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及目标指向

2018-10-20 10:09王洪标宋俊书
克拉玛依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规律习近平马克思主义

王洪标 宋俊书

摘 要: 文章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其形成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目标指向:时代背景包括当代中国正处于“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阶段、“三个前所未有”阶段、“三期叠加”阶段的国内背景以及当代世界正处于“五个不会改变”阶段的国际背景;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它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了信仰力量、方法论力量与世界观力量;目标指向指的是它围绕为什么要有中国梦、要有什么样的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三个层面展开了叙事。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指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3.0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洪标,宋俊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及目标指向[J].克拉玛依学刊,2018(3)9-15.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思想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这里,我们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指向三个层面对其进行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当代中国正处于“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214这一根本性矛盾会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每个时期发展阶段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的主要矛盾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12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12。我国应紧紧抓住当前主要矛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

当代中国处于“三个前所未有”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4]133这“三个前所未有”是对今天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它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呈现出当今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和在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中所处的历史方位。而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蓬勃发展,使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当代中国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4]57“增长速度换挡期”是指我国经济由处于近两位数的高速发展的阶段调整到中高速增长的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是指原有的经济发展结构难以适应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其转型升级;“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指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以后,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前实施的那些刺激政策到现在仍然发挥作用,正处于消化期。

(二)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当今世界处于“五个不会改变”的阶段。中国要想更好地发展,就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就要深刻分析世界发展态势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习近平主席以宽广的世界视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局势,精准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习近平主席认为:“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5]在这一对世界局势的重要论断中,“五个充分估计”分析了当今世界局势的变量元素,“五个不会改变”指出了当今世界局势的不变元素。

当今世界局势处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之中。在习近平主席关于当今世界局势的判断中,他首先分析什么变了,然后指出什么没有变。第一,当今世界的国际格局演变十分复杂,但这种演变朝着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态势会一直向前。第二,时下世界经济的调整充满了曲折,但是依然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第三,当今世界存在尖锐的国际矛盾和斗争,但世界总体上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第四,国际间的斗争长期存在,但国际体系变革的潮流不可阻挡。第五,我国周边环境复杂,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但亚太地区总体上朝着繁荣稳定方向发展。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信仰力量

马克思主义不仅能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可以提供强大的信仰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许多胜利。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以共产主义为信仰,不断克服国家发展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6]15,“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7]8。

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个人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清晰的前进方向;群体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会自觉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奋斗。这样就可以形成全体人民大团结的磅礴力量,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就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这种初心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指导思想,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

树立信仰可以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中国正身处这种潮流中。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矛盾的凸显期、改革的深水区,这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难题。例如,有的人宣扬“共产主义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产生这种现象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没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所以,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制定制度之外,还需要人们树立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生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3]721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方法论力量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2013年12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就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8]。在当前则要“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理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8]。这种“态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会引起经济基础的调整,经济基础的调整一定会引起上层建筑的调整”[9]。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2015年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强调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10]。中央在进行决策部署时,要使用对立统一方法、普遍联系方法分析改革举措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要对改革的顶层设计进行整体谋划,反对改革单打独斗和单兵突进。改革举措要注重时间上的整体性,今天的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多年以后会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会不会带来和改革所追求目的相悖的结果。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10]

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2015年1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经济学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观点。当今的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经济现象纷繁多样,只有坚持辩证法、两点论,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表象,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世界观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8]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三大规律。善于把握和运用规律解决现实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应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这就启示我们要善于找规律,树立规律意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对规律的把握,不断以问题为导向,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深化。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了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11]284,之后江泽民同志在不同场合提到了要深化对这三大规律的认识和研究。继江泽民之后,胡锦涛同志在不同场合讲到了三大规律。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胡锦涛同志把三大规律概括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八个基本要求”。“这八个基本要求体现了三大规律: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必须坚持和平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2]1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认识这三大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以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东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2]13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现代化普遍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的认识需要深化。十七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和时代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13]。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借鉴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又要汲取教訓,尽可能地避免其他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更加顺利,朝着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前进。

