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2018-10-16 11:42晏海芳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思维

晏海芳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声、形等手段直接刺激他们的听觉与视觉感官,启动初步的思维能力,对数学的数量及关系、空间及形式、模式与秩序展开思考。

【关键词】数学思维 创设情境 引导观察 设计替代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136-02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通常是通过声、形等鲜明手段,直接刺激他们的听觉与视觉感官,然后启动初步的思维模式,对数学的数量及其关系、空间及其形式、模式和秩序展开思考,并概括数理。本人经過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一些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经验,现呈与大家,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开启数学思维的引子

数学是知识与思维的有机结合,没有不包含数学思维的数学知识,也没有脱离数学知识的数学思维。为此,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也处处体现了知识与思维的融合。但它们之间的连接点到底如何设置呢?我们不妨创设开启数学思维的引子。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这样界定“引子”一词:比喻引起正文的话或启发别人发言的话。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也可以尝试把这一媒介延伸至数学领域,把启发学生的语言、体态语、思考点等作为启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操作手段,并使之成为生硬、枯燥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引子,由点及面,开启丰富的数学思维的大门,扩张知识面,变数学知识为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减法》一课时,课中的一些片段及教学处理方式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笔者对数学课上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技巧进行思考。教学时,笔者拿出一个装有3个乒乓球的盒子,然后边演示边出题:“老师这里有3个乒乓球放在盒子里,老师从盒子里拿出了1个。”此时稍稍停顿,在问题出示之前,笔者将已拿出一个乒乓球的盒子迅速反转,让学生看不到盒子内乒乓球的数量。接着故弄玄虚地问:“你们猜一猜,盒子里还有几个乒乓球?先别急着告诉老师,跟同桌商量商量吧!”学生立刻兴致盎然地展开讨论,踊跃汇报:“还剩2个。”“3-1=2。”“有3个,拿出了1个,还剩2个。”……

这种以“猜乒乓球”为引子的直观情境的创设就是一个典型的“引子”。它恰到好处地设置在学生认识减法之前,巧妙地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拿出来”和“拿走”这样两个意义相似的动作,在直观比较中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启动——与生活中的“去掉”一词相结合进行思考,进一步感知减法的含义——“变少”,从而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理解“减法”。以对比式的形象演示法作为引子,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鲜明的动态演示,学生准确定位“减法”概念,并与“加法”区分,充分发挥了“引子”的启发作用,实现知识与思维的媒介构建,突显课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猜乒乓球数量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图象思维。学生头脑中存储的图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3个乒乓球图象过渡到拿出1个后出现的空白演示(即教师迅速反转盒子的动作而造成的思考白图),对学生的思维整合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出现了剩余2个乒乓球的场景,但被老师这么一吊胃口,思维概括性的特征急速显现,学生脱口说出答案。所以说,优质情境的创设,是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子。

二、悉心引导观察图画,培养思维条理性,呵护思维的火花

图画提示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是常见的,其设置是严格按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安排的,并贯穿于新课教授、巩固练习等一系列活动中。另外,教材中的一些情境图、例题、提示语等,都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关键的知识点和解释等,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素材,既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充分的润滑材料,又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达到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中,有许多数理的推测都是从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图画起步,这需要教师悉心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养成正确观察和有序表达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的方法和角度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直观到间接推测、从主要角色到配角……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对图画产生敏感度,进而理解图画,准确筛选问题,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笔者曾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指导过学生观察两幅情境图,简单的两幅图上一个数字都没有,学生既要从直观图4个气球中抽象出数字4,还要读懂图意,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思考的过程表述出来。观察这些图形的难点在于——图画之间某些动态的变化过程无法在平面画面中呈现,教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悉心指导,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师: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从图中我看到了小丑手上拿了4个气球。

生2:我看到了小丑慢慢放飞了1个气球,还剩下3个气球。

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吗?

生:小丑手上有4个气球,慢慢放飞了1个,还剩下3个。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非常好,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有4个气球,放飞了1个,还剩几个?

……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去观察、表达,他们尚未清楚。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所提的问题也不够严谨。虽然思维的火花频现,但是,总缺乏完整性,感觉仅仅是一些被支离破碎的片段或场景,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就出现了障碍,教师难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学会,教学效果就得不到保障。但从上述片段师生课堂对话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是有序的,先观察静态图画,理出关键人物手中气球的总数,使之成为整个数学思维的信息元;再叙述动态气球飞离的图画,激活想象思维,让平面图画变生动,避免学生数学思维出现断层;最后把两幅图的内容合在一起说。学生叙述完整,条理清晰,为紧接着的数学答题做好了思维铺垫。这样引导,从部分到整体进行观察、描述,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形成思维的严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三、尝试设计算式中有关事物的替代物,举一反三,扩张学生思维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离开直观事物后,他们在运算时就可能会感到困难,换一种事物后,就很可能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学生的这种思维的单一性,往往会令教师在进行越来越深入的数学指导后,感到被动,甚至消极感叹“黔驴技穷”。其实,这种困境是能够改善的,教师不妨让学生尝试设计多种直观事物替代品,扩张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度。在这种专项训练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规律,形成融会贯通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一课时,学生已经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气球飞离图案,得出“4-1=3”的算式后,笔者并不满足,因为笔者担心学生仅仅能理解或解答“气球飞”的题目,而不懂得解决别的、相类似的问题。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笔者抓住教学时机,继续深入引导,追问道:“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气球,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学生立刻拿出学具,将圆片摆在情境图的下面,笔者相机指导学生摆圆片,然后,让学生分别讲述从气球图和圆片图中理出的数学信息:“4个气球,放飞了1个,还剩3个。”“从4个圆片中拿走1个,还剩3个。”

笔者继续让学生思考:圆片还能换成生活中的哪些物体?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出了鸟飞、鱼游、兽跑、购物等,每名学生都尝试用不同的事物叙述数学信息,想象着相关的场景。这样教学,能把直观教学通过类比手段,顺势引入想象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替代物的出现也让数学拓展教学事半功倍,既容易找到,又能把复杂的说理简单化、直观化,成为点燃思维的助燃物。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主题。通过研究,必将有效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课堂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将在实践中摸索思维特点、总结有效策略,实现向课堂要质量的目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高速发展。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数学思维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