要求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其他专业的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合理衔接提供借鉴。

1 中职和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职和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长期以来,中职与高职在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考核制度等方面均缺乏科学的系统性,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实质性、内涵式衔接。通过对省内外相关企业和高职、中职学校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中职和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存在重学科系统化、轻职业岗位能力综合性的问题,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而有的中职学校则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轻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培养,造成学生毕业后职业提升困难,终生教育理念未得到落实和体现。

(2)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中职和高职存在诸多重复现象,造成学生学习时间浪费,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高职院校老师组织教学带来了较大难度。

(3)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中职和高职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素质层次脱节现象,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普遍偏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偏低,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

因此,分析研究中职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从实质上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之内的中职和高职这两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与阶段的有机结合,才能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

2 职业岗位的确定

针对中职和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对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技能需求的调研,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中职阶段岗位主要面向汽车维修企业或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一体化企业,从事汽车养护、汽车钣金与涂装、汽车美容装潢和汽车维修业务接待等相关工作;高职阶段岗位主要面向汽车维修企业或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一体化企业,从事汽车机电维修及相关基层管理等工作。

3 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

中职和高职有机衔接的前提条件是培养目标衔接。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达到中级工的标准;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达到高级工的标准。高职在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使培养目标得到有机衔接。

针对上述原则,确定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具备汽车总成拆装与更换、基本检查与调整、常规维护与简单维修等能力,能从事汽车维修保养、前台和售后服务接待等一线工作,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本专业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汽车维修、检测技能,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在汽车后市场的汽车检测、汽车维修等企业从事机电维修、汽车检测及汽车技术服务和相关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图1 中职和高职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衔接架构

4 中职和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架构

在对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培养规格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岗位能力标准,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职和高职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衔接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公共基础课”是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标准规定要求,贯穿中职和高职全过程,所有中职和高职各专业都必须开设包括德育、体育、文化基础课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1”为中职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公共基础课2”(文化基础课)作为中职升高职的入学标准;“职业基础课”是以职业岗位(群)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职业核心课”是根据各“职业技能课”之间具有共同的职业能力,提炼能反映职业特性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构建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是指按照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分别对应职业资格等级;再加上一些选修课程,就构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架构。这种架构能避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 课程模块设置内容

5.1 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在课程设置模块上,为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根据中职和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特点,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中职必授的模块,哪些是高职必授的单元。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依赖于教材的衔接,应由中职和高职院校共同开发教材。中职和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于岗位能力的各课程模块如下。

(1)中职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公共基础课1包括体育与健康、德育、语文、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基础课2包括语文、英语、数学;公共基础课3包括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

(2)中职和高职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职业基础课1包括汽车文化、汽车识图、汽车机械基础Ⅰ、汽车电工电子基础Ⅰ、汽车材料、液压与气压传动;职业基础课2包括汽车机械基础Ⅱ、汽车电工电子基础Ⅱ。

(3)中职和高职职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职业核心课1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汽车电气构造与拆装;职业核心课2包括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及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及检修、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测。

(4)中职和高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职业技能课1包括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钣金与喷涂、钳工工艺及实训、焊接工艺及实训;职业技能课2包括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

5.2 中职和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各课程内容选取与确定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确定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大力实施“课证融合”,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序化课程内容,组织教师研究职业资格级别和标准及考核大纲和培训教材等,将职业资格级别和标准的考核内容融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于教学中,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理论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6 中职和高职转段升学要求

(1)学业考核。学业考核着重考查学生文化基础素质、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基础课程达到合格以上,部分核心课程达到良好以上,方可获得规定学分,从而突出职业教育专业和技术技能特点,为后续高职阶段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转段考试。转段考试内容由文化基础和专业综合构成,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实行合卷考试,内容各占100分,满分300分;专业综合考核分为专业理论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两部分,由高职院校命题,相关中职学校组织开展,满分为300分,其中专业理论考核采取笔试方式,成绩占50%;专业技能考核采取实操方式,成绩占50%。

(3)综合评价。中职学校在中职阶段学习结束前,应对学业考核、转段考试均合格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成绩、专业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经综合评价合格的学生方可转入高职阶段的学习。

(4)免试条件。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合主办的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汽车运用与维修项目技能大赛市赛一等奖以上,经安徽省教育厅主管部门审核后,可免于参加转段考核,经高职学院面试合格后直接转入高职阶段学习。

综上所述,中职和高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层次,中职和高职实现有机衔接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基础课技能型课程体系
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略论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浅谈技能型人才发展状况与趋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