要深化政党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党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也是相互联系的。”[14]259世界各国政党林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执政党,这些政党执政都具有普遍的规律。例如,每个国家的执政党都要考虑人心向背问题;共产党执政不能有党派势力,共产党执政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具有自己特殊的执政规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7]22今天,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建设要推进到全面从严治党阶段。

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一认识需要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15]发展经济不仅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发展经济的过程以自然为载体,发展经济所取得的成果需要作为社会一部分的人去支配。中国在发展经济时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会相应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16]103从这个论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总体基数的不断增大,经济的增长速度会逐渐慢下来。这就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的规律。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指向

(一)关于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是历史的。中国近代史开端以后,中华民族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各种阻碍。但是,中国人民面对重重阻碍从未屈服,不断奋起抗争,逐渐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各个阶层都曾探求过救国救民的道路、都曾经做出相应的尝试和努力。洋务派试图实现在不动摇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础上实现自强求富梦;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企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17]14的天国梦;资产阶级改良派企图通过维新变法实现君主共和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放弃改良的幻想,企图通过革命实现民主共和梦。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些阶层都曾试图通过各种尝试实现国家富强的梦,但是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

中国梦是现实的。中国共产党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续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当下的中国正在致力于中国梦的实现,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千千万万中国人致力于中国梦的实践就会形成强大的历史合力。当下的中国,既有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也遇到实现中国梦的一些难题。中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优越的社会制度等有利条件;同时中国也需要解决好一些延缓中国梦实现的中国式难题,需要打破利益藩篱,打破阻碍企业发展的制度“天花板”,解决好社会流动过程中的“堰塞湖”,清理价值观上存在的一些“毒雾霾”。

中国梦是未来的。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世界性的“国家梦”。第一次就是1-2世纪的“罗马梦”,条条大路通罗马。第二次是7-9世纪的中国“长安梦”,梦回大唐时。第三次是“英国梦”。19世纪3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美国梦”。这四个曾经拥有世界性“国家梦”的国家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当时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国家制度十分成熟完善。梦回大唐时,中国长安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包容性、开放性,制度很成熟。英国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美国是后工业资本主义,它们的社会制度在当时都比较成熟。到202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将成熟定型,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就越来越显现,实现世界性梦想的条件逐步具备。

(二)关于要实现什么样的中国梦

从主体的视角来看,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人民梦。中华民族曾经有许多时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但自近代后,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中华民族痛定思痛,不断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在遭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过程中,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国家富强,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谈道:“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4

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视角来看,实现中国梦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28,“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9。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成熟定型的社会。它具有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拥有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8]11,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不断推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加强”[19]20,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经济朝着引领型方向发展。2050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想,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关于怎样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中国道路。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着广大中国民众,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基本国情,顺应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响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诉求。正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使中国连续30年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中国构筑起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历史已经证明,中国既不能走西方模式的资本主義道路,也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要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6]40。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作后盾,同时需要强大的精神作支撑。中国历来就有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纽带,坚强地团结在一起,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指引,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中国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成就。当今世界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思想交流、交融、交锋频繁,迫切需要中国精神引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要凝聚中国力量。这种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力量”[6]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种中国力量的基础就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使中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使中国首先在经济实力上领先世界,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梦想汇聚成磅礴的力量,形成历史的合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中国梦的实现要靠集聚来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全方位的追梦历史合力。

参考文献:

[1]毛澤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4.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2014-11-2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1).

[9]辛向阳.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N].兵团日报(汉),2016-10-24(6).

[10]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1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辛向阳.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三大规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6).

[13]胡锦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 ,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N].人民日报,2009-09-10(1).

[1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习近平.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08/c_1111518411.htm,2014-07-08.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7]罗尔纲.太平天国的理想国(天朝田亩制度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

[1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9]辛向阳.“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规律习近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巧解规律
标题党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