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巩固

2018-10-20 10:09赵委委
克拉玛依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时代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首先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党,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并建立了独立的多民族国家,取得了执政合法性,并先后通过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巩固了执政地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文化自信,通过以文化自信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以文化自信为依托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文化自信增强执政党魅力等途径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巩固,顺应了時代潮流、国际局势和民心民意。

关键词: 新时代;文化自信;执政合法性;执政党魅力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3.06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赵委委.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巩固[J].克拉玛依学刊,2018(3)30-34.

执政合法性在政党的政治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评估标准。执政合法性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对某种政治权力秩序是否认同和认同程度,主要包括对执政党所采取的执政制度的认同、对执政党所倡导的国家理念的认同、对执政党自身魅力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是通过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确立的。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做出了艰辛探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通过以阶级斗争为纲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却由此引发了“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也给党的执政地位带来了严峻考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几十年来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得以稳固。中国共产党一直常怀忧患意识,与时俱进地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因为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10同时还作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论断。新时代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发展成果的同时,也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执政合法性的巩固这一党建课题。中国共产党再次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文化自信,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其作出了深刻阐述,认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底色,以文化自信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了执政合法性资源,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了转变,中国共产党进入以文化自信巩固执政合法性的新时代。

一、以文化自信阐释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面临着一个崭新而严峻的课题,就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努力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最终确立了一条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长期以来,学界和理论界都是从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的。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的获得感显著增强,社会大局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单纯依靠经济绩效的执政合法性并不总是那么牢靠。首先,从理论上讲,绩效是一种功利性的导向,良好的愿望总是会遇上不那么良好的现实,如果过度依赖经济绩效,一旦由于客观条件导致经济停滞,功利性导向往往会使人们感到不满,从而给执政党带来执政危机。其次,从实践上看,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表现在经济领域就是经济结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阶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中最为牵动社会人心的就是阶层发展的不平衡,即贫富收入差距大。尤其是近年来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曝光,显示部分个人财富的积累过程明显带有不公平、甚至不道德因素,东部和中西部人均年收入绝对差有所扩大,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贫富差距拉大将会导致社会心理失衡与相对剥夺感增强,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使社会不良情绪易得到传播和渲染,从而给政党执政带来不稳定因素。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日趋关注物质生活之外的需求,如雅俗共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充分,这种主观上需求和客观上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也使经济绩效的执政合法性受到了损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深刻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经济,保持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另一方面,以更加宏大的视野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首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中华文明的谱系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 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4]39。中华文明是一种内聚式发展的文明,兼容并包,擅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明成果并予以转化,这一文化特质是中华文明未遭受现代资本主义殖民化灭亡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复探索,最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制度体系。其次,指出中国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持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突出强调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地位,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注入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和道德资源,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有益借鉴。就政治和法律制度而言,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4]105。“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5]32这些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中华文明为历史积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都是中国人民为世界文明贡献的成果,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先进性,增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来源。

二、以文化自信为依托,树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念

目前,我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持,更需要精神的支持,这种精神支持来源于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戰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另一方面,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以及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顺应民心民意的重要举措,无疑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以文化自信为依托,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理念的重要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41,并从五个方面作了战略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发展,努力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对内,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文化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对外,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4]162通过向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建设理念和行动,一方面,能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努力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消除世界人民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要称霸”的认识误区,赢得世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三、坚定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政党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在管党治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社会发展、民族复兴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和实现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新时代我们党不但面临着执政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还面临许多复杂的斗争,其中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思想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目的就是动摇我们的思想根基,摧毁中国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通过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打压中国、孤立中国的目的。

首先,中国共产党将坚定文化自信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要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可以说,这种信仰和理想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但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西学”,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支持和信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巩固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化,也是中国文化实现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过程。因此,必须处理好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些人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甚至在理论阐释中夹带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他们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传统文化视为对立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了,才会弘扬传统文化,而弘扬传统文化,必然会导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沦落。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把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分开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4]164没有这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其次,中国共产党将坚定文化自信与建立学习型政党相结合。在现代政治文明中,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学习,依靠学习走到今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因此,中国共产党认为,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不但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再次,中国共产党领袖处处展示着文化自信,赢得了国内和国际的众多赞誉。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尤其是他所引用的古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如强调辩证思维时引用“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强调法治时引用“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强调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时引用“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从“计利当计天下利”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一句句典故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魅力,言简意赅、含义隽永地阐释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共产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承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差异,敞开“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的胸襟,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环境,习近平主席的论述充满了精神的魅力、道义的能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自信、坦诚、务实、担当的姿态,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党的赞誉。

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利益和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相一致,人民的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最根本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需求为自己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用经济绩效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国际局势和人民需要,提出以文化自信为依托,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全面从严治党,自觉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自觉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巩固执政合法性的传统基础上,实现了新时代执政合法性的巩固,将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在时代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5-08-15(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4-2(2).

[4]習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新时代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