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析《二泉映月》

2018-10-30 06:51刘正维
音乐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二泉映月八度开朗

文◎刘正维

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的旋律调式,系由不同表现性能的徵、羽、宫三色“三音列”①参见拙作《制约传统音乐风格的“三色论”》,《中国音乐》2014年第1期。连接而成;调性变化则靠屈调与扬调。②参见拙作《差之半音,失之千里》中的“我国‘差之半音’的屈调与扬调”,《交响》2010年第1期。运用以上理论,顺着华彦钧的才华、毅力、憧憬与拼搏,剖析《二泉映月》优美流畅、大起大伏的乐曲,显示的是鲜活的华氏人生。他将绝响留在人间,自己却黯然西去!

笔者曾行文分析过名曲《二泉映月》。③参见拙作《崎岖的音线,坎坷的人生——〈二泉映月〉析》,《黄钟》1996年第3期。本文“旧话重提”,主要是企图进一步探究,华彦钧是如何运用民族音乐中旋律调式的徵羽宫“三原色”“三音列”,一方面咬定了刚劲挺拔的“do re mi”的宫色“三音列”作为音乐主题;同时巧妙地掺和开朗、庄重、辽阔、明亮的徵色“三音列”,以及柔和、优美,甚至压抑、暗淡的羽色“三音列”。将音乐调配得层次分明,刚柔有度,既形象地宣泄了作者自己情感深处的怀愤,同时又深深地唤起了受众的情怀。

“三色论”④ 同注①。与“屈调扬调”回眸

(一)汉族自古运用五声。二千四百年前随州编钟的十二律音级,据编钟的铭文记载,是根据“曾(角)(下角)”关系生成,即在宫、商、徵、羽四个音的上方,各生成一个大三度的“”音,或名“角”音;再在下方生成一个大三度的“曾”音,或名“下角”音。上“角”下“曾”,层层拼接而成十二律,即宫生“mi”和“降la”;商生“升fa”和“降si”;徵生“si”和“降mi”;羽生“升do”和“fa”。如“降la”到大三度“do”到大三度“mi”;“降 si” 到大三度“re”到大三度“升fa”;“降mi”到大三度“sol”到大三度“si”;“fa”到大三度“la”到大三度“升do”。由此,形成“降,还原,降,还原,,升,,降,还原,,升,”十二律。

(二)可否认为,我国自古是以宫、商、角、徵、羽五声为常规。此外再加升角的“清角”音,降宫的“变宫”音,合成历史流传下来的七声。从大量的民间音乐实际观察,五声乃是常规,六、七声属于变体,即常说的“偏音”。

(三)三色“三音列”。美术界的五光十色,靠红黄蓝“三原色”调配成万紫千红。汉族民间音乐的旋律、调式,则依五声中彼此紧邻的三个音组成徵羽宫三类“三音列”,相互连接而成。

1.徵色“三音列”群。是以下行的“do la sol”为母体,向下移位成“sol mi re”,然后反向上行成“re mi sol”,“sol la do”,形成四个都有徵音的徵色三音列群。如:

这类三音列的终止音上方大都是大三度,呈现为开朗、庄重、辽阔、明亮的“色彩”与气质。

2.羽色“三音列”群。是以下行的“re do la”为母体,向下移位成“la sol mi”,然后反向上行成“mi sol la”“la do re”,形成四个都有羽音的羽色三音列群。如:

这类三音列的终止音上方都是小三度,较之徵色三音列“降低了”半个音,呈现为柔和、优美,甚至压抑、暗淡的“色彩”与气质。

3.宫色“三音列”群。是以“mi re do”大二度叠置的宫色三音列群。如:

这类宫色“三音列”大大不同于徵羽色“三音列”。首先,有了它才能构成大三度,以确定民族音乐的调式调性;其二,它表现出徵羽两色“三音列”都相形见绌的刚劲挺拔的“色彩”与气质!

