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8-10-16 11:42辜朝刚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辜朝刚

【摘要】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教师可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创造力和实践力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新思维 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150-0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玉林市玉州区实施以思维为前提的“MS-EEPO有效教育”体系,直接把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和终极目标。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MS-EEPO有效教育”的平台互动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

平台互动方式能使学生的多种才能和个性品质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得到张扬,使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得到有机整合,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与优化、促进交流,能很好地解决知识性强、容量大、难度高、速度快等教学问题。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平台互动方式课型展开教学,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自由地、充分地想象的空间,进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平台互动方式课型主要是要抓住关键要素,然后构建多向度的教学平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里的关键要素是指该节课中关键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考点。如,七年级《赶圩归来阿哩哩》设计中的创编演绎环节,笔者构建一个标准的多向度平台,学生从演唱(合唱、独唱、轮唱、民族、摇滚、通俗唱法)、舞蹈、歌舞、小品、情景剧等形式去创编、演绎和表现音乐。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表现歌曲的活动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又如,二年级《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的教学设计中,在“学唱歌曲、会唱歌曲”之后,笔者设置一个倒置性平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创编歌曲,丰富和完善歌曲的表现力,促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最后呈现的创编成果有:从创编歌词、创编舞蹈动作、创编打击乐伴奏、创编演唱形式(独唱、小组唱、有领唱的合唱、轮唱等)等演绎歌曲。多向度的思维,不但充分展现了音乐的内涵,体会了欢快的情绪,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学科能力。

二、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学科,教师要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载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听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音乐能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挥。如,在欣赏课《渔舟唱晚》的学习中,让学生初听音乐后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次欣赏乐曲,再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讲述乐曲三个部分描述的场景和速度变化带动情绪的变化,再次播放《渔舟唱晚》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讲述和感受与教师的有哪些不同。这样教学,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正因为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不同,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顽皮的小杜鹃》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在展示阶段,每名学生呈现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学生画出自己想象的那个顽皮的小杜鹃在欢快地飞舞、嬉戏场面;有的學生津津有味地讲述起森林里小杜鹃的故事;有的学生表演一段小杜鹃顽皮可爱的舞蹈动作……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想象并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组曲》之《天鹅》《大象》《狮子》时,每一段音乐的欣赏,学生的描述都带给我们惊喜,虽然看似天马行空,但全部都是他们的思维得以发散的具体体现。从他们呈现的作品来看,有的学生画的是自己对动物狂欢节的想象画面;有的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变化想象到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关于《狮子和老鼠》的故事;有的学生听了《天鹅》之后写了一首小诗;还有的学生听完《大象》之后编成一段风趣、滑稽的舞蹈……抛开对作品好坏的分析,从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是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想象的,思维得到了扩张。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学科素养结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为歌曲配打击乐节奏,为优美的旋律配舞蹈,填空完成旋律,为旋律配歌词,改编歌词,改编旋律,创作旋律,让学生用生活用品自制打击乐器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关注思维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科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音乐课堂上创设情境就是通过语音描述、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悟的境界。如,在《兰花草》学习中,教师先播放《兰花草》的伴奏音乐,优美舒缓的音乐让学生瞬间安静下来,他们竖起耳朵寻觅着音乐中的信息,这时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朗诵歌词,给学生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鸟语花香的山林,沉醉在音乐的意境里,仿佛听到小鸟的叫声,又仿佛感觉到微风吹来带着山林的芳草气息……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其思维不断积极活跃起来,进而不断产生创新的想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思维碰撞的好手段。小组合作学习能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和调动学习兴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互相分享学习中的新发现、新收获,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为合作学习是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所以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讨,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而个人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有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保证,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服务于小组合作。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在出示问题之后,马上就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交流讨论。其实这时候学生还没有进行独立思考,那么让学生交流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缓冲时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只有在学生的思考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展开讨论,才可能收获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讨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如八年级《迷人的天籁》中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非洲鼓乐的节奏环节。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一组用手击掌,二组击鼓,三组用手拍台面,四组用笔互击。这样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可以在老师给出的简单的节奏上添加和创编。因为有了简单的添加和创编,学生就有了创新和创作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新的节奏。同样的,在体验非洲鼓舞环节,笔者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为三组,随音乐唱一唱、跳一跳、敲一敲,进行创意表演。在学生的创意表演中我们看到了带有自己风格特点的演唱,还有他们自己的理解以及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意舞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非洲音乐的基本节奏和简单的舞蹈动作,其创新思维和学科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