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2018-10-20 10:09沈萍
克拉玛依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特色理论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创立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绝非主观选择,而是客观必然。这种客观必然与思想体系本身蕴含着多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特质有密切关系,具体包括思想创新的问题性、实践基础的时代性、价值立场的人民性、理论思维的系统性和话语表达的大众性等理论特质。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问题意识;人民立场;系统思维;大众话语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3.0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沈萍.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J].克拉玛依学刊,2018(3)03-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不懈努力,系统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绝非主观选择,而是客观必然,这种必然性在于该思想体系自身蕴含着多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特质。系统总结、深入剖析贯穿其中的理论特质,对于完整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创新的问题性

问题是时代的先导,每个时代都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坚持并增强问题意识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对此,毛泽东多有关注,并强调“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839。应该说,精确把握大局、准确发现问题并精准解决问题,特别是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对于一个引领方向和把握大局的执政党而言,尤为重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以“问题意识”指导理论创新的原则,并将其贯穿于每一阶段的实践中,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的重要原因所在。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才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后,由于党创造性地解决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等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问题,才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最终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至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一步一步作出了重大决策和突破,不断在实践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可见,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过程中,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贯穿其中,從而不断推动并发展了党和国家的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无不从现实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在此过程中,反“四风”、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以及“四个全面”和“五大新发展理念”等,无不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导向,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时刻回应重大挑战,直面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进而解决重大矛盾。[2]32可以说,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思维理路,在确定目标从而精准发力实现目标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党的领导,如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继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是一个个亟待党中央和全党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此,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讲话中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具体深刻地回答了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务实的科学态度。

实践不断发展,其中蕴涵的矛盾运动也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推进的,就改革而言,其主要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3]74。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也强调,要时刻不忘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重点关注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和成就的同时,再次明确指出当前社会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并将长期存在,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等等。总之,思想创新的问题性、坚持从问题出发、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促进理论的发展完善,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首要特质。

二、实践基础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的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4]723因而,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并且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5]8。当前,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情况和实践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其以实践为基础创新理论发展的时代特性。

一是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加之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光明的前景与严峻的挑战并存。习近平主席深刻认识并指出了这一复杂形势,即在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6]。不难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其重要根据是当代中国面临的国内现实问题和国际形势以及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实际、解决内在矛盾而总结出来的成果。同时,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体运用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更是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的继承与坚持。这种继承和发展是紧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是辩证、科学地发展。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秉持发展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表现。

二是强烈的时代使命。这与强烈的问题意识特性紧密结合在一起,“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289-290,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思考和论述问题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精准把握当前的形势与任务,着重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再也不是一个生产落后的国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但依然有不少地区、不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做好民生工作以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使命,也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定目标,脚踏实地,为确保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山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2]83除了这些具体问题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问题同样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他指出我们党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做到继往开来,即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作成就和重要经验,“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3]104-105。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以清醒的时代意识警醒全党,深刻认识到“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8]235。因此,坚持实践基础上的时代性,根据时代的不同特点发现问题、发展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质。

三、价值立场的人民性

立场是人类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站的价值起点,不同个体、不同政党由于所属的社会阶层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及其背后的利益存在差异,往往形成不同的立场。这对一个政党来说,能否选好并坚定自己的立场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对其政治命运和存在价值是至为重要的。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旨在实现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不仅以此作为理论指导,而且在实践中分析、思考一切问题时,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原则。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用心为人民谋利益,这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人民性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遵循。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刚刚当选总书记时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3]4。人民群众的立场、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懈努力的目标。“中国梦”的具体阐发更是很好地诠释了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根本立场,即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考现实问题并开展实践工作。据此,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从执政党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了人心向背和人民拥护的重要性。及至党的十九大,在构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时,更是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具体做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9]21。