徵羽宫三色“三音列”进行各种不同色彩和气质的调配,连接成我国形形色色的民族民间音乐。

四、调性变化则靠变宫为角和清角为宫。变宫为角转入上五度调,是去掉宫音转唱低半音的变宫音,即降低了,也就是委屈了半个音,故而压抑暗淡,民间叫“屈调”“反调”“败韵”。清角为宫转入下五度调,是靠去掉角音转唱高半音的清角音,即升高了,也就是扬起了半个音,故而开朗明亮,民间叫“扬调”“正调”。这种上下五度音的调性变化的效果,与欧洲是恰恰相反的。

《二泉映月》很好地运用了徵羽宫三色“三音列”的精彩调配和调性的合理布局。

宫色“do re mi”为音乐主题的分组变奏

二重分组循环变奏曲《二泉映月》饮誉中外,倾倒世人。这是华氏才智过人,满怀憧憬,勤奋求索,拼搏一生的自我写照。

全曲以刚劲挺拔的宫色“do re mi”为音乐主题。分别形成最低的“do re mi”的A部;到高八度“do re mi”,并融入开朗、庄重、辽阔、明亮的徵色“三音列”的B部;到再高八度“do re mi”,并融入开朗、庄重、辽阔、明亮的徵色,或柔和、优美,甚至压抑、暗淡的羽色“三音列”的变A部;直到最高八度“do re mi”形成乐曲冲锋号性质的全曲最高潮。共计分为呈示(A+B+变A),展开(A1+B+变A1),高潮(A2+B+变 A2),稍息(A3+B1+变 A3),最高潮(A4+B1+变 A4), 尾 声(A5+B1+变 A5)等六组。

(一)“引子”用的是“sol mi re”的庄重的徵色,这是作者进入角色前的一声平静而庄重的叹息。(见谱例1)

谱例1

(二)正曲

1.A的音乐主题是“刚劲挺拔”的宫色。从“re”开始的“re mi do re mi”的宫色三音列,是作者本质性的刚直不阿的色彩和气质的体现。既如此,何以在最低音首起?因为阿炳的人生处境是在社会的最底层。(见谱例2)

谱例2

第一番翻上高八度,从“re do re mi”的“山凹型”旋律,翻到高八度的开朗、明亮的徵色“三音列”的山峰型倒影。有些气势!第三番却又回落到“do re mi”。第四番虽翻到大的山峰型,却仍落到宫色主题的最低音!这是华氏的现实处境。但是,作者不安于现状!于是出现了将宫色主题翻高八度的宫色音乐主题B。

2.B主题的动机仍是宫色“三音列”“do re mi re do”的高八度再现。但是尾部加入了“do la sol”的开朗、庄重、辽阔、明亮的徵色“三音列”,以示其对进取的认定。(见谱例3)

谱例3

B主题将宫色主题提高以后,展示了奋进的力度,求索的气质。

3.变A。但是不能就此而终,还得继续奋进!于是出现了更高八度的宫色主题“do re mi”的变A。即将低音处的宫色主题A提高了两个八度;并融进了B的庄重、明亮的徵色尾部。(见谱例4)

谱例4

上行谱的A和B尾部,连接变成了下行谱A+B的变A。颜色也随着作曲家的拼搏而从刚劲挺拔的宫色,因逐渐接近胜利的心态变化,加进了大量开朗、庄重、辽阔、明亮的徵色“三音列”。然而,愿望不等于现实。乐曲又“跌落”到了A1。

宫色为主,三色俱融的《二泉映月》的展开

(一)A1开路进入第二组的展开部。此时有些心急,将A掐头去腰,强调了庄重明亮的徵色。(见谱例5)

谱例5

(二)展开。紧连B(B在前面三组变奏中保持不变,意在贯穿)后,奏出展开的变A1。这之前主要是宫色和徵色。在变A1展开的扩充部中,突然加进了甜美、柔和,并且稍带暗淡和压抑的羽色“mi sol la”。而且是长时间地在高音区将“la”奏着颤弓强音,既新颖又费解。新颖不假,这之前一直没有出现甜美和压抑的羽色;而当出现就如此地强调,自然新颖。何以费解?一个充满毅力,却是没有必胜把握的奋斗者,在乐曲开始展开时,只能是逐步地、一步步地去接近胜利。若强调“sol”,将落得一般化,而缺乏新鲜的与进取的美感。若用高音“do”,虽有力,却缺乏步步为营的层次感,以及色彩调配的美感。所以,作者使用羽色羽音,而且是长时间地、强烈的、激情地(颤弓强音),达到了奋进展开的效果。故说,用羽色旋律的强奏,是合理的、适时的、精彩的。(见谱例6)

