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的经济援助和心理援助方法

2018-10-21 12:53赵垒
文存阅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赵垒

摘要: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贫困生相比其他大学生会面临更大的家庭经济压力,同时贫困生相比其他大学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文章结合当下实际,阐述了造成高校学生贫困的主要原因和几种经济援助方式,分析了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类型,总结了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援助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经济援助;心理问题;心理援助

一、高校贫困生的经济援助

(一)高校学生贫困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学生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务农收入低,家庭就学子女多造成的家庭负担重,家庭劳动力少(单亲家庭、孤儿、父母年迈、家庭成员残疾等),家庭成员失业,家庭中有常年疾病成员支出大,家庭突发意外事件,自然灾害等。而这些情况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援助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减轻贫困因素对学生学习、生活造成的干扰。

(二)高校贫困生的经济援助方式

1.国家政策

(1)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本科生每学年可申请不超过8000元的助学贷款,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同时,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在各高校设立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

(2)奖、助学金

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部分省份还设立了省政府励志奖学金。这些奖、助政策落实到贫困生个人,金额均在1500元以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2.高校援助

(1)校企合作设立社会助学金

高校应尝试多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联系,寻找资助者,设立社会助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款项协调使用,扩大贫困生的资助面,增加对特困学生的资助金额,进一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2)学费减免

现阶段各高校學费基本在4500元以上,对于经济困难家庭来说,这笔支出无疑是巨大的。高校减免特殊经济困难学生(如孤儿、烈士子女等)或家庭条件确属困难学生学费,可很大程度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高校在制定减免办法时,可根据实际设定减免对象、减免等级、减免比列等。

(3)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高校应为在校贫困生提供丰富优质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利用课余空闲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在减轻贫困生经济压力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贫困生综合能力。这些岗位可以是图书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班主任助理、辅导员助理、教师助教、班级安全信息员等。

(4)设立贫困学生专项经费

高校可提取部分学费或其他经费用于设立贫困学生专项经费,该项经费可用于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发放勤工助学酬金、补助特贫困学生生活费、补助特贫困学生重大疾病医疗费、举办贫困生相关活动等方面。

(5)其他方法

除以上提到几种帮困方法外,高校还可开展很多其他形式的帮困活动,如学校教师或其他社会人士“一对一”帮扶贫困生、学校联系社会爱心人士筹款资助、学校联系企业提供假期工作岗位等。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援助

(一)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强烈的自卑感

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1],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家境贫寒,教育条件差,贫富差距小,以致其以往的社会认知可能比较片面。进入高校之后,发现许多同学的家庭条件、知识技能储备都比自己优秀时,部分贫困生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其次,高校贫困的评定都是全面公开的,他们被评定为贫困生后,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这种标签无形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其他同学对贫困生的刻板印象:认为贫困生比较自私、小气、没有见识、交际能力差等[2],这同样会导致贫困生自卑感加剧。

强烈的自卑感造成他们的自我封闭,独来独往,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2.强烈的依赖心理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越来越重视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3],资助政策多且覆盖面广,基本不会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而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这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对资助政策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不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活情况。这种依赖恶化后,会让贫困生产生严重的惰性心理,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导致学习、工作、社交等各方面能力下降。

3.过度的自尊心

与具有依赖心理的贫困生相反,部分贫困生会有过度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导致他们对资助产生抵抗心理,不愿意接受资助,不向学院、学校反映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部分已经评定为贫困生的同学也会因为过度的自尊心,觉得勤工助学丢面子,不参加任何勤工助学活动。这种过度的自尊会恶化为虚荣、嫉妒、盲目攀比等消极心理[4],严重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4.过度的焦虑

焦虑是通常由于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引起的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消极感受[5]。过度焦虑也是高校贫困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多原因会造成他们的焦虑,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能力培养的落后、交往中对自己的误解或歧视、对家人生活的担心、大学生活中的种种不适、迫切希望改变贫困生活等。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援助措施

1.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学生干部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采用专题讲座、个别谈话、座谈讨论、典型案例教育、演讲辩论、团日活动、家访等方式,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贫困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引导贫困生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勇敢地面对挑战;引导贫困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增强自信心。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情况,学校、学院设立心理咨询中心,组建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解决贫困生及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举办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贫困生有意识地注意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情况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做到关注动态、把握动向、及时引导,遇到心理问题严重的贫困生,及时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疏导。

3.全面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

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是提升贫困生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对贫困生最好的援助方式,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随着自身综合能力变强,也会消除他们很多方面的焦虑,让他们变得乐观积极,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提升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关注贫困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引导贫困生积极学习,为自身发展储备专业基础。建立班级、党支部贫困生帮扶机制,让班级、党支部中的优秀学生指导学习困难的贫困生,分享高效的学习方法,解答贫困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疑惑,优秀学生在帮扶过程中也能提升自己。

提升实践能力。为贫困生提供优质、丰富的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劳动解决自身经济困难问题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到自己,积累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联系企业、单位为贫困生提供各类工作体验机会,积累实践经历,提升实践能力。

提升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可以与很多陌生同学接触,对于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也可改善部分贫困生的孤僻性格特征,使其变得开朗。

培养奉献意识。贫困生接受了来自外界的很多援助,应引导他们树立感恩观念和奉献意识,积极提升自己,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戴嘉宝.浅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與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6):54-55

[2]李建国.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心理扶助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48-149

[3]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37-139

[4]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2):23-26

[5]李从松.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49-51

基金项目:

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度“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机电工程学院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助翔计划》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