坚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政治建设方面。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所要实现的目标,即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彰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并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从而更加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最广范围和最高程度上体现人民民主的真谛。具体而言,坚定的人民立场在政治层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二是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三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四是最大程度地广泛依靠人民群众。因此,坚定的人民立场对于在新时代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諸多问题和矛盾时具有指导作用,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指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理论思维的系统性

科学的理论思维对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至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强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思维方法具体包括深邃的历史思维、严密的辩证思维、宏阔的战略思维、强烈的创新思维、整体的系统思维、清醒的底线思维和规范的法治思维。“历史思维知大势,辩证思维增智慧,战略思维谋全局,创新思维增活力,系统思维聚合力,底线思维定边界,法治思维求善治”[10]18,其中,系统思维方法将多种理论思维串联,使其融会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并以此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唯物辩证法的这种联系观恰好体现了系统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关注的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同时也着眼于总体进程和每一阶段、全局与部分等重大关系问题,能够很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各种理论思维方法协调配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综合发力,使其得到丰富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全面性的事业。[11]在系统论观点下,整个链条虽然由各个环节组成,但并不是这些环节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组成它的各个环节的组合方式及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程度决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开拓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型战略方针,新理念和新政策层出不穷,这些理念和政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协调部署了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等方面的政策战略,从而系统地实现了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整体有序和协同配合。因此,“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12]16。其中,重点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大新发展理念和“四个自信”,足见系统思维针对的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性和关联性问题。以全面深化改革而言,这一重大举措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需要在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层面上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对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个带有指导性的系统性思维方法,即“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观察分析、认识思考事物,运用系统性思维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本领,这就从“战略部署”的高度考虑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反复强调并要求领导干部在认识和把握中国发展时,不能盲人摸象、不能以偏概全,唯有整体考量才能驾驭全局,也唯有统筹协调才能整体推进。也就是说,要有统领全局的能力,既要善谋全局又要能抓一域。“四个全面”作为一个统一体,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关注了全局又抓住了重点,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战略下协调推进,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并相互支撑,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生态文明和治军治党等10个方面回顾了过去5年的总体工作,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14个方面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系统设计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刻体现了系统思维在理论创新中的具体运用。

五、话语表达的大众性

说话是一种语言表达沟通方式,能够展现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同时也能够反映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并将其外化为一种立场、态度、方法和情感的表达。这种说话方式上升到一定的政治层面,即成为一种带有特定内涵的“话语表达”。根据福柯的研究,所谓话语,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13]2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实际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这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科学研究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这主要是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使“大家想听、爱听、愿听,拉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的距离,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同,成为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4]28。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髓就在于将抽象的理论用群众话语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能够让人们听得懂、能理解,形成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认同与坚定信仰,进而使其成为大众改造世界的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阐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来说:其一,以“接地气”式的群众语言和群众话语深入浅出地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其二,通过讲故事、摆事实的方式方法实现党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凝聚共识;其三,以简洁凝练、朗朗上口的话语提纲挈领,以启迪心智、开化民心;其四,善于抓住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此开诚布公,深入推进改革进程。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善于以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风格阐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国情、以史为鉴,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实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并以此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阐述,无不以生活化、大众化话语表达,让人民群众易于记忆、理解和接受,产生了強大的动员力和凝聚力,迅速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一简明质朴的话语清晰地表述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的关系,其思想内涵源远流长,道出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和现实所昭示的一个真理。再如,“打铁还需自身硬”则是以广为人知的谚语对党员干部自身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出了严格要求;还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以广为人知的言语形象地说明了国家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坚定性。其他如,“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等话语无不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刷屏态势。

总体而言,这种朗朗上口又蕴含深意的大众化话语表达是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质,旨在运用大众化的话语方式,使用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易交流的说话方式进行思想沟通,以此引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传播和影响范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赵玉洁.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式[J].理论学习,2017(1).

[1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1).

[12]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3]孙吉胜.“中国崛起”话语对比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5.

[14]赵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风格及其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

猜你喜欢
习近平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标题党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