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2 437例食物不耐受患儿过敏原谱检测分析

2018-10-12 11:24岚,杨蔺,王
检验医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蛋清男童女童

郑 岚,杨 蔺,王 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检验科,上海 200127)

近年来,由于外界环境的恶化和饮食结构的复杂化,食物性过敏性疾病(food allergy disease,FAD)在全球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1],在儿童中尤为严重,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2]。FAD易感者在摄入食物类抗原后,机体会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其中由食物不耐受引起的过敏反应尤为常见,在临床症状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皮肤症状、胃肠道症状、呼吸道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在儿童中,多种类型的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哮喘等很难找到明确的致病因素,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FAD发病机制包括IgE介导、非IgE介导和混合型[3]。1982年,学者们发现了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其与IgE分别作用于过敏反应的速发相和迟发相。此后,随着人们对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的了解逐步加深,检测方法被不断改进,目前临床上已可以有效地诊断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相关疾病并进行有效的防治。为了探讨和研究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发生规律,本研究对食物不耐受患儿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常见食入性过敏源的分布等进行了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过敏免疫科及儿科门诊进行过敏原检测的患儿2 437例,其中男1 478 例、女959例,年龄1个月~18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久咳、肺炎等。纳入标准:患儿过敏史不详,但均有典型临床表现(明显的过敏反应),且已明确诊断为过敏性疾病。

1.2 方法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微孔板技术检测,试剂盒为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试剂盒FIgG-14项-H(牛肉、牛奶、蛋清/蛋黄、鸡肉、猪肉、虾、蟹、鳕鱼、大米、玉米、小麦、番茄、大豆、蘑菇)。实验步骤:采集患儿血清20 μL,1∶100稀释后加入包被有食物抗原的微孔中,使之发生反应,然后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加入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抗人IgG抗体,与已结合的抗体反应。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发色底物四甲基联苯胺(tetramethylbenzidine,TMB)产生发色反应。反应终止后,在45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值,A值的大小与待检抗体浓度呈正比。根据每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浓度的不同将测定值分为:阴性(<50 U/mL)、1级(轻度敏感,50~100 U/mL)、2级(中度敏感,100~200 U/mL)、3级(重度敏感,50~100 U/mL)。1~3级均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SE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以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过敏原谱分类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为79.1%(1 928/2 437)。最主要的食入性过敏原为蛋清/蛋黄,阳性率为54.7%,之后依次为小麦(44.3%)、西红柿(31.3%),牛奶(30.5%),猪肉、牛肉阳性率最低(均<1%),见图1。单纯1项过敏原阳性以蛋清/蛋黄或牛奶为主(31.0%),2项过敏原阳性以蛋清/蛋黄+牛奶为主(11.8%),3项过敏原阳性以蛋清/蛋黄+牛奶+西红柿为主(5.0%)。蛋清/蛋黄、牛奶引起的过敏反应较强,IgG升高以“++”和“+++”为主;而小麦、西红柿引起的过敏反应较弱,IgG升高以“+”为主。

图1 2 437 例患儿14种食物过敏原检测结果

2.2 性别分布

2 437例患儿中男1 478例、女959例,性别比例为1.5∶1。男、女童之间牛奶、小麦、大豆、玉米、鳕鱼、大米、西红柿、蟹、虾、猪肉、牛肉、鸡肉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蛋清/蛋黄的阳性率(31.5%)明显高于女童(23.2%)(P<0.05),女童蘑菇的阳性率(1.0%)明显高于男童(0.7%)(P=0.01)。见图2。

2.3 年龄分布

将2 437例食物不耐受患儿按年龄分组,分为:<3岁组(884例)、4~5岁组(480例)、6~7岁组(481例)、>7岁组(592例)。不同年龄组牛奶、蛋清/蛋黄、小麦、玉米、鳕鱼、大米、西红柿、蟹、虾和鸡肉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牛奶、小麦、玉米、鳕鱼、大米、西红柿、蟹、虾、鸡肉阳性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蛋清/蛋黄阳性率均以<3岁组最低,3岁后出现高发但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他几项与年龄因素并无明显关系。见表3。

在<3岁组中,男童蛋清/蛋黄和小麦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女童(P<0.05)。在4~5岁组中,女童蟹和蘑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童(P<0.05)。在6~7岁组中,女童小麦阳性率显著高于男童(P<0.05),男童虾的阳性率高于女童(P<0.05)。在>7岁组中,女童大米阳性率显著高于男童(P<0.05)。见表4。

表3 不同年龄段患儿食物过敏原阳性率比较 (%)

表4 各年龄组不同性别患儿食物过敏原阳性率的比较 (%)

2.4 检测时间分布

在不同月份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患儿数量有一定的差异,其中1月份检测例数和阳性率分别为155例、71.0%,2月份分别为109例、81.7%,3月份分别为203例、75.4%,4月份分别为233例、73.0%,5月份分别为162例、86.4%,6月份分别为189例、88.4%,7月份分别为272例、78.7%,8月份分别为301例、80.1%,9月份分别为226例、81.9%,10月份分别为176 例、81.3%,11月份分别为222例、74.8%,12月份分别为189例、79.4%。不同月份之间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的高峰期,说明食物性过敏原与季节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FAD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的趋势[1],在儿童中尤为严重。当食物进入机体后不能被完全消化而产生食物大分子,食物大分子一旦进入血液中即可作为抗原提呈因子被免疫系统识别,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G抗体。该抗体可对持续进入机体的同类过敏原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表现为非IgE介导的FAD。儿童由于处于身体的生长期,自身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很难彻底消化食物且易受外界因素的侵扰,更易患FAD。食物过敏原多为蛋白质分子,鸡蛋、牛奶、鱼类、甲壳类动物、花生、大豆、核果类食物和小麦经常会引起过敏反应,占食物过敏的90%以上[4]。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蛋清/蛋黄、小麦、西红柿和牛奶引起的过敏反应较强,其中蛋清/蛋黄、牛奶引起的过敏反应较强,IgG升高以“++”和“+++”为主,而小麦、西红柿引起的过敏反应较弱,以“+”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女童比较,男童患食物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男、女童性别比例约为1.5∶1,这与杨勇等[5]的报道不太一致,需要加大样本量和扩大调查区域来验证。在常见食入性过敏原中,绝大部分食物对男、女童的致敏性无差异,说明性别可能不是影响儿童FAD的主要因素。但男童的蛋清/蛋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童,这与沈阳、大连等地区的报道相同[5-6];而女童的蘑菇阳性率显著高于男童,这说明某些致敏原对男、女童的致敏作用不太相同,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按年龄分层的研究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食物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致敏作用有差异,说明年龄可能是影响儿童FAD的主要因素。牛奶、小麦、玉米、鳕鱼、大米、西红柿、蟹、虾、鸡肉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蛋清/蛋黄阳性率<3岁组最低,3岁后出现高发但呈缓慢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儿童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逐步发育成熟,产生免疫耐受有关[7-8]。

综上所述,儿童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较高,因此应重点加强学龄前儿童食物不耐受防治工作,尽量避免和减少食用被列为过敏原的食物[9]。总之,通过检测食物特异性IgG 抗体可以明确病因[10-11],对于食物过敏患儿的个体化治疗和健康教育都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蛋清男童女童
拒绝“剩宴” 蛋清变猫头
打发蛋清有讲究
用爱守护,宝山二中心开发女童保护课程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不同淀粉对蛋清浆的影响研究
男童被熊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
鸡蛋清的生活小妙用
我国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