谱例6

(三)变A2出现第一高潮。经过展开部变A1的铺垫,乐曲大踏步地进入第一高潮。

首先是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音“re”,似乎是冲上去了,给人以某种兴奋感。可是,接着出现“re si la sol”,去掉了宫音,变宫为角,转入委屈暗淡的屈调,给人蒙上压抑感。在扩充时再度出现高音“re”的长音,并再度转入屈调。令人再度地心情沉重。何以如此安排?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欲强先弱、欲高先低、欲松先紧、欲喜先悲、欲明先暗、欲热先凉等多维的对比手法。果然在再扩充时,竟“意外”地奏出了一个清新明亮的清角(fa)音,使人情感突觉宽松、欣慰。这时乐曲顺势奏出全曲最高的宫色“do re mi mi re do”,以及最高音“sol”。展示了开朗、庄重、辽阔、明亮的徵色,形成第一高潮。(见谱例7)

谱例7

(四)A3后出现两方面变化。1.出现B1:将“mi re do”变成了上翘的“mi do re”,表现了兴高采烈、更为明朗的心情。请看B和B1的比较。(见谱例8)

谱例8

2.是第一高潮后的“休整”。故整个变A3比较简练,只是变A的回归。不同的是,将变A 1 掐腰去尾延伸了一次,主要是为变A4的最高潮铺垫。

(五)变A4出现最高潮。这是变A2的更高升华。同样是在扩充部出现清澈明亮的清角音之后,将4小节的第一高潮扩充到6小节的最高潮。计有如下若干精彩处理:

1.加进了清新柔美的羽色“三音列”——模进上行的“mi sol la”和“la do re”的上行旋律,表现心中的甜美舒适感。

2.紧接刚劲挺拔的宫色主题“do re mi re do”,来了个庄重的徵色“re mi sol”,为的是对宫色主题的进一步肯定。

3.跳到高八度的最高“sol”音,在层层高去的旋律运动驱使下,“吹响”了最高音——开朗、庄重、辽阔、明亮的徵色“sol”的十六分音符到三十二分音符同音反复的冲锋号角。

4.最后在刚劲挺拔、气势恢宏的最高宫色的“re mi re do la do mi re do”结束。完成了最高潮的冲刺。(见谱例9)

谱例9

伤心的结局

(一)痛心的A5。在变A4最高潮的宫音结束后,明知那只是自己的一种幻想。因而乐极生悲,音乐从高处猛跌十七度,落到从最低音的“do”接奏A5。

1.开曲时虽是从最低处启奏宫色音乐主题,但还是从“re”开始,而A5却落到从最低的“do”开始;虽然旋律形成了一个六度的山峰型,亦然还是终止在欠稳定的、让人欠安的角音。

2.接着是“mi sol la、la sol mi”。既是柔弱的羽色,同时又一次终止在欠稳定的角音。

3.更压抑的是,接下来第三次还是终止在角音。最后才在宫终止。连续三次终止在欠稳定的、令人心神不安的角音。反映了作者情伤志泄的心态,几乎是“万念俱灰”!(见谱例10)

谱例10

(二)变A5更是几次终止不了的伤心的结局。变A5虽是变A的再次回归,然而却“今非昔比”。乐曲在“sol do la”的“la”与“re sol do”的“do”两次停顿,都无法止步(终止)。没有办法,最后只有在徵音“sol”上轻柔而缓慢地、无力回天地“长引声”。终结了天才的梦幻,结束了欲进不能,欲罢不甘,憧憬与饮恨交织的华氏“句号”!(见谱例11)

谱例11

透视作品,从“起”“承”“第一高潮”“迂回”“最高潮”“尾声”的分组循环变奏的总体布局;起伏跌宕、音级悬殊,既有宫色的刚劲,又有徵色的正直明朗,还有羽色的柔和、甜美与沉醉;宫色为主,三色俱融的旋律飞腾;以及调性变化的扣动人心。使听者得到最美的享受,感受到了华氏的才华、心态与性格。作者将“绝响”留在了人间,自己却黯然西去!

猜你喜欢
二泉映月八度开朗
《二泉映月》的对外传播
论钢琴八度演奏技法及应用
俄罗斯留学生: 中国人的热情与开朗打动了我
地名有关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
相 思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相望