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学校教育科研“五一”管理模式研究

2018-10-09 10:57许晓霞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五一科研工作课题

许晓霞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释放新时期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强烈信号,对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内容和保障,教师的地位、待遇、培养等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早在2013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我们要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改革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科研队伍”。可见,营造有利于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大势所趋。

一、学校教育科研现状

(一)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是老师的“魂”,担心开展教育科研会分散精力,影响教学质量;有人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自身的理论功底薄弱,接触面窄,缺乏研究能力,研究工作无从下手;有人认为教育科研只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人认为教育科研是专业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的事;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应付学校布置的各项活动,顾及不上教育科研。

(二)领导重视不够

许多学校的领导虽然整天把科研兴校挂在嘴边,但学校的教育科研却往往是锦上添花的“门面工程”,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点缀”和“修饰”,即使搞一些活动,也只是应付上边的检查而已。导致学校教研工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教研课、说课、教案评比、讲座、论文、教研组活动上,局限于教研组、年级组之间,教研层次显浅,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实质性内容不多,缺乏新意,依葫芦画瓢,换汤不换药,教研成果不明显,极容易流于形式,很难有相应级别的研究项目,要进行课题研究更是难上加难。

(三)科研机制不健全

论文和课题追求“热点”、迎合上级和领导的口味;课题的选题仅仅从文件(指南)中寻找,不注重学校实际;科研的目的在于评职称和获奖;形成了一种 “唯上、唯利”的科研机制,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教育科研实效性低。

(四)科研经费不足

一般来说,对于各级规划的课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但是,科研经费现状不容乐观,科研所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管理部门所给予的数量,中小学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五一”科研管理模式

(一)政策带动,助推教育科研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1章31条: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条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就必须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17条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第23条指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十六条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信息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上面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和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对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持认同、支持、鼓励的态度。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响应时代的号召,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

(二)培训驱动,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科研培训可以引导教师确立自我定位与角色担当:由传统意义的“教书匠”向现代意义的“研究型”教师转变。我们可以采取“专题示范,提升理论”“课题带动,研有专攻”“经验交流,研培一体”“校本培训,有效科研”“参观考察,拓宽思路”等途径。例如,在“专题示范,提升理论”方面,我们在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申报期间,开展“撰写课题申报书的三个问题专题培训会”,邀请省级科研专家对老师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鼓励教师与专家直面交流,使老师们能尽快了解课题题目、课题创新点、课题研究内容等。在“经验交流,研培一体”方面,我们通过平等对话,心灵交流,思想碰撞,唤醒每一位教師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意识,坚持群众性教科研的道路,不断充实科研队伍,使得老教师老当益壮当表率,中年教师挥戈上阵当模范,青年教师一马当先争先进。

(三)制度促动,激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

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工作起来就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双因素激励理论,他认为“导致对工作满意与不满意的事件截然不同”,其中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心心理因素,如成就、认可、工作自身、责任感和发展等为激励因素。因此,要想工作开展得好,制度保障要先行。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育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教育科研课题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形成导向、激励的管理机制。一是制度保障,要把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二是经费保障,要有专项教育科研经费投入,设立专门账户,用于课题研讨、师资培训、购买资料、设备配置、教科研成果奖励等;三是时间保障,要有专门时间投入,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固定每周或每月科研活动时间,不能借口“教学任务重”而被挤占。

(四)评估拉动,规范教育科研管理

评估方案和评估体系的制定,进一步加强了规范管理,以“有价值、有内涵、有实证、有实效、有质量、有创新、有推广价值”为科研工作的定位,进而优化管理、规范行为、提高质量,使教育科研工作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评估体系的每一项内容和评分标准,特别强调学校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率要达到100%,并且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而且,学校的科研考核成绩将作为评职晋级和评选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

(五)质量推动,锻造优质的科研成果

中国教育学者郑金洲曾经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很多学校的科研工作也有数量和影响力还不够的问题,满天星星,缺少月亮。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通过加大优质成果培育的力度,在保证量的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现和培育精品项目,例如,运用“精品课题”申报培育,鼓励和支持这些项目精耕细作,反复实践,久久为功,锻造成优质成果,打通教育科研最后一公里。

三、管理成效及反思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是不能给予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就教师而言,“自己内在的活动和努力”就是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很多教师通过学习,从“教学能手”转化成“科研先锋”,他们学会从教学中找问题,在教研中谈问题,在实践中破问题。有些教师走上科研之路后,慢慢向名师之路靠近。“五一”管理模式的实施也充分印证了科学定位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是实现教师人生和职业价值的基本途径。

在“五一”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小部分教师缺乏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敏锐目光,对国内外教育动态、行政部门文件的解读不够透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阅读,在知识积累、理论素养方面不断充实自己,打通我们与教育、与人性、与世界、与自我的连接,让我们原来看不见的东西能看见,看不清楚的东西看得更清楚。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五一科研工作课题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做专业发展型班主任,不做“保姆”和“通讯员”
加强档案科研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分析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科研